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碰撞是思维与知识的碰撞,冲突是感性与理性的冲突,只有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认识与再认识过程中来,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概念,而初中数学教学也才能取得实效。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思维 概念教学 碰撞 冲突
概念的本质是一种思维形式,它以事物的属性和外在形态等为基点,通过思维转化将其抽象的概括出来,并由此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上升到理想认识层面,即成为概念。准确的说,数学是一门由概念和命题所构成的学科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抽象思维是其中的灵魂,而“概念”又是抽象思维的语言,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概念,加强概念教学的实践效用,是构成整个数学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
一、注重提炼概念的本源
数学是一门依托于现实生活的实践性学科,在初中阶段,新课标更注重将知识取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加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注重诠释每一道数学命题的来源,并以此来提炼概念的发生本源,从而加强学生的数学概念。对于学生而言,概念是源于以前所学的知识,以及通过生活实践所产生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让学生正确认识概念的产生來源,并以此而对数学概念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例如《二元一次方程》一课,在课堂上笔者首先提炼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计算,如(板书):某超市在同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了两件商品,其中第一件盈利25%,第二件亏损25%,那么总的来说,超市卖这两件商品是盈利还是亏损?我们前面学过解一元一次方程,而在这个例子中,同时出现了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项都是一次方,这即是二元一次方程。下面我们来进行解题过程。
通过上述示例可见,其一,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被提炼出来,即一个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所含有未知数都是一次方;其二,该示例与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因此这个例子也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概念产生影响,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数学概念的内涵,加强对数学概念的认识。
二、突出新概念的产生过程
综合来说,学生新概念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
1、认识与再认识的碰撞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对童年的回忆,在回忆的时候,我们觉得那些经历非常的美好,然而假如让我们再次重演那些所经历过的,会发现其实那一切都是非常的平常和幼稚,而这,即是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让学生在认识与再认识的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是加强学生数学概念的重要举措。这需要教师进行两个层次的引导:第一,引导学生感受已知,加强学生的记忆表象。对此,教师可在每堂课的课堂开篇以旧知识导入新知识,而其中的旧知识既包括学生在上节课所学的,又包括小学甚至幼儿时对事物的认识。如《图形的变化》一课,在这课中,教师在课堂开篇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例几种图形,并由此而导入“图形会产生变化”这一概念,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交替中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内涵。第二,突出新知识的作用,引导学生将“认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使其感受“再认识”的过程。如教师以问题导示:“小学的‘认识图形’一课让我们对‘图形’的概念产生了认识,而这一课会让我们学到什么呢?”等等。
2、已有概念和新概念的冲突
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已有概念与新概念产生冲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样的一个事物,已有概念反映了人们对它的感性认识,而新概念则反映了人们对它的理想认识。诚然,在以后的学习中理性认识也可能会成为感性认识,其间的差异,在于人们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而这正是学生的成长历程,教师要加强新概念对学生的影响,突出新概念的对学生所起到的作用,并且,让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已有概念,以及什么是新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经常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已知。在开始学习每一节新课之前,引导学生表露已有概念,突出已有概念,随即通过教学导入新概念,让学生在新旧概念的冲突中获得感悟,从而加强对新概念的认识。
例如《二次函数及其图像》一课,在这课中,笔者并未急于给学生总结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而是首先让学生画出不同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并针对这些图像展开探讨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不断的引导学生将已有概念表述出来,进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重点突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新旧概念对照而对“二次函数及其图像”产生新的认识,而这即是新概念的产生过程。
三、量化拆分新概念,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认识
在实践中,对于学生而言,一个新概念的引入,无疑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拓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的内容极其丰富,是许多公式、定义和概念的集合体,那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新概念,教师就必须要将新概念量化拆分,分别和单独的向学生渗透。
如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a? b?=c?。其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新旧概念对照分别掌握a?、b?和c?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用简单的加法来形成整个勾股定理的概念,如此,这更有利于学生吸收知识,并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认识。
【结语】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核心[1],只有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概念,并由此而掌握数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初中数学教学才更具有效用,而教师也才能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加强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朝仁,朱桂凤.落实真正的“过程化”:数学概念教学的本质使然——三则观摩课引发的思考[J].中学数学(初中版)下半月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思维 概念教学 碰撞 冲突
