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许多教师也都在小学美术课中进行着想象教学的实践。小学美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发展想象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要内容。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 美术教学 想象力
一、前言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 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当前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美术课在中小学教学中,始终是作为一门副科来出现的 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虽然没有改变美术作为副科的地位,但是,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者,都认认真真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上,这是美术这一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可喜的变化。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各科的教学中离不开想象,它作为美术学科中的一项专门内容,它所涉及的范围广,是美术课堂的主线乃至灵魂。
二、美术教育的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和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是密切联系的。例如在教学《那一刻的我》一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记忆和想象,画出自己参加运动时的情景,学习运动中人物连续动作的画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我播放几组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运动种类,让学生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整体与局部的相互关系,然后再加以想象进行创作。我和学生一起展示作品、一起评价,这节课孩子们非常开心地度过。
(二)、利用大自然的活教材,启发儿童的想象力
学生想象力的丰富,源于平时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要培养学生丰富的创作想象力,必须丰富学生的感知,增加表象的贮存。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生活,观察自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尊重学生主观想法的前提下进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想象的源泉才不会枯竭泯灭在大自然里寻找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俗话说:顺其意心,投其所好。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动脑、动手,让学生在看、听、讲、想、做等多种活动中,愉快、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儿童喜欢游戏,教师可通过游戏,演示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在愉快教学中得到绘画知识的技能。
(四)、激发兴趣,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纵览小学的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五)、欣赏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美术欣赏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过程。儿童的绘画作品充满着个性,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向同伴学习。艺术作品欣赏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带着对名画崇敬的心情欣赏就会产生不同的感想,引发联想,要引导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他们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学生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不同渠道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激发想象。
(六)、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属于想象范畴,但不同于想象。联想是在头脑中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上创新形象的过程,想象高于联想,而联想又是想象的基础,学生有了较强的联想能力,就能顺利地把新学到好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网络,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辨别它们的本质区别,这里着重讲一讲如何通过反向训练,培养对比联想,即引导学生从具有相反的事物想起。(七)、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美术课外活动拓展和延伸了美术教育的想象创作的艺术,让想象在美术教学中自由飞翔。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想象力,提供创作空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能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每个学生都有创作欲望,在美术课外活动教学中要让他们都能体会到自己的创造,并在创造实践中感受到快乐。例如: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去写生,提高观察写实能力;参观画展,从中欣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使他们开阔眼界。通过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三、结语
想象是以观察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的核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巧妙地安排,有机地结合,灵活地运用,根据美术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方位,多形式、多方法去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很高的素质和丰富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培养的前奏曲是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李红叶. 对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研究,考试周刊,2008,(32);
[2]薛 杰. 美术教学与想象能力培养,教师学,2009,(1);
[3]伍媛奇. 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想象”的思考与实践,新课程,2011,(8);
[4]林秀平.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尝试,吉林教育,2010,(7).
关键词:小学 美术教学 想象力
一、前言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 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当前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美术课在中小学教学中,始终是作为一门副科来出现的 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虽然没有改变美术作为副科的地位,但是,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者,都认认真真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上,这是美术这一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可喜的变化。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各科的教学中离不开想象,它作为美术学科中的一项专门内容,它所涉及的范围广,是美术课堂的主线乃至灵魂。
二、美术教育的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和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是密切联系的。例如在教学《那一刻的我》一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记忆和想象,画出自己参加运动时的情景,学习运动中人物连续动作的画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我播放几组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运动种类,让学生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整体与局部的相互关系,然后再加以想象进行创作。我和学生一起展示作品、一起评价,这节课孩子们非常开心地度过。
(二)、利用大自然的活教材,启发儿童的想象力
学生想象力的丰富,源于平时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要培养学生丰富的创作想象力,必须丰富学生的感知,增加表象的贮存。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生活,观察自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尊重学生主观想法的前提下进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想象的源泉才不会枯竭泯灭在大自然里寻找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俗话说:顺其意心,投其所好。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动脑、动手,让学生在看、听、讲、想、做等多种活动中,愉快、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儿童喜欢游戏,教师可通过游戏,演示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在愉快教学中得到绘画知识的技能。
(四)、激发兴趣,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纵览小学的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五)、欣赏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美术欣赏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过程。儿童的绘画作品充满着个性,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向同伴学习。艺术作品欣赏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带着对名画崇敬的心情欣赏就会产生不同的感想,引发联想,要引导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他们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学生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不同渠道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激发想象。
(六)、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属于想象范畴,但不同于想象。联想是在头脑中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上创新形象的过程,想象高于联想,而联想又是想象的基础,学生有了较强的联想能力,就能顺利地把新学到好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网络,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辨别它们的本质区别,这里着重讲一讲如何通过反向训练,培养对比联想,即引导学生从具有相反的事物想起。(七)、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美术课外活动拓展和延伸了美术教育的想象创作的艺术,让想象在美术教学中自由飞翔。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想象力,提供创作空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能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每个学生都有创作欲望,在美术课外活动教学中要让他们都能体会到自己的创造,并在创造实践中感受到快乐。例如: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去写生,提高观察写实能力;参观画展,从中欣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使他们开阔眼界。通过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三、结语
想象是以观察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的核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巧妙地安排,有机地结合,灵活地运用,根据美术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方位,多形式、多方法去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很高的素质和丰富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培养的前奏曲是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李红叶. 对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研究,考试周刊,2008,(32);
[2]薛 杰. 美术教学与想象能力培养,教师学,2009,(1);
[3]伍媛奇. 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想象”的思考与实践,新课程,2011,(8);
[4]林秀平.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尝试,吉林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