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根中种族意识的分析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8o8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以来,非裔文学不断的发展壮大,成为了美国文学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黑人知识分子通过文学不断地表现对白人种族主义的压迫和歧视的不满和反抗,同时在探索黑人种族身份,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方面,非裔文学也发挥了它越来越重要的的作用。二十世纪是黑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从二十年代初开始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到六十年代的“黑人权利运动”无不反映出黑人意识的觉醒。他们从自卑中解脱出来,开始了为自己权利而抗争。他们的口号“黑色是美丽的”,反映出了他们的种族骄傲感和强烈的种族意识,同时他们开始不断探寻更多可以提高他们种族自豪感的文化根源,寻求他们的种族身份。《根》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通过一个黑人家族几代人的口口相传的家族史,哈里找到了自己非洲之根,也找到了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之根。小说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描述了主人公康达在被白人掠夺到美洲土地之前所生活的非洲土地的美好,正是这样的生活造就了他的勤劳,坚毅,不服输的个性,也塑造了他的非洲人的身份。当他被掳至美洲后,在白人的压迫和歧视下,他坚定地保持自己非洲人最基本的特色,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为傲,坚守自己的非洲人身份。同时,他也有很强的种族认同感,对和他一样肤色,一样行为举止的人有很强的亲近感,这也是每个黑人所共有的感觉---族群意识。此外,就算他如此固守着自己的文化,白人土地上几十年的生活,黑白两种文明的碰撞以及白人文化的冲击和侵蚀让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白人文化的同化。他的后代子孙与在这个土地上生活的其他黑人后代一样,更是完全接受了白人的一切---语言甚至文化。尽管他们在企图完全融入白人的社会中遭遇到了不可避免的双重意识的困扰,有些黑人甚至产生了自我仇恨的心理,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精神力量,获得的自己作为一名美国社会人的身份。本文从黑人美学的角度,结合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阐述了二百多年来,黑人在美洲土地上身份和意识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本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小说写作背景,根据黑人对自身肤色外貌以及语言文化的认可与排他性,阐述黑人第一阶段的民族个体意识形态。第二部分分析黑人在白人为主的社会生活中,相互认可并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群体。基于共同的文化传统形成的从自助到互助,由分散到团结的以民族认同为核心的民族群体意识形态。第三部分重点说明在两种文化并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文化移入,从而对黑人以及群体造成了思想上的重大冲击,进而形成了令他们困惑的双重意识,但是在精神力量的帮助下新黑人摆脱这种困扰,把两种冲突的身份融合成一种更新的身份,形成了双合意识,从而实现了精神和解。在美国几百年奴役和歧视下,黑人不断地探求着自己的身份,也许以后还会探究下去。无论他们的根在哪里,他们都已经无可争辩了融入到了美国的社会中,成为美国历史发展中不可轻视的一份子。
其他文献
《活着》是我国著名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英译本由汉学家白睿文翻译,一经出版获好评无数。其英文译本忠实原文,在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也称批评性语篇分析,简称CDA,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由Roger Fowler和GuntherKress等为代表的西方语言学家所创立的一种语篇分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