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反转录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初步评估和探讨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与肾透明细胞癌发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收集2012年7月~2012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肾癌患者腹腔镜肾癌根治手术切除的新鲜肾癌组织标本30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肾透明细胞癌,同肾癌旁2cm处肾组织为癌旁组标本30例、同肾距离肿瘤5cm以上处肾组织为正常组织标本各30例;30例肾癌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术后经病理检查均为肾透明细胞癌,术前均未行放疗、化疗、药物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根据1997年WHO推荐的Fuhrman分级方法分组:高分化组6例,中分化组19例,低分化组5例;2、运用反转录PCR方法检测LSD1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意义;3、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SD1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肾组织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意义;4、用直接计数法计算各组频率分布,数据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各组例数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95%CI)表示相对危险度。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评估LSD1与肾癌的相关性。结果1、反转录PCR法检测LSD1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LSD1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25,P<0.01)。其中,相对于癌旁组织而言,LSD1基因的表达可使肾透明细胞癌的患病风险增高7.667倍(OR=7.667,95%CI为2.424~24.245);2、反转录PCR法检测LSD1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LSD1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88,P<0.01)。相对于正常肾组织而言,LSD1基因的表达可使肾透明细胞癌的患病风险增高13.143倍(OR=13.143,95%CI为3.837~45.023);3、反转录PCR法检测LSD1基因在癌旁组织和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LSD1基因在癌旁组织和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0,P>0.05);4、免疫组化法检测LSD1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LSD1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49,P<0.01)。相对于癌旁组织而言,LSD1蛋白的表达可使肾透明细胞癌的患病风险增高29.571倍(OR=29.571,95%CI为6.851~127.637);5、免疫组化法检测LSD1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LSD1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11,P<0.01)。相对于正常肾组织而言,LSD1蛋白的表达可使肾透明细胞癌的患病风险增高45.000倍(OR=45.000,95%CI为9.732~208.077);6、免疫组化法检测LSD1蛋白在癌旁组织和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LSD1蛋白在癌旁组织和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7,P>0.05)。结论:LSDl在肾透明细胞癌中高表达,初步推测LSDl可能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预测LSDl可能成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新治疗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