概念的本质是一种思维形式,它以事物的属性和外在形态等为基点,通过思维转化将其抽象的概括出来,并由此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上升到理想认识层面,即成为概念。准确的说,数学是一门由概念和命题所构成的学科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抽象思维是其中的灵魂,而“概念”又是抽象思维的语言,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概念,加强概念教学的实践效用,是构成整个数学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
一、注重提炼概念的本源
数学是一门依托于现实生活的实践性学科,在初中阶段,新课标更注重将知识取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加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注重诠释每一道数学命题的来源,并以此来提炼概念的发生本源,从而加强学生的数学概念。对于学生而言,概念是源于以前所学的知识,以及通过生活实践所产生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让学生正确认识概念的产生來源,并以此而对数学概念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例如《二元一次方程》一课,在课堂上笔者首先提炼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计算,如(板书):某超市在同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了两件商品,其中第一件盈利25%,第二件亏损25%,那么总的来说,超市卖这两件商品是盈利还是亏损?我们前面学过解一元一次方程,而在这个例子中,同时出现了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项都是一次方,这即是二元一次方程。下面我们来进行解题过程。
通过上述示例可见,其一,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被提炼出来,即一个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所含有未知数都是一次方;其二,该示例与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因此这个例子也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概念产生影响,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数学概念的内涵,加强对数学概念的认识。
二、突出新概念的产生过程
综合来说,学生新概念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
1、认识与再认识的碰撞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对童年的回忆,在回忆的时候,我们觉得那些经历非常的美好,然而假如让我们再次重演那些所经历过的,会发现其实那一切都是非常的平常和幼稚,而这,即是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让学生在认识与再认识的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是加强学生数学概念的重要举措。这需要教师进行两个层次的引导:第一,引导学生感受已知,加强学生的记忆表象。对此,教师可在每堂课的课堂开篇以旧知识导入新知识,而其中的旧知识既包括学生在上节课所学的,又包括小学甚至幼儿时对事物的认识。如《图形的变化》一课,在这课中,教师在课堂开篇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例几种图形,并由此而导入“图形会产生变化”这一概念,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交替中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内涵。第二,突出新知识的作用,引导学生将“认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使其感受“再认识”的过程。如教师以问题导示:“小学的‘认识图形’一课让我们对‘图形’的概念产生了认识,而这一课会让我们学到什么呢?”等等。
2、已有概念和新概念的冲突
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已有概念与新概念产生冲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样的一个事物,已有概念反映了人们对它的感性认识,而新概念则反映了人们对它的理想认识。诚然,在以后的学习中理性认识也可能会成为感性认识,其间的差异,在于人们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而这正是学生的成长历程,教师要加强新概念对学生的影响,突出新概念的对学生所起到的作用,并且,让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已有概念,以及什么是新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经常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已知。在开始学习每一节新课之前,引导学生表露已有概念,突出已有概念,随即通过教学导入新概念,让学生在新旧概念的冲突中获得感悟,从而加强对新概念的认识。
例如《二次函数及其图像》一课,在这课中,笔者并未急于给学生总结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而是首先让学生画出不同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并针对这些图像展开探讨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不断的引导学生将已有概念表述出来,进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重点突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新旧概念对照而对“二次函数及其图像”产生新的认识,而这即是新概念的产生过程。
三、量化拆分新概念,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认识
在实践中,对于学生而言,一个新概念的引入,无疑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拓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的内容极其丰富,是许多公式、定义和概念的集合体,那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新概念,教师就必须要将新概念量化拆分,分别和单独的向学生渗透。
如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a? b?=c?。其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新旧概念对照分别掌握a?、b?和c?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用简单的加法来形成整个勾股定理的概念,如此,这更有利于学生吸收知识,并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认识。
【结语】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核心[1],只有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概念,并由此而掌握数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初中数学教学才更具有效用,而教师也才能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加强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朝仁,朱桂凤.落实真正的“过程化”:数学概念教学的本质使然——三则观摩课引发的思考[J].中学数学(初中版)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