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林抗战时期的文学翻译相当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数量大,体裁丰富,质量高。据统计,当时发行的文学翻译作品多达177本,刊登在期刊上的有863件,还有刊登在报纸文艺副刊上的则不计其数。体裁丰富,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童话、民间故事、散文、评论、诗歌、戏剧和报告文学,等等。桂林抗战时期的翻译家们有些通晓好几门语言或是有过国外留学和生活的经历,这就保证了翻译作品的质量。有些作品在解放后一版再版,这就是对桂林抗战时期文学翻译作品高质量的最好证明。由于某些原因和错误认识,桂林抗战时期翻译活动研究直到2005年才得以开展。但是,桂林抗战时期文学翻译活动的研究一直未开展。本论文首次对它给予关注和研究。本论文运用安德鲁·勒菲弗尔操控文学翻译的三要素对它进行整理和研究。本论文包括六章。第一章,回顾桂林抗战时期翻译活动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提出本论文的设想,阐明本论文所采用的理论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回顾桂林抗战时期文学翻译活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它的有利条件及繁荣的表现。第三章,分析桂林抗战时期文学翻译活动的赞助人。桂林抗战时期文学翻译活动的赞助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桂林抗战时期文学翻译活动有间接影响的赞助人,另一类则对桂林抗战时期文学翻译活动有直间影响的赞助人。地方实力派、共产党和民主人士属于第一类,出版社中编辑则属于第二类。同时分析这些赞助人怎样影响桂林抗战时期文学翻译活动。第四章,分析桂林抗战时期文学翻译的诗学。桂林抗战时期文学翻译翻译活动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即抗日战争时期,这就决定了它在当时社会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即服务于抗战,进而影响其对文学翻译作品主题的选择。桂林抗战时期文学翻译作品主要有两个主题:一是暴露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苦人民的生活,另一个是反对战争和法西斯战争。第五章,分析桂林抗战时期文学翻译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通过对两部作品的研究发现,桂林抗战时期文学翻译译本比较忠实地再现了原作,并没有太多的改写。第六章,总结全文,指出本论文的局限和提出可供今后研究的问题。本论文的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一,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文学翻译一直存在误解,在他们看来,翻译不过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任何人只要懂得一些外语和拥有一本双语词典就可以从事翻译工作。由于这些误解,文学翻译家和他们的作品得不到重视。翻译家被鄙薄为“翻译匠”,而译作则在文学史上没有自己的地位,因为它即不属于中国文学也不属于外国文学。就桂林抗战时期的文学翻译来说,它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桂林抗战时期文化研究者们将它看作是与反法西斯国家交往的一部分。直到2005年,它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研究。本论文是第一篇研究桂林抗战时期文学翻译活动的论文。因此,本论文的第一个贡献是,它是对桂林抗战时期文化研究的有力补充。同时,本论文也将提升文学翻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人们对于它作为一门学科的认识。第二,当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前沿性的问题而忽视了对本土资源的研究。本论文选择了一个被大多数人忽视的课题进行研究,收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材料,并将它们整理,分析和研究。因此,本论文的第二个贡献,也是本论文的目的,希望它可以唤起更多人对于本土资源的关注和加大对它们的研究力度。第三,本论文理论结合实践,讨论勒菲弗尔理论在中国的实际运用。通过运用勒菲弗尔理论来分析桂林抗战时期文学翻译活动,发现其理论存在局限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本论文的第三个贡献是,它为完善勒菲弗尔理论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