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护耕地是一项严肃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对经济、对环境、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所以,耕地变化的相关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对象。耕地变化的过程和驱动力则是这个研究对象的问题核心。本文以云南省129个县级行政区划为研究对象,借助1996-2008年之间各县(区、市)的土地利用统计资料,站在宏观角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耕地变化做出解释,并建立了模拟耕地变化的全新模型——“蜂巢模型”。希望借此模型,探寻耕地变化的规律和今后发展的趋势。首先,本文研究了云南省耕地面积总体变化情况。发现云南省耕地变化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并得结论:出每个时期的形成都与经济影响和政策调整有着紧密联系。其次,本文以县(区、市)为单位,研究了每个单位的耕地变化情况,找到耕地数量减少最多的区域和耕地数量基本稳定的区域。第三,研究分析云南省耕地面积变化的自相关性质。结合耕地减少量,本文将耕地变化的自相关性分为六个模式:"D-N"、"D-W"、"D-P"、"S-N"、"S-W"、"S-P"。并通过典型案例,系统分析了每个模式的形成过程。他们的形成过程仍然是受到了经济和政策两方面的影响。经济发展导致快速城市化,必然加大建筑用地和交通用地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在开垦荒地的同时,肯定会占用一部分耕地。这就造成了耕地面积的减少。而“退耕还林”、“占补平衡”政策,也对耕地变化的自相关模式起到各自不同的影响。其中“退耕还林”直接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占补平衡”政策则防止了耕地流失。第四,在以上的分析基础上,本文抽象构建了一个“蜂巢模型”。用来解释各个耕地变化的自相关模式的形成过程。并探寻耕地变化的基本规律。本模型的基本型为“单中心经济影响模型”。“多中心经济影响模型”则是第一变体。此外本模型还有三个在偏移因素下建立的模型,分别是“地形影响下的模型”、“退耕还林影响下的模型”、“占补平衡影响下的模型”。以上模型构成完整模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