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摆渡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berg4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梦境与真实,虚妄与迷离,诚如落入人间的幻彩星辰,缥缈寂寥、稍纵即逝,演绎伪与真或叛离或血乳相融的相扶相依。诗人王钻清是如何在诗集《大时空诗》中让生命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摆渡,在世事与人情之间穿透,在诗性与诗思之间涌流呢?王钻清的诗歌从山水管窥人性,从自然透视人心,以微渺之物纵横沟壑,以大时空丈量宇宙,在凡俗琐碎之外将宇宙精神赫然昭示。
  关键词:王钻清 《大时空诗》 现实与虚幻
  梦境与真实,虚妄与迷离,诚如落入人间的幻彩星辰,缥缈寂寥、稍纵即逝,演绎伪与真或叛离或血乳相融的相扶相依。诗人王钻清是如何在诗集《大时空诗》(包括“诗体游记”和“大时空诗”)中让生命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摆渡,在世事与人情之间穿透,在诗性与诗思之间涌流呢?物为心所观,心中有景则景为心所动,心中无欲,则眼中只见无形之物而无视风云变幻。宇宙万物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历史给真实以佐证,还生命以苍白,却无力诉诸一颗渺小尘埃的往昔。宇宙的“大我”与俗世的“小我”此消彼长,在外化的心灵彼岸开掘模糊的生命边界。王国维的“物我”观在王钻清诗中延伸至叔本华的“无欲”理念,而至德国精密的哲学理论,在诗歌园地的诗性之外向哲理性挺近。王钻清的诗歌从山水管窥人性,从自然透视人心,以微渺之物纵横沟壑,以大时空丈量宇宙,在凡俗琐碎之外将宇宙精神赫然昭示。
  一.以心观物
  王钻清诗歌以“观物”见长,所创作诗歌大有柳宗元之风,多山水咏物之佳作。《回望三峡》《让精神重上黄山》等皆为其中不可多得的篇章。自然山水喻指宇宙规律,发乎自然顺乎天性,高山巍然不动流水川流不息,动静之间隐伏着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心态。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讲,“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钻清诗中的“物我”观即在王国维的框架内寻求本心的超脱。
  邵雍将“观物”分为目观、心观、理观三层,世间万物以心观之则必须失之“有我”而囿于一己之见,若能观之以理,以天下普遍之理体验万物才可以免于一己之见获得正理。这种所谓的“以理观物”近似于王国维所言“以物观物”,以物反观内心,而内心之情谊全在乎山水之间。
  “体温和灵魂嵌入岩缝,长成一棵松。”形体融之于物象,本就有庄周化蝶之玄机,“以物观物”实则亦是“以我观物”,物我两忘而最终达到人与天地的荣辱共生。以心观物,而物必与心相依,“我化身精卫鸟云里雾里,钻入莲花峰的花心,扑向天都峰的天门……最后回归空巢,重新孵化自由飞翔之梦。”(《让精神重上黄山》)以心化物,形体融于“精卫”,生命之静观寄于灵动,于扑朔迷离的动观中感悟恒远的生命轨迹。“回归空巢”“孵化自由飞翔之梦”看尽世间万象历史沧桑,是沧海桑田之后的豁然开朗。物我之心实在是儒释道之心,将禅宗化归于心而将朴素天然展现于表。
  佛教讲“众生有性”,佛旨无处不在,因而世间万物不论有无生命迹象都有佛性共生,王钻清诗中便将万物化归佛心。《世界是水》将宇宙万物统归为“水”与“火”的交融共生,这种朴素唯物主义命题下的宇宙观将诗中蕴含的生命形态推向极致。“一条死鱼在岸上流泪,被鱼咬过的嫩草有心,被水冲刷过的沙滩无痕。”“嫩草”有心,心上有了残缺;“沙滩”无痕,“水”乃宇宙万物之根源。动静相生须臾间将宇宙恒常颠倒错乱。“物我同根”的审美移情在“鱼”“草”环环相扣的纠葛中摇曳生姿,“鱼”将“嫩草”的心咬破,“鱼”却将死,死亡与别离却将如“水”浸漫的沙滩杳无踪迹。“水”是宇宙之源也即如是,它造就它、荡涤它,终究还世界以真纯面目。“昨夜落入鱼眼的雨滴,挂在又是一天的明天。”时间的刻度周而复始岁月的齿轮生生不息,“鱼”虽已逝而鱼眼中的雨滴却从空间转入时间的另一重轮回,生死交叠空谷传响,生命的幻灭与延续永无止境。因此山水平添情韵,无情之物纳入人世轮回。
  二.思辨与齐一
  《诗歌的月亮仓央嘉措》中“灵山含情闲云也会伤感,雪域无意雪线阻挡人心。”青砖红瓦,青玉路面也是生灵的化身。多情的诗人眼中,山自有情云自有意。云和山是看山人的眉眼,用巍然不动的山水便可看尽世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诗人的心扉也在这万千山水间流连忘返,终究不知身在何处,物我两忘人事不分。“珠峰问天格桑花问地雪莲花问佛”将禅宗思想进一步阐明,天地佛达到共生共存的自然状态。
