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审美性阅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iu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可分为理解性阅读和审美性阅读。罗森布兰提出:“理解性閱读,指的是读者的阅读目的是获取信息,强调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可量化的知识学习。审美性阅读则指阅读过程中读者因文本而产生的情意和感受,是很个人化的,讲究质感的。”审美性阅读一般用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下面以审美性阅读的视角来解读《鹬蚌相争》。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我国一本著名的古书《战国策》。改编的课文《鹬蚌相争》,篇幅短小,内容通俗易懂,结构完整,具备了文学美的诸多元素。
  首先是形象上的荒诞美。有人曾撰文《鹬蚌还能开口说话吗?》是讨论课文表达真实性的问题。“鹬的嘴被死死的夹住了怎么能说话?蚌的肉被啄,怎么能顾得上得意洋洋?渔夫怎么能这样幸运?”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些内容几乎都是荒诞不经的。我们知道,荒诞美是人类对艺术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一个新的审美形态,是美学范畴中“成功的表现”,是反常悖理的,也是任何现实主义所不能做到的。这些荒诞不经的言行恰恰是寓言形象美之所在,是儿童喜爱之所在。
  其次是语言上的简练美。我们先来看本文描写的动作之简美。“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此番争斗,鹬仅一“伸”一“啄”,蚌回敬鹬也仅一“合”一“夹”,非常精当,争斗的场景活灵活现。再看语言之简练美。“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鹬与蚌语言争斗,都使用了“今天不……明天不……你就会……”这样的句式,字字句句都在威吓对方,让对方妥协。最后看形象之简练美。“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仅此一句就把河蚌晒太阳的舒服劲活脱脱地呈现出来了。真是“简为文章尽境”!
  再次是结构上的波澜美。明代画家董其昌在《画旨》里说:“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此画诀也。”绘画不喜平,为文何尝不如此。河蚌在河滩上晒太阳是十分惬意的,从行文结构上来说,是一种平衡。“鹬啄蚌,蚌夹鹬”打破了这种平衡,它们相互威胁、恐吓,互不相让把这种不平衡推向了高潮。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站在渔夫角度看是一种平衡,而站在鹬蚌的角度观察是更大的不平衡。寓言在更大的“不平衡”处戛然而止,读者很容易沿着不平衡的结尾展开思索。
  最后是思想上的智慧美。寓言的逻辑思维在文本中主要体现在“显性”和“隐性”两层逻辑上。“显性逻辑”处于故事的表层,就是一个精练的故事,一波三折;“隐性逻辑”位于故事之下,寄寓着创作者的人生体验及普遍意义上的人性内涵——“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如果站在读者的心里平衡角度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怎样避免这样的结果出现?儿童在审美性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作品体现的价值观念,通过阅读累积铸造自己的精神和情感观。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2018年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一诗中的“庭”字中“壬”下面一横短。而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中,发现“庭”字变成下横长上横短的“■”了。  同一个字却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不少教师为此感到很困惑。  我们知道,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庭”析解为一个从广,廷声的形声字,而“廷”又是一个从廴,■声的形声字,“■”读tǐng,下部是“土”,上部許慎解说是像草木从“土”上萌生状
素养取向的小学语文教学越发重视学生课内外阅读,有些教师试图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提升学生的表达素养,可是这样的“试图”常常一厢情愿。令他们匪夷所思的是,在现实的教学中,为数可观的学生,他们喜欢阅读,甚至沉迷于阅读,但习作表达却不尽如人意,面对具体的习作任务,他们的言语捉襟见肘。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身阅读教学:什么样的阅读才能促进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或者,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何处?其实
一、引读导入,直奔中心,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槐乡五月》这篇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槐乡,领略了槐乡的美景。五月,洋槐开花了——  生: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我们还欣赏了槐花美  丽的姿态。有的槐花——  生: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五月
《童年的水墨画》原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现在选入统编本三年级下册。这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尤其是对没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难度不小。这样的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受到文中的趣、体会出诗歌的美呢?我的教学分如下几个板块进行,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很开心!  序曲:认识水墨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立即出示两幅图:一幅中国的水墨画,一幅西洋的油画。让学生猜一猜哪一幅是水墨画,然后让学生说一
“诗教”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其宗旨是用诗性的语言、思维等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春风化雨地进行教化,丰盈学生的人文底蕴,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诗教”的内容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古诗及现代诗,也包括现行教材中非诗歌体裁的优秀文本。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文诗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转化、改编、拓展,提取文本诗性,吸收诗教营养。  一、把握非诗歌文体的诗性元素  很多非诗歌文体的文本富有诗情画意,流淌在
贾老师的课看似很传统,无非是听、说、读写——不管是阅读课还是习作课,但贾老师的课却总是很经典,不事雕琢,语言干净,设计完美,堪称教科书式的课堂范例。贾老师的课  看似平淡无奇,一点都不精彩——没有任何剧场效应,但贾老师的课却总是震撼人心,他用学生生命的状态变化告诉我们“教语文就是教  做人”。  30年前风靡大江南北的“贾老师教作文”如此,13年前的一堂续写童话的习作課《谁动了松鼠的奶酪》更是典范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小说有过一定接触,在阅读文章时,能够从人物的语言等描写中初步感受人物的品质,但对于如何抓住语言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认识比较模糊,大部分学生对船长的认知,只停留在敬佩的层面,理解比较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文为什么主要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言行,特别是语言进行描写?这也是很多学生容易忽略的问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年轻的伙伴们:  大家好!  见字如面。请允许我用这一略显陈旧的方式,带你回到我的从前,我把我的成长故事说给你听。  一些重要的人,一定是成长中绕不开的,这不是套路,是规律。我遇见他们不是在我最好的年华,反而因为他们,我遇见了我专业成长中的最美年华。  2014年是我专业成长好年华的开始。那一年的9月,我评上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更重要的是,我突然被镇江市小语教研员张晨晖老师相中,参加了为期三年的全国
亲朋好友都说我特别适合做教师,仿佛我生来就注定要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于这个说法,我欣然接受。从1996年走上小学教师的岗位,我就一直沉迷于这份让我欢喜、眷恋的职业。回首20年来的语文教学之路,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师傅——于永正老师。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于老师的弟子中最幸福的一个,因为在我成长的每个重要节点,都有于老师的身影和声音。  一、一盏温暖的明灯,照亮我的为师之路  1996年的9月份,我师范毕业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了解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姆咪谷的神奇与快乐。  2.精读书中精彩的段落,了解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  3.培养学生阅读姆咪系列书  籍的兴趣,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在交流分享中阐述自己的阅读体会,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姆咪谷的神奇与快乐。  教学过程:  一、猜人物导新课,知其意悟其神  1.导入:最近,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了《魔法师的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