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深入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减负提质的今天,怎样上好语文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研究课题。有专家指出,好的语文课其实就是要让课堂回归语文的本色。但令人惋惜的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走进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所以,深入语文课改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该怎样上好语文课,怎样让课堂回归语文的本色呢?我们认为朗读的作用是万万不能忽视的,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朗读教学,科学有效地组织朗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树立起现代化、民族化的科学阅读理念,让朗读这一民族化的传世法宝在新课改先进教育理念的统率下焕发新的活力!在此,我们想与各位同行分享以下三方面的看法: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广泛应用,语文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过多地追求教学手段的创新,渐渐地忽略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教师不太重视朗读,导致学生不重视朗读,因此朗读水平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由此可见,朗读教学逐渐成为师生“遗忘的角落”,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我们学校前段时间开展了语文优质课比赛,听了几节青年教师精心准备、反复打磨过的语文课,我们颇有感触。教师让学生读书的时间非常少,大多都是让学生初读一遍,时间也就是四、五分钟左右,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由教师的提问、讨论、幻灯片、歌曲、游戏等花哨的环节占用了。我在思考,四、五分钟的阅读时间在一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上所占比例似乎太少了。而优质课比赛中尚且如此,平时的课堂教学就可想而知了。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限。令我们困惑的是,进入初一学习阶段的学生当中,只有少数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还有很多的学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甚至有个别学生根本不会朗读,朗读的水平还停留在“指读”上。上课时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学生朗读磕磕巴巴、声音细小、停顿不准确、经常缺字、多字、非常吃力才能读完一段。就算是朗读比较自然、比较顺畅的,也是声音平板、干瘪、没有感情。这样的朗读质量低下,将好端端的文章读得是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我们感觉非常的遗憾和痛心。所以,我们认为要想上好语文课,前提和关键是要重视朗读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为什么要重视朗读教学
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值,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有理智的理解,而且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同志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结实、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的大文豪、教育家都是推崇朗读的。在教学中,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它有诸多好处:
第一,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诵读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边读边想,仿佛真能感觉到月下荷塘、塘上之月的美妙。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感悟到文章的美感,才能身临其境地享受曼妙无比的荷塘月色。因此,通过朗读所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都得不到的。
第二,认真地朗读课文,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效地进入作品意境,有助于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加自然地贴近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助于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三,朗读对提高记忆力也是有利的。我们学校有一位早年退休的老师,他小学时代熟读的《三字经》,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流利的背诵出来。因为读和听一样,都是吸收的过程,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熟读和诵读之后,对文章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远不忘。
第四,朗读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有帮助的。因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思想教育。对此我们有切身体会,在我们小时候学习古诗《锄禾》时,“粒粒皆辛苦”这一句至今难忘。因为当时我们的语文老师从声调、音韵、轻重以及叠字的间顿等细节方面教我们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粒粒”所表现的沉甸之感,我们仿佛看到了颗颗米饭犹如珍珠一般,我们知道那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成果,油然而生一种珍惜粮食的思想感情。
三、怎样科学有效地组织朗读教学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我们该怎样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朗读教学,怎样科学有效地组织朗读教学呢?
第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读自悟”。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少教多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学习的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的本质在于“阅读”,而阅读的实质在于“读”。我国古代从孟子开始就主张读书“自得”。俗话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以他们自己读书为主。教师过多的讲解纯碎是浪费时间,并且会让学生疲惫、厌倦,学生对语文的喜爱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唯有让学生独立地反复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这才是最实惠、最便捷的解读方式。
第二,因材施教,科学合理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读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如朗读、诵读;精读、略读、速读;范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力读;研读、赏读、背读……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其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每个教学环节朗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只有将多种朗读方式最佳程度地优化组合,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获得更扎实、更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我们知道:古往今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都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必须要重视朗读这种传统的、重要的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组织好朗读教学,才能真正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紧紧跟随新课改的脚步,不断追寻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树立起现代化、民族化的科学阅读理念,让朗读这一民族化的传世法宝在新课改先进教育理念的统率下焕发新的活力!在此,我们想与各位同行分享以下三方面的看法: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广泛应用,语文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过多地追求教学手段的创新,渐渐地忽略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教师不太重视朗读,导致学生不重视朗读,因此朗读水平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由此可见,朗读教学逐渐成为师生“遗忘的角落”,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我们学校前段时间开展了语文优质课比赛,听了几节青年教师精心准备、反复打磨过的语文课,我们颇有感触。教师让学生读书的时间非常少,大多都是让学生初读一遍,时间也就是四、五分钟左右,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由教师的提问、讨论、幻灯片、歌曲、游戏等花哨的环节占用了。我在思考,四、五分钟的阅读时间在一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上所占比例似乎太少了。而优质课比赛中尚且如此,平时的课堂教学就可想而知了。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限。令我们困惑的是,进入初一学习阶段的学生当中,只有少数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还有很多的学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甚至有个别学生根本不会朗读,朗读的水平还停留在“指读”上。上课时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学生朗读磕磕巴巴、声音细小、停顿不准确、经常缺字、多字、非常吃力才能读完一段。就算是朗读比较自然、比较顺畅的,也是声音平板、干瘪、没有感情。这样的朗读质量低下,将好端端的文章读得是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我们感觉非常的遗憾和痛心。所以,我们认为要想上好语文课,前提和关键是要重视朗读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为什么要重视朗读教学
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值,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有理智的理解,而且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同志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结实、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的大文豪、教育家都是推崇朗读的。在教学中,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它有诸多好处:
第一,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诵读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边读边想,仿佛真能感觉到月下荷塘、塘上之月的美妙。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感悟到文章的美感,才能身临其境地享受曼妙无比的荷塘月色。因此,通过朗读所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都得不到的。
第二,认真地朗读课文,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效地进入作品意境,有助于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加自然地贴近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助于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三,朗读对提高记忆力也是有利的。我们学校有一位早年退休的老师,他小学时代熟读的《三字经》,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流利的背诵出来。因为读和听一样,都是吸收的过程,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熟读和诵读之后,对文章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远不忘。
第四,朗读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有帮助的。因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思想教育。对此我们有切身体会,在我们小时候学习古诗《锄禾》时,“粒粒皆辛苦”这一句至今难忘。因为当时我们的语文老师从声调、音韵、轻重以及叠字的间顿等细节方面教我们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粒粒”所表现的沉甸之感,我们仿佛看到了颗颗米饭犹如珍珠一般,我们知道那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成果,油然而生一种珍惜粮食的思想感情。
三、怎样科学有效地组织朗读教学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我们该怎样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朗读教学,怎样科学有效地组织朗读教学呢?
第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读自悟”。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少教多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学习的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的本质在于“阅读”,而阅读的实质在于“读”。我国古代从孟子开始就主张读书“自得”。俗话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以他们自己读书为主。教师过多的讲解纯碎是浪费时间,并且会让学生疲惫、厌倦,学生对语文的喜爱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唯有让学生独立地反复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这才是最实惠、最便捷的解读方式。
第二,因材施教,科学合理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读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如朗读、诵读;精读、略读、速读;范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力读;研读、赏读、背读……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其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每个教学环节朗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只有将多种朗读方式最佳程度地优化组合,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获得更扎实、更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我们知道:古往今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都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必须要重视朗读这种传统的、重要的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组织好朗读教学,才能真正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紧紧跟随新课改的脚步,不断追寻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