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全面发展”到“德育为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大调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立德树人,德不立,则人难成。
如何落实德育为先,济南市教育局有了自己的回答:“学好学会。”我们是这样诠释的:“好就是学生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用《教育规划纲要》的话说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会就是不仅关注成绩,更要具有掌握知识的本领,感受主宰知识的乐趣。学,是一个完善自我、主动发展的过程。‘学好学会’就是通过不断努力,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用的人。”站在教育价值观的原点上我们发现,与一系列生涩拗口的理念解读相比较,“学好学会”四个字能更准确地把握住教育的本质,用最简明的路标找到教育来时的路。
不过,当“学好学会”四个字放在济南市的德育工作者面前时,大家发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因为要达到“学好学会”的境界,必须将“教好教会”作为支撑。经过认真的思考,济南市教育局明确了这样的德育思路:由教育局出题,结合各学校的德育实践创新进行破题,让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在“学好学会”和“教好教会”上各归其位。
润物“有声”
——回归成长教育的原点
我们认为,要让学生“学好”,起点是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良好的外在行为规范,是引领学生内心向好向善最基本的、如影随形的提示。教育局为此专门制定了《济南市中小学行为规范建设活动实施意见》,没想到仅仅是落实简单的行为规范要求,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同学们说:“做那些事,不好意思。”
我们通过校园调查,向全市同学展示了一组组“好意思”与“不好意思”的对照。
—跟着大家一起闯红灯,好意思;看到有盲人过马路,真想伸把手,但不好意思。
—随手在教室扔张废纸,好意思;捡起身边的垃圾,不好意思。
—升旗的时候左摇右晃,好意思;升旗的时候大声高唱国歌,不好意思。
“好意思”与“不好意思”现象的剖析,使同学们看到潜意识中已经模糊了的价值观念,构成了“明辨是非”这一“学好”的基点,更重要的是它抓住了生命成长特定阶段的心理特征,从一个极小的角度唤醒了同学们向好意识的自觉。
于是,实验中学的学生开展了“当文明的镜头对准我们”的活动—清点学校、社会及家庭生活中的不文明习惯;南上山街学校的同学通过校园调查发现:一名门卫仅开关校门这一项工作,高峰时一小时就要六十余次,同学们倡议除了向老师问好还要向门卫和保洁员问好,让校园中的每一位普通劳动者享受到来自学生的尊重;济南外国语学校的“原样交接制度”则将行为规范落实到最细微处,即所有公共场所使用前与使用后,卫生和公物要保持一致。
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采取的方法就是将镜头架在各城市的闹市区来考核学生的行为规范状况,济南市的中小学生在真正的镜头前经受住了考验,济南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评估居全国前列。
最亲近的是最自然的
——回归教育阵地的原点
当今的德育创新似乎更讲究挖掘新资源,寻找新阵地,但我们却发现,学校里很多原有的教育阵地在发展的过程中被丢掉了。
一个阵地是黑板报,原先学生每周出一次黑板报,自己构思、设计、画图,这既是一个学习、创作和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分享智慧的过程。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墙面已交给所谓的“校园文化公司”来设计制作,这种没有学生参与的“校园文化”虽美轮美奂,又有多少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呢?
还有一个阵地是卫生区,原来学校在校园划定卫生区,把学生分成小组,每周安排一个小组轮流值日,学生分工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还能培养团队精神。现在大部分学校把这个阵地交给了物业公司,与此同时为完成劳动实践的课时安排,还要利用各种关系去开发社会实践基地,甚至去“购买”社会实践课。试想,如果在校园中我们都不能放心地把这些事情交给学生做,所谓社会实践的功效又有多大呢?
