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及分析
中国社科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 课题组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显示, 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 没有过时”,14.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有说服力, 但全过时了”,而有4.8%的学生感到“不清楚”。这说明,当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并不存在大范围的信仰危机, 但在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和理论淡化,思想多元化倾向, 表现出政治观念淡薄,不讲理想信念, 缺乏目标动力, 精神空虚, 意志消沉等现象。
大学生信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信仰的非理性化。如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现实表明,信仰一旦处于不坚定状态, 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就会颠倒, 崇尚非理性就会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对于涉世不深、人生体验欠缺的大学生来说, 尤为突出。其次,是信仰的多样化。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主流信仰有被模糊化、边缘化、复杂化的趋向, 诸如社会主义的理念在少数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失落,而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则甚嚣尘上,同时一种虚幻的、超验的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有复苏的迹象。最后是信仰的功利化与世俗化并存。如少数青年学生反映, 信仰只有“获利”, 只有“有所得”,只有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值得去信仰。他们没有远大的精神追求, 缺乏远大理想,满脑子只关心一些具体而实在的现实问题,放弃了精神上的信仰和追求,把某种有限的物质神圣化,作为自己生活追求的目标。
导致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成因分析
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一些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迷失或信仰动摇是难免的社会现象。导致大学生产生信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育者方面的原因,也有被教育者方面的原因,更有社会大背景的深层原因。
·教育者方面的原因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的素质与教育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
有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理解得不深不透。因此课堂讲授必然缺乏吸引力、说服力。有的教师平时极少深入社会调查研究, 对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实际知之甚少,加之研究和了解学生不够,所以课堂教学缺乏感召力。有些人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本身却对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有的甚至持怀疑、反对态度。一个本身并不信仰( 更不用说反对) 马克思主义的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其结果不言自明。
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与目标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基本采取大合班的形式,上百人甚至几百人集中在一个教室上课。在这种形式下, 师生间很难进行交流互动。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只能解决同学中存在的共性的、一般的问题,而难以解决个别或部分同学的具体困惑。此外,课外实践活动难以进行, 学生很难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了解社会。
·被教育者方面的原因
1、大学生的自身认识不够。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其身体和生理机能处于成熟高峰,心理发展迅速,处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同时, 他们的人生实践经验匮乏,对外界的认识经验不足,因而对一些错误思潮识别能力不强,往往容易迷失方向而做出错误判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某种动摇心理。
2、社会原因。
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有些部门和地区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缺失,腐败的滋生与蔓延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首先,公正、公平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随之出现的贫富差距悬殊, 资源与利益分配失衡等大量不公平现象,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必然带来大学生这一敏感群体的心理震荡与失衡,产生某种消极心理与情绪。高远的志向、进取的锐气等积极的精神追求越来越淡化,精神家园越来越贫乏,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自然也就淡漠了;其次,在某些部门或地区,马克思主义并未真正体现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与实施上在一些部门或地区,决策依据的往往是执政者怎样快出政绩,并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并未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中央的宏观决策与部署,存在着力度逐层递减与执行走样的情况。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后,腐败现象影响大学生对党的信心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社会现实来看, 腐败、民主制度的缺陷等问题的长期存在,影响了一些学生入党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
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开展切实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任何社会背景下都具有指导意义。在调查中 部分大学生颠覆性的答案,体现出其价值观已走向歧途,这与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理论学习是极为矛盾的。这就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完善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容, 教学既要求真务实又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针对性和说服力,使大学生知必信,信且行。有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就能够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和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努力净化社会环境
大学生信仰教育难以取得实效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环境的负而影响。首先, 党要拒腐防变,对腐败问题常抓不懈。腐败是损害执政党形象的重要因素, 党要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其次,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政治体制改革不仅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而且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最后,纯洁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各项活动都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合格大学生为己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从而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取得实效形成相应的环境氛围。
·切实提高大学生信仰选择能力
在多元化价值存在的情况下,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信仰选择标准, 提高他们信仰选择的自觉性与自主性,是信仰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分析, 内容与方法要有利于拓展他们的视野,敢于触及深层、重大的问题,而不是回避。培养他们比较鉴别的能力,逐渐使他们掌握观察、分析、判断是非正误的方法。同时要通过实践环节促使学生将正确的认知内化为自觉的信念, 提高信仰选择的能力,从而促进信仰的确立。应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大环境的支持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