  物我两忘终归于“万物齐一”,众生平等不局限于有生物象,一切有形之物抑或尚未具备形态的物象在世间皆有平等共存的前提。“物我两忘”是将生死哀乐置之度外,追求心无他物平静无为。这旨归便又化归到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上。然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悖论的此在,在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当中却破坏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王钻清在“大时空诗”中让科技哲学与生命哲学遭遇艺术哲学,进而探寻如是哲学命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探寻“我们自身存在”的元生态和可能性,在这种诗意的探寻中,诗人以诗歌的对抗方式关照科技文明改变人类生活包括性爱生活的现实世界,又以科幻手段表现人类在自身痛苦当中追寻理想生活的人类天真,并让诗思与哲学为邻诗性地吸收天地之精华,进而构造现代意义世界,真是“人外有人”——我们不可忽视的外星人,“天外有天”——我们正在探测的太空和外太空。王钻清的《穿越时空的人心》《面对人心的超级地球》《空间站的星语人言》《开启希望的门》《机器人,或互联网》《大设计》等就是这种典型的“大时空诗”。
  这里所呈现的思辨与认知似乎在颠覆认知的同时期望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生存方式,开辟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天人共享的科技前沿和哲学前沿。然而,思辨与认知的对立却又让这清静无为产生了一丝动摇,庄周梦蝶何尝不是因对现实存在产生了疑虑,“梦蝶”是将自身从现实带入到理想的境地。王钻清《我跑遍南北半球寻找“一个人”》中说,“旷野里的昆虫”“原野宜人的色温”引诱“山河交媾”,万物随缘起缘灭,剔除人为的私心杂念而心随景移,挑动心弦。虽为清静无为之初心,却又不免内心芜杂的凡尘往事。“我”“苦恋心灵的回归线”“让活着的死人——在生命线上——苏醒——,此刻不落的太阳在南北半球玩转,玩转我夜色一样幽暗的心靈死角。”   圣湖纳木错,在笔者的心中“干净又脱俗”,是“不带任何杂念的思想”《拜访纳木错》xi,这里的纳木错圣洁,纤尘不染远离喧嚣。此篇诗作中体现的,便接近于叔本华的“无欲”。
  “阳光下的风涛轻音乐响起”,诗化的风景中,“风涛”本为无形之物,随同音乐化为有形。无欲的情感,让诗人与眼前景物隔开遥远的距离,心中无景只见风。《洞河无风 心浪逐天》中“石头记忆把宇宙精神收尽”点滴心绪纳于心不渗入宇宙边角,天地情怀与诗人的感知毫无瓜葛。用这种退守的心态离开距离观望,宇宙终究包容了人心。
  诗人笔下,山川景物和宇宙万象皆有情,千头万绪在胸中酝酿成善与美的结晶,而且在特有语感的推动下内化哲学思想甚或颠覆认知。心似冷石而石自有情,宇宙知人意,人心在“无欲”的阵地坚守。无欲的是人,而有情的是自然。比如,王钻清的《穿越时空的人心》对人类的贪婪发出警示:“搭载人心的星舰在外太空迷航/随后借助引力波重上星际航线/传送活体微生物至多个宇宙/原来这里头暗藏着/寻找传送活人方法的密码/在心间比基因图谱更幽深”。不断膨胀的人心将欲望放飞上天,可是诗人发出不同的声音——人类不可以过高地估计人类可能的智慧和力量:“而量子物理学在幽暗处告诉我们/猫同时处于生与死的两种状态时/在两种可能性中可改变生命叠加态/其实死亡是光源的极端或正反两面/是生命过程中刺激云雨的彩虹”。这里所表现的生死观就是“物我”观的终极价值判断;或者说“禁欲”过渡为“无欲”的征程上,可见诗人的宇宙观——人只是世间生灵的沧海一粟,而从未有过主宰的力量。
  事实上,强大的是万千生灵构成的宇宙自然,而弱小的是人心飘摇的人间琐碎,心为物所观,心中有景方可为景所动容,有如诗中所言:“心尖在天文台塔尖直视宇宙的无限大/大到人心在星球坐标系里出位或错位/此刻大与小的交集堆花于哲人心地/我们把物质切割得比原子纳米还小/小到跟人体一天排出的亿万精子一样/并使微生物在自由的星际作时间旅行/让一个微生物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这是令哲学家困惑的地方,更是叫人类惶惑的处境:“然而外星人能否跟我们签订平等条约/保障星空的自由和地球人的升华”。从古至今所有的哲学都难以言说这种大自然现象和人类的天真。这样令人感到诗歌的对抗所呈现的力量。正如朱光潜云:“移情作用的发生是由于我在凝神关照事物时,霎时间由物我两忘而至物我同一。”“有我之境”实际上便是“无我之境”。一如此诗的结尾所云:“在天地循环中上合天心/让天体的神性疗养病态的人性/或追随自然的灵性下合地理/让灵动的万物随万象而更新”。这种“诗接茫然”的表现方式通過有质感的语言材料和联想的诗性感觉所抵达的终点接近大自然和现代科学,让哲学家的眼光在“无我之境”里困惑,并且发生诗歌的探寻所呈现的亮光。
  注 释
  i《一个冒险者的山水诗》王钻清《大时空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版,第51页。
  ii《一个冒险者的山水诗》王钻清《大时空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版,第51页。
