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三五”是实现“中国梦”战略思想的关键时期,扶贫、脱贫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扶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大方略部署。结合近年来的扶贫实际,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多种扶贫手段中,要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就必须以政府为主导,以产业扶贫为关键点,充分开发本地优势资源以及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让龙头企业作为向导,逐步降低企业和农户的经营成本以及生产成本,从而确保贫困地区人民能够不断增加收入,持续稳定脱贫。我国消除贫困的突出特点和主要优势就在于政府的大规模参与,并能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依靠政府的主动干预和注入的大量扶贫资金,贫困人口得以明显下降,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贫困深度持续降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服务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改进。但是因为扶贫工作过度依赖于政府的主导,导致在实践当中暴露出多个方面的问题,比如扶贫绩效不高、扶贫资金及项目实施监管力度不足、运行机制不完善以及相关主体未能实现全面参与等;同时,由于已脱贫群众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有可能随时返贫,而剩余未脱贫人口基本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脱贫难度提升,再加上偏低的贫困标准,这些都意味着中国政府部门消除贫困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地发挥政府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本文从产业扶贫的模式出发,分析了产业扶贫模式的基本要素和运行机理,探求政府与产业扶贫之间的联系和默契,认为产业扶贫模式需要政府、企业、贫困户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广泛参与,需要全面研究当地的资源整合状况,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产业扶贫模式,推动当地产业扶贫有序进行。本文以内蒙古翁牛特旗地区为例,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实地走访各乡镇,搜集第一手建档立卡数据,通过与当地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交谈以及和当地基层政府干部的深入交流,全方位的了解最新政府产业扶贫模式现状和启示以及探求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当前,我国扶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到最后的阶段,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选择正确的产业扶贫模式,尽量避免产业扶贫的弊端,是促进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