分形理论在混凝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eris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混凝研究在非线性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迅猛进展。其中,分形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揭示了非线性系统中有序与无序的统一、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使人们探索这极为复杂的现象背后所存在的规律性有了可能。将分形理论应用于混凝领域的研究并加以丰富与发展,成为一个显著的前沿热点,并为混凝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生长点。本文以高岭土悬浊液为原水,以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PAC)作为絮凝剂,通过在不同投药量、不同pH值条件下的混凝实验,分别确定出PFS与PAC的最佳投药量和最佳反应PH值范围。在各种不同反应条件下,以PFS为絮凝剂进行搅拌实验所产生絮体的分形维数介于1.145~2.293之间,达到最佳投药量时絮体的分形维数宜控制为1.2477左右,以PAC为絮凝剂时絮体的分形维数介于1.0529~2.3517之间,达到最佳投药量时絮体的分形维数宜控制在1.3287左右。为获得混凝过程中的最佳能耗分配,本研究还进行了以分形维数指导能耗分配的实验,结果表明以PFS为絮凝剂最佳的絮凝反应(G ,T)组合是:(G1 ,T1)=(52,4)、(G2 ,T2)=(30.2,7)、(G3 ,T3)=(16,9);在搅拌T1阶段絮体的分形维数宜控制在1.3288~1.3407,T2阶段絮体的分形维数宜控制在1.6522~1.8022,T3阶段的分形维数宜控制在2.2900~2.3710;以PAC为絮凝剂最佳的絮凝反应(G ,T)组合是:(G0 ,T0)=(178.5,40)、(G1 ,T1)=(58,5)、(G2 ,T2)=(30.2,7)、(G3 ,T3)=(16,7),在搅拌T1阶段絮体的分形维数宜控制在1.3922~1.3958,T2阶段絮体的分形维数宜控制在1.6676~1.6726,T3阶段的分形维数宜控制在1.9634~1.9829。这样可以获得最低的出水浊度和能量输入。所获得的分形维数控制参数值可用于混凝过程中的在线实时控制系统,使系统在最佳出水水质下保持最低的能耗成为可能。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三层钢框架模型,进行了有限元模态分析,并利用DASP采集及分析系统对该结构进行了多种方法的模态分析,即频域内的复模态导纳圆法、时域内的特征值实现法及随机子空间
巨型框架结构是适应高层建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随着高度和体量的增加,其所承受的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必然增大,因此在建筑物中考虑减振控制措施是对巨型框架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在桥梁建设中大跨径悬索桥方案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中锚碇在整个悬索桥的设计和施工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由于隧道式锚碇可以大幅度降低
磁流变液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智能材料,在磁场作用下,可在毫秒级时间内从自由流动的液体转变为半固体,呈现可控的屈服强度,且这种变化是可逆的。磁流变阻尼器就是应用磁流变液
本文在现有对高层建筑和桥梁结构顺风向风振响应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渡槽结构的具体特性,利用荷载响应相关(LRC)法、GLF法(考虑及不考虑风速相关性)及QML法详细分析了渡槽结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建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处于初始阶段。同时,建筑造型的美观化与新颖化带来了
外套圆钢管加固受损CFST短柱是指在受损钢管混凝土试件外套钢管,在内外钢管之间填充混凝土,进而形成一个新的结构。受损钢管混凝土试件加固后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承载能力得
学位
随着建筑工程的高层化、大型化,增加了水泥使用量,其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C02,如此多的C02排放到大气中,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火电厂发电排放出的粉煤灰、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钢结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由于钢结构具有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绿色环保、经济效益好等优点,所以越来越多地占据了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