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V就V”构式(下文简称SVJV)是现代汉语表示动作的常用构式,尤其是在汉语口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目前已有学者分别从结构、语义、语用、演化轨迹等角度对该构式进行了论述,但都是对该构式的特征做静态描述,并未涉及其形成的认知机制,更无语料数据支撑。本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尝试将突显原则(Prominence Principle,简称PP),构式压制理论(Construction Coercion Theory,简称CCT)和格莱斯合作原则的方式原则(the maxim of Manner,简称MM)结合起来,建立了PCM模型解释该构式的形成机制,详析其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同时本文还对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进行穷尽性搜索,共获得语料970条,构成封闭语料库,对其加以定量分析。本文共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选题理据、研究目的、考察范围、分析方法、语料收集和结构布局。第二章“文献综述”,回顾国内学者对SVJV的结构特点、语义特征、语用功能以及演化轨迹等所进行的研究,并指出研究不足。第三章“理论框架”,为弥补前人研究之不足,本文提出PCM分析模型,即将PP,CCT和MM相结合,对SVJV的形成机制作出统一解释。第四章“语料分析与讨论”,在语料描述的基础上,运用PCM模型详细分析SVJV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且佐以相关数据和频率做详细说明。语料分析发现:句法上,SVJV的原型是四字格,语料中四字格占90.4%,但并非所有的四字格都是本身在句法上与构式句法兼容,而是进入其中的词语受到了构式句法的压制;语料显示非四字格的构式也存在,占9.6%,其形成原因是句法压制与方式准则互相制约,二者的胜负取决于上下文语境因素,当上下文语境不能为进入构式的词语提供信息支撑,方式准则取得优先权,非四字格构式出现。详见下表:语义上,SVJV的准入词语基本为动词,占97.4%,动词能顺利进入该表示动作的构式,语义上与构式兼容;形容词也出现在该构式中,占2.6%,形容词在进入构式时语义受到构式语义的压制而具有动词语义特征。“说…就…”结构激活整个认知域,即“在说了要做某事后,立即采取行动”,进而退为背景,构成图形V的背景,因此构式中的“说”并不表示实际的动作,已语法化为一个功能词。语用上,在图形背景理论的作用下,V得到突显,成为句子焦点;构式压制使构式成为四字格,具有汉语的韵律美。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归纳本文。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有三:第一,修补构式压制理论,发现构式压制与突显密不可分,构式压制的目的在于突显被压制项;同时还发现,方式原则贯穿言语交际始终,对句法层面的构式压制具有制约作用。第二,首次从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理论的角度分析SVJV,提出PCM模型,分析SVJV的形成机制。第三,首次建立了SVJV的封闭语料库,且对其进行逐条统计、分类,归纳SVJV的句法特征、语义指向以及语用功能,并佐以相关数据。最后指出本文欠缺之处,为以后研究提出点滴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