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谐音符奏出的美妙乐章——从生平,诗论和诗歌看济慈的美学思想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u0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一生坎坷,他对生活的种种美好期许,总是因为不期而至的残酷现实化为泡影。然而接二连三的磨难并未让他自暴自弃,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反而转化为他对艺术、对诗歌不懈追求的动力。诗人带着在现实世界中受尽创伤的灵魂,向艺术美发出求救的呼喊。他的诗论和诗作随着其对生活和艺术的认识,经历了从稚嫩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诗人也在广袤的天地中,找到一个供自己疗伤的栖息地。 本文导论部分回顾了多年来济慈研究的成果,指出济慈诗论及诗作中频频出现且无法忽视的矛盾,正是其本身思想冲突的外化,也是其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从早期崇尚除去一切恶的美到后期自觉将恶纳入诗歌创作,诗人也逐渐将看似水火不容的冲突合谐地融进了他的美学世界。 第一部分讨论了济慈的生活经历对他诗歌生涯的影响。家庭尤其是母亲给诗人年幼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事业上,终其一生也没能在诗歌创作上得到肯定,使他写下“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的墓志铭;另外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诗人,同时他倍受折磨的感情生活也给其创作留下了深刻的记印。正是生命的磨砺让济慈对艺术美产生了无尽的渴望。 第二部分探讨了散见于济慈书信中比较重要的诗论。移情理论注重消解自我主动接受外界万物,溶入他者以体会其所感所悟:消极能力说主张以旁观者的眼光客观记录,真实世界无关美丑善恶都是艺术美的组成元素;还有诗人关于诗需以浑然天成取胜的主张以及真与美关系的理论一起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观。至始至终,诗人都在强调一个核心思想:自我消失。 第三部分关注济慈的诗作,从前期因为不堪忍受生活的磨难试图躲进纯粹感性美到后期勇敢地将苦难纳入诗作,诗人完成了自己对美的追求,以包容一切的艺术美将不和谐音符谱成一曲美妙乐章。在艺术的世界里,种种限制已不存在,现实中相互冲突的情感和事物己然在此和睦共处,形成一种奇特的美感。 结论部分指出济慈力求自然和自我消失的诗论以及充满悖论的诗行展现了他独特的美学观。诗人一生坚持不懈地追求美是为了补偿被残酷现实折磨得伤痕累累的心灵,而诗人后期对苦难现实的包容并不意味着他接受了现实的残酷,而是因为他认为美好与丑陋客观并列地呈现所达到的强烈美感更能让人得到慰籍。
其他文献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翻译理论层出不穷,百家争鸣。翻译研究吸引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参与其中。虽然场面十分纷繁芜杂,但翻译研究还是有三个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翻
自1978年以来,随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政府对英语的教与学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全国成人高考是由国家教育部于198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一项国家级英语考试,成人可以
戏剧作品是各国文学艺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中国话剧是对外传播中华灿烂文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值此今年中国话剧百年之际,对戏剧语言的翻译进行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