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等多重因素的驱动,规模化大生产已经逐步渗透到经济领域的每一角落,在发展中逐渐代替旧有的传统模式,并改变着人们行为和观念。作为传统的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养猪业也因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转轨和经济转型等大环境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多元形态,各种形态养猪生产者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并不相同,其生产方式、规模、运作模式和利益诉求也在不断分化。近年来的猪肉价格大幅波动已表明,原来熟视无睹的猪肉问题面临的形式其实很严峻,搞好猪肉生产已经成为一个关系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战略性任务。但不容置疑的是,在未实现产业化生产之前,农民仍然是我国养猪的主体,农民养猪依然是我国目前养猪的主流,解决我国的吃肉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农民。但对于农民养猪这样一个庞大的主题,我们的研究仍然所知甚少,一些中国化的现实理论问题,前人研究不多,尤其是在现代经济视角下客观的、严谨的理论分析仍处于空白,究其根源,乃在于我们对农民养猪缺乏一种合理的形态解剖,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即从养殖者的动机出发对我国养猪的形态及其特征进行了剖析,旨在理清思路,溯本清源,为促进我国的猪肉问题的解决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与思路上,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分析方法。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第二部分通过对工厂化养猪分析范式的反思和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民养猪问题视角;第三部分从微观角度分析农民养猪对价格波动的影响;第四部分从要素入手,对我国传统农民养猪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对农民养猪的各种形态及其特征展开了分析;第六部分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农民养猪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主题,她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包含多种形态的基础性生产活动。传统型饲养、副业型饲养和集约型饲养是我国农民养猪的三大形态,它们分别有不同的明确动机、不同范畴、不同起止条件、一定的产量,并有着各自明显的属性特征,因此,在政策应对上应根据其不同形态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