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民日报》“三农”报道的框架研究(2017-2020)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dingmanz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同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2017年“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四年间“三农”工作取得许多卓越成果。《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积极发挥“三农”宣传主阵地的影响力。本文以《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以台湾学者臧国仁的高中低三层次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辅之内容和文本分析法,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民日报》关于“三农”的报道框架分别从高中低三层次结构下不同的类目进行分析。最终归纳出其高层次主题框架,中层次话语结构框架和低层次符号表达框架的特点。并研究影响“三农”报道框架的因素。最后综上提出《人民日报》“三农”报道的反思与提升建议。经研究分析得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民日报》在“三农”报道中其高层次主题框架的特点是积极正面,贴近国情民情;中层次话语结构框架的特点是叙事为主,动态陈述成果;而低层次符号表达框架是图文结合,直观兼具深度的特点。究其原因离不开社会环境,新闻消息来源以及媒体组织自身属性三大因素。最后对整体报道进行反思,指出其存在议题偏重,形式单一,遮蔽话语主体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其他文献
社交媒体伴随着信息时代汹涌的浪潮应运而生,社交媒体这个词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现在似乎很少有人能够脱离社交媒体而单独依靠面对面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或建立联系,诚然,这种我们默认存在的交流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认可,人们熟悉的脸书以及我们每日都会使用的微信。微信时至今日用户数量已经高达12亿,全国85%的人都是微信用户,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在每日享受朋友圈带给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时政类新闻周刊之一,自创办以来,以“记录时代变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目标,忠实地记录着这个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轨迹和变化方向,呈现着社会个体奋斗的姿态。作为中国权威高端的时政周刊,《中国新闻周刊》透过政经类期刊的公共视角,观察和解读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现象,以期对有影响力的人产生影响。“封面故事”作为重点栏目,是新闻周刊的“门脸”和核心精神的具
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2017年9月11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鄂尔多斯宣言》,毛乌素沙漠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引来媒体大量关注与报道。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和话语分析的理论视角,分析毛乌素沙漠治理新闻报道的特点,探讨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建构了怎样的报道框架,毛乌素沙漠治理的新闻图景又是被如何呈现的。研究发现:毛乌素沙漠治理新闻报道采用“主体叙事—认同建构—
艾滋病作为一种重大传染病,自1981年发现到现在,对人类的威胁有增无减,其不仅是一个医学界的难题,更是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社会问题。1985年我国境内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事件后,《人民日报》作为党报开始了长达35年的“艾滋病”议题报道,记录着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的变迁轨迹,呈现出社会和大众对“艾滋病”议题的认知转变。新闻媒介“艾滋病”议题报道的话语变迁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于艾滋
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和精神层面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是规划城市发展目标,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这个开放、复杂的大系统中,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被纳入到建构城市形象的考量范围内。地铁作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已经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既发挥着交通工具的属性,又作为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传播功能,与城市形象的建构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本文从空间媒介视域下,探讨呼和浩特地铁在城市中作为新型空间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短视频已变成为人们生活信息彼此交互共享的一种方式,也成为了游牧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聚集地。本文以进城返乡的网红牧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短视频中牧民们发布的作品及与城市人的互动为研究样本,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短视频平台中的城市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互动。笔者通过对进城返乡牧民发布作品内容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网红牧民采用城市化的潮流形式对游牧文化进行包装,以城市人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借助符号学理
区域形象作为对外交往的重要名片,彰显了区域发展的软实力,因此塑造区域形象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媒体的日渐发展,大众媒体在对区域形象的塑造与呈现中更加突出。在传统媒体时代中,由于技术的有限性,媒体的传播不到位导致受众对于内蒙古的形象依然存在一些认知误区。“爱上内蒙古”主题报道是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发起的主题宣传活动,所以其对内蒙古形象的呈现具有可研究性。本文自此背景下,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在相关报纸、
推动地摊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减轻紧张的就业压力,为城市居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破坏卫生、交通拥堵等负面问题。新闻媒体对“地摊”现象的报道在不同时间有着不同的文本呈现。这些文本体现出怎样看待“地摊”现象的媒体态度,不同的报道内容也形成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发挥了各自的功能。本文将从媒体报道层面出发,基于框架理论,探究《人民日报》自创刊以来对地摊议题的报道流变。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报道数量、体裁、版面、关
90后青年群体的社会活动频繁,呈现需求旺盛,微信朋友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自我的舞台。在使用微信朋友圈的过程中,90后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行为及其背后独特的心理特征值得探讨。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拟剧论为视角,研究90后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虚拟民族志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调查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基本情况,并深入探析90后青年群体自我呈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涌入了网络的浪潮之中。在大环境影响下,电视财经节目收视率出现了大幅度下滑,这是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电视财经媒体作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媒体种类,因其高益智属性本身受众规模就有限。而在新媒体浪潮地冲击下,受众被进一步分流,这让不少电视财经媒体人感到困惑与担忧。这其中有渠道的问题,有内容的问题,也有叙事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传播理念的问题,这也是制约电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