为此,济南市教育局专门制定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学校阵地建设的实施意见》,济南的学校正在一个一个收复这些传统的教育阵地。久违的黑板报比赛重新在全市展开,信息工程学校的徐萌同学说:“画黑板报比赛比用电脑设计flash和photoshop还有成就感,我的作品全校同学都能看得见。”老师说:“真没想到,设计黑板报这种看上去‘老土’的活动,在学生心里还这么有市场。”校园、餐厅、实验室、花园、菜地甚至卫生间的打扫和清理又回到学生手中,名字各有不同,或叫“校园小义工”,或叫“校园学雷锋岗”“校园服务岗位竞标”。济南中学的刘雨欣同学说:“这个学期我承包了花园里的座椅,从那时候起我特别爱到花园去逛逛,那几个座椅让我对学校有了一份自己的牵挂,也有了一份自己的骄傲。”
最亲近的才是最自然的,原来“教好”“学好”最强大的动力和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就在学生身边。
学校的生命力在于特色
——回归教育公平的原点
主管基础教育的王春光副局长在出国参观的时候,一所只有94人的小学校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校舍只有一排平房,体育馆等设施一应俱全,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人人称道的最好的老师,我们还看到了校方提供的门类齐全的课程设置及指导。我的几家房东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把孩子送到这所小学就读,他们也不约而同地给了这所学校一样的评价: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
2011年9月,《济南日报》的一则新闻让王春光副局长深感安慰:家住市立一院附近的小学生李圣男每天都经历着这样的“旅程”:早上6点从市中心出发,换乘两次公交车来到东部城郊的农村学校—盛福实验小学上学。几年后,按照回迁政策她可以转到离家只有10分钟路程的城区小学就读,然而她拒绝了,因为这所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一样好”。
实现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也一直是济南市教育局不断努力的方向。去深山沟的小学听课是教育局领导的工作常态,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特殊教育学校。 没有什么比社会公平更令人向往,因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为此,济南市更是做出了让社会为之一振的大事,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交流交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市教育局制定《济南市教师交流交换实施意见》,2011年,115名特级教师开始跨校交换,2012年又增加了优秀管理人才的跨校交换,他们肩负使命、言传身教,成为学校师生学习的榜样和力量,实验中学的朱崇军老师来到回民中学交流,期限是三年,教习惯了名校好学生的他在深入任教班级半年后感慨万分:“原来真的不知道,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身后,竟有那么多令人心酸和悲悯的故事,我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影响他们。”
当教育回归公平的原点,每一所学校都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办学的特色和发展的生命力。
幸福教育人生
——回归师生共同成长的原点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教师自觉地开展创新工作,寻找最为科学的“教好教会”的途径,才能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杨松银老师是历城鲍山学校一名普通班主任,2011年入选济南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2012年获得“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和“山东省十佳创新人物”荣誉称号,面对媒体他却这样说:“济南市班主任工作室,让我找到一种幸福而有尊严的职业归宿,让我对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理解更加深邃,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成长的桥梁,既是我专业成长的一种激励,也是我成长的平台。”一年来,首批35位班主任完成了所有规定课题,结集出版了《优秀德育案例》《优秀主题班会集》,他们又在筹备全市班主任工作年会,工作室的成员们称之为“快乐嘉年华”,因为每一位工作室成员要为全市班主任展示一节主题班会和一场精彩报告。济南外国语学校李秋林老师准备的班会主题是《足迹》,他要让县区学校的班主任老师们看到一节令人难忘、让人震撼的班会,三中孙玉玺老师的报告主题是《中学生最需要的主题班会》,他要用案例说明如何开好主题班会,如何发挥主题班会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在北大槐树第一小学,我们启动了全市教育志愿行动。每周一至周五下午4~5点,是全市范围内“爱在校园—教育志愿者在行动”时间,按照志愿者数量及学校所能提供服务的实际能力,优先考虑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困难及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崔珊老师是辛庄小学的志愿者老师,她深情地说:“做教育志愿者让我更加理解教育者的崇高,深深懂得了教师是一种能把自己和他人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
“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济南市教师群体正行走在幸福教育的路上,他们光彩夺目。
温暖的港湾
——回归家庭教育职能的原点
当代学校德育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系统,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形成,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教育独立完成,而更多地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
在济南市的各个学校,家长委员会成为构建家校合力的强大纽带。阳光100小学亲子活动,新苑小学的爸爸妈妈大讲堂,山师附小开发的家校课程,济南一中家长晚自习值班并参与学校宿舍食堂招投标,这些早已不是新鲜事;德兴街小学五年级家委会主任董明哲自从担任学校家委会主任驻校上班后,对学校的热心和对工作的热情超乎想象,以前遇事总要先埋怨学校,现在遇事先找自身原因,还担当起家长QQ群的群主,化解各种矛盾;营东小学的魏林甲老大爷已经成为全校学生的姥爷,学校板凳椅子坏了,学生们第一个想到他,今年教师节晚会上,全体师生向他道谢:“魏姥爷,您辛苦了!”