总之,在多元文化冲突的背景下, 大学生作为先进科学文化的优秀人才, 承担着更为复杂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理性地面对和分析多元文化带来的影响, 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及时反思我们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应对之策,才能使信仰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把我国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中国社科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 课题组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显示, 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 没有过时”,14.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有说服力, 但全过时了”,而有4.8%的学生感到“不清楚”。这说明,当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并不存在大范围的信仰危机, 但在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和理论淡化,思想多元化倾向, 表现出政治观念淡薄,不讲理想信念, 缺乏目标动力, 精神空虚, 意志消沉等现象。
大学生信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信仰的非理性化。如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现实表明,信仰一旦处于不坚定状态, 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就会颠倒, 崇尚非理性就会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对于涉世不深、人生体验欠缺的大学生来说, 尤为突出。其次,是信仰的多样化。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主流信仰有被模糊化、边缘化、复杂化的趋向, 诸如社会主义的理念在少数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失落,而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则甚嚣尘上,同时一种虚幻的、超验的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有复苏的迹象。最后是信仰的功利化与世俗化并存。如少数青年学生反映, 信仰只有“获利”, 只有“有所得”,只有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值得去信仰。他们没有远大的精神追求, 缺乏远大理想,满脑子只关心一些具体而实在的现实问题,放弃了精神上的信仰和追求,把某种有限的物质神圣化,作为自己生活追求的目标。
导致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成因分析
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一些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迷失或信仰动摇是难免的社会现象。导致大学生产生信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育者方面的原因,也有被教育者方面的原因,更有社会大背景的深层原因。
·教育者方面的原因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的素质与教育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
有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理解得不深不透。因此课堂讲授必然缺乏吸引力、说服力。有的教师平时极少深入社会调查研究, 对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实际知之甚少,加之研究和了解学生不够,所以课堂教学缺乏感召力。有些人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本身却对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有的甚至持怀疑、反对态度。一个本身并不信仰( 更不用说反对) 马克思主义的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其结果不言自明。
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与目标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基本采取大合班的形式,上百人甚至几百人集中在一个教室上课。在这种形式下, 师生间很难进行交流互动。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只能解决同学中存在的共性的、一般的问题,而难以解决个别或部分同学的具体困惑。此外,课外实践活动难以进行, 学生很难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了解社会。
·被教育者方面的原因
1、大学生的自身认识不够。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其身体和生理机能处于成熟高峰,心理发展迅速,处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同时, 他们的人生实践经验匮乏,对外界的认识经验不足,因而对一些错误思潮识别能力不强,往往容易迷失方向而做出错误判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某种动摇心理。
2、社会原因。
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有些部门和地区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缺失,腐败的滋生与蔓延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首先,公正、公平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随之出现的贫富差距悬殊, 资源与利益分配失衡等大量不公平现象,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必然带来大学生这一敏感群体的心理震荡与失衡,产生某种消极心理与情绪。高远的志向、进取的锐气等积极的精神追求越来越淡化,精神家园越来越贫乏,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自然也就淡漠了;其次,在某些部门或地区,马克思主义并未真正体现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与实施上在一些部门或地区,决策依据的往往是执政者怎样快出政绩,并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并未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中央的宏观决策与部署,存在着力度逐层递减与执行走样的情况。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后,腐败现象影响大学生对党的信心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社会现实来看, 腐败、民主制度的缺陷等问题的长期存在,影响了一些学生入党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
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开展切实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任何社会背景下都具有指导意义。在调查中 部分大学生颠覆性的答案,体现出其价值观已走向歧途,这与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理论学习是极为矛盾的。这就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完善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容, 教学既要求真务实又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针对性和说服力,使大学生知必信,信且行。有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就能够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和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努力净化社会环境
大学生信仰教育难以取得实效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环境的负而影响。首先, 党要拒腐防变,对腐败问题常抓不懈。腐败是损害执政党形象的重要因素, 党要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其次,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政治体制改革不仅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而且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最后,纯洁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各项活动都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合格大学生为己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从而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取得实效形成相应的环境氛围。
·切实提高大学生信仰选择能力
在多元化价值存在的情况下,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信仰选择标准, 提高他们信仰选择的自觉性与自主性,是信仰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分析, 内容与方法要有利于拓展他们的视野,敢于触及深层、重大的问题,而不是回避。培养他们比较鉴别的能力,逐渐使他们掌握观察、分析、判断是非正误的方法。同时要通过实践环节促使学生将正确的认知内化为自觉的信念, 提高信仰选择的能力,从而促进信仰的确立。应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大环境的支持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
总之,在多元文化冲突的背景下, 大学生作为先进科学文化的优秀人才, 承担着更为复杂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理性地面对和分析多元文化带来的影响, 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及时反思我们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应对之策,才能使信仰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把我国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