良好的家校关系,实现了家长角色的转变,参与学校活动,旁观者变为同盟者;开展评议监督,指责者变为支持者;融入学校管理,观望者变为实施者。家长们慢慢找到了家庭教育职能的原点。
“好”和“会”是教育追求的境界,“教”的智慧是实现教育理想保障,“学”的过程是学生全面成长的轨迹。济南市的德育工作将继续把握育人关键,追寻教育本质,在原点上绽放德育工作的精彩。
责任编辑/闫益佳
如何落实德育为先,济南市教育局有了自己的回答:“学好学会。”我们是这样诠释的:“好就是学生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用《教育规划纲要》的话说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会就是不仅关注成绩,更要具有掌握知识的本领,感受主宰知识的乐趣。学,是一个完善自我、主动发展的过程。‘学好学会’就是通过不断努力,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用的人。”站在教育价值观的原点上我们发现,与一系列生涩拗口的理念解读相比较,“学好学会”四个字能更准确地把握住教育的本质,用最简明的路标找到教育来时的路。
不过,当“学好学会”四个字放在济南市的德育工作者面前时,大家发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因为要达到“学好学会”的境界,必须将“教好教会”作为支撑。经过认真的思考,济南市教育局明确了这样的德育思路:由教育局出题,结合各学校的德育实践创新进行破题,让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在“学好学会”和“教好教会”上各归其位。
润物“有声”
——回归成长教育的原点
我们认为,要让学生“学好”,起点是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良好的外在行为规范,是引领学生内心向好向善最基本的、如影随形的提示。教育局为此专门制定了《济南市中小学行为规范建设活动实施意见》,没想到仅仅是落实简单的行为规范要求,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同学们说:“做那些事,不好意思。”
我们通过校园调查,向全市同学展示了一组组“好意思”与“不好意思”的对照。
—跟着大家一起闯红灯,好意思;看到有盲人过马路,真想伸把手,但不好意思。
—随手在教室扔张废纸,好意思;捡起身边的垃圾,不好意思。
—升旗的时候左摇右晃,好意思;升旗的时候大声高唱国歌,不好意思。
“好意思”与“不好意思”现象的剖析,使同学们看到潜意识中已经模糊了的价值观念,构成了“明辨是非”这一“学好”的基点,更重要的是它抓住了生命成长特定阶段的心理特征,从一个极小的角度唤醒了同学们向好意识的自觉。
于是,实验中学的学生开展了“当文明的镜头对准我们”的活动—清点学校、社会及家庭生活中的不文明习惯;南上山街学校的同学通过校园调查发现:一名门卫仅开关校门这一项工作,高峰时一小时就要六十余次,同学们倡议除了向老师问好还要向门卫和保洁员问好,让校园中的每一位普通劳动者享受到来自学生的尊重;济南外国语学校的“原样交接制度”则将行为规范落实到最细微处,即所有公共场所使用前与使用后,卫生和公物要保持一致。
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采取的方法就是将镜头架在各城市的闹市区来考核学生的行为规范状况,济南市的中小学生在真正的镜头前经受住了考验,济南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评估居全国前列。
最亲近的是最自然的
——回归教育阵地的原点
当今的德育创新似乎更讲究挖掘新资源,寻找新阵地,但我们却发现,学校里很多原有的教育阵地在发展的过程中被丢掉了。
一个阵地是黑板报,原先学生每周出一次黑板报,自己构思、设计、画图,这既是一个学习、创作和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分享智慧的过程。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墙面已交给所谓的“校园文化公司”来设计制作,这种没有学生参与的“校园文化”虽美轮美奂,又有多少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呢?
还有一个阵地是卫生区,原来学校在校园划定卫生区,把学生分成小组,每周安排一个小组轮流值日,学生分工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还能培养团队精神。现在大部分学校把这个阵地交给了物业公司,与此同时为完成劳动实践的课时安排,还要利用各种关系去开发社会实践基地,甚至去“购买”社会实践课。试想,如果在校园中我们都不能放心地把这些事情交给学生做,所谓社会实践的功效又有多大呢?
为此,济南市教育局专门制定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学校阵地建设的实施意见》,济南的学校正在一个一个收复这些传统的教育阵地。久违的黑板报比赛重新在全市展开,信息工程学校的徐萌同学说:“画黑板报比赛比用电脑设计flash和photoshop还有成就感,我的作品全校同学都能看得见。”老师说:“真没想到,设计黑板报这种看上去‘老土’的活动,在学生心里还这么有市场。”校园、餐厅、实验室、花园、菜地甚至卫生间的打扫和清理又回到学生手中,名字各有不同,或叫“校园小义工”,或叫“校园学雷锋岗”“校园服务岗位竞标”。济南中学的刘雨欣同学说:“这个学期我承包了花园里的座椅,从那时候起我特别爱到花园去逛逛,那几个座椅让我对学校有了一份自己的牵挂,也有了一份自己的骄傲。”
最亲近的才是最自然的,原来“教好”“学好”最强大的动力和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就在学生身边。
学校的生命力在于特色
——回归教育公平的原点
主管基础教育的王春光副局长在出国参观的时候,一所只有94人的小学校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校舍只有一排平房,体育馆等设施一应俱全,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人人称道的最好的老师,我们还看到了校方提供的门类齐全的课程设置及指导。我的几家房东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把孩子送到这所小学就读,他们也不约而同地给了这所学校一样的评价: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
2011年9月,《济南日报》的一则新闻让王春光副局长深感安慰:家住市立一院附近的小学生李圣男每天都经历着这样的“旅程”:早上6点从市中心出发,换乘两次公交车来到东部城郊的农村学校—盛福实验小学上学。几年后,按照回迁政策她可以转到离家只有10分钟路程的城区小学就读,然而她拒绝了,因为这所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一样好”。
实现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也一直是济南市教育局不断努力的方向。去深山沟的小学听课是教育局领导的工作常态,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特殊教育学校。 没有什么比社会公平更令人向往,因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为此,济南市更是做出了让社会为之一振的大事,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交流交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市教育局制定《济南市教师交流交换实施意见》,2011年,115名特级教师开始跨校交换,2012年又增加了优秀管理人才的跨校交换,他们肩负使命、言传身教,成为学校师生学习的榜样和力量,实验中学的朱崇军老师来到回民中学交流,期限是三年,教习惯了名校好学生的他在深入任教班级半年后感慨万分:“原来真的不知道,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身后,竟有那么多令人心酸和悲悯的故事,我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影响他们。”
当教育回归公平的原点,每一所学校都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办学的特色和发展的生命力。
幸福教育人生
——回归师生共同成长的原点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教师自觉地开展创新工作,寻找最为科学的“教好教会”的途径,才能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杨松银老师是历城鲍山学校一名普通班主任,2011年入选济南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2012年获得“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和“山东省十佳创新人物”荣誉称号,面对媒体他却这样说:“济南市班主任工作室,让我找到一种幸福而有尊严的职业归宿,让我对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理解更加深邃,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成长的桥梁,既是我专业成长的一种激励,也是我成长的平台。”一年来,首批35位班主任完成了所有规定课题,结集出版了《优秀德育案例》《优秀主题班会集》,他们又在筹备全市班主任工作年会,工作室的成员们称之为“快乐嘉年华”,因为每一位工作室成员要为全市班主任展示一节主题班会和一场精彩报告。济南外国语学校李秋林老师准备的班会主题是《足迹》,他要让县区学校的班主任老师们看到一节令人难忘、让人震撼的班会,三中孙玉玺老师的报告主题是《中学生最需要的主题班会》,他要用案例说明如何开好主题班会,如何发挥主题班会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在北大槐树第一小学,我们启动了全市教育志愿行动。每周一至周五下午4~5点,是全市范围内“爱在校园—教育志愿者在行动”时间,按照志愿者数量及学校所能提供服务的实际能力,优先考虑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困难及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崔珊老师是辛庄小学的志愿者老师,她深情地说:“做教育志愿者让我更加理解教育者的崇高,深深懂得了教师是一种能把自己和他人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
“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济南市教师群体正行走在幸福教育的路上,他们光彩夺目。
温暖的港湾
——回归家庭教育职能的原点
当代学校德育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系统,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形成,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教育独立完成,而更多地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
在济南市的各个学校,家长委员会成为构建家校合力的强大纽带。阳光100小学亲子活动,新苑小学的爸爸妈妈大讲堂,山师附小开发的家校课程,济南一中家长晚自习值班并参与学校宿舍食堂招投标,这些早已不是新鲜事;德兴街小学五年级家委会主任董明哲自从担任学校家委会主任驻校上班后,对学校的热心和对工作的热情超乎想象,以前遇事总要先埋怨学校,现在遇事先找自身原因,还担当起家长QQ群的群主,化解各种矛盾;营东小学的魏林甲老大爷已经成为全校学生的姥爷,学校板凳椅子坏了,学生们第一个想到他,今年教师节晚会上,全体师生向他道谢:“魏姥爷,您辛苦了!”
良好的家校关系,实现了家长角色的转变,参与学校活动,旁观者变为同盟者;开展评议监督,指责者变为支持者;融入学校管理,观望者变为实施者。家长们慢慢找到了家庭教育职能的原点。
“好”和“会”是教育追求的境界,“教”的智慧是实现教育理想保障,“学”的过程是学生全面成长的轨迹。济南市的德育工作将继续把握育人关键,追寻教育本质,在原点上绽放德育工作的精彩。
责任编辑/闫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