  iii《一个冒险者的山水诗》王钻清《大时空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版,第51页。
  iv《在飞行的上空感知生命》王钻清《大时空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版,第3页。
  v《在飞行的上空感知生命》王钻清《大时空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版,第3页。
  vi《在飞行的上空感知生命》王钻清《大时空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版,第3页。
  vii《德国的黑森林》王钻清《大时空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版,第23页。
  viii《德国的黑森林》王钻清《大时空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版,第23页。
  ix《观月全食》王钻清《大时空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版,第112页。
  x《流水》王钻清《大时空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版,第58页。
  xi《拜访纳木错》王钻清《大时空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7月版,第45页。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二〇一八年《航空画报》第四期,刊发女作家李佳怡的散文《我在桓仁读水》。当今的文坛一味沉溺在虚夸之风,文字被滥用的时代,她的特色不在辞藻华丽,这是一篇至纯至精、至简至美,洞察力独特的文章。  技术暴力下,物质和机器不仅没有给现代人带来幸福,却使他们丢失在机械无情的世界里,不知从哪里走来,又去往何方,找不到心灵的返乡路途。这种时代的不治之症,扩散于现代人的心灵中。  李佳怡不是做广告宣传,精心策划方案
周大新日前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时说。“作家对电影电视改编,应该持支持的态度,但是不能为改编而写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可以说,“脚踩坚实的大地,为人民书写”是作家创作的责任与使命。对此,周大新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作家,不要忘记养育我们的土地和人民;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要为人民生产合格的、优质的精神产品。”每个人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解决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问题的重要工具。  具体内容如下:一元二次方程x2 px q=0(p、q为常数,p2-4q≥0)的两个实数根为x1、x2,那么x1 x2=-p,x1x2=q;对于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0(a≠0)的两个实数根为x1、x2,那么x1 x2=[-ba],x1x2=[ca]。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
刘慈欣日前在鲁迅文学院做了“用科幻的眼睛看文学”的学术讲座。刘慈欣認为,科幻是一种主要依靠想象力的文学体裁,它和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体裁大相径庭,是以超现实为基础的。如果借用神话学的视角,可能能够更好地体味科幻与文学在当下的分野。刘慈欣用古代神话和现代神话举例,分析了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的关系。古代神话是古人对人与宇宙的关系的理解,其中的神是把自然力量的人格化,“他们认为这就是现实,不是虚无缥缈的”,所
由北京文艺网主办的第三届国际华文诗歌奖颁奖典礼日前在北京华侨大厦举行,共有7位诗人获奖并现场朗诵了各自的诗作。今年北京文艺网首次设立荣誉奖项“北京文艺网桂冠诗人”,获得者为著名诗人食指。据介绍,国际华文诗歌奖旨在推动当代华文诗歌创作,该奖强调专业性和思想性,深植华文之根系,放眼全球之视野,发掘出一批批实力新锐诗人,获得诗坛及各界人士瞩目。本次华文诗歌奖自2014年7月15日启动至2016年7月15
蝌蚪已经爬满我的身体。幼小的时间  也已经爬满我童年的那一方池塘  在一次默契的背影光芒中  我游向黄昏,游向人生的第一次孤独  此刻,我相信  没有比苦难更折磨人的爱了  也没有比成熟如化石般的青蛙标本  更能打动我的泪水了  是的,因为跳跃,我执行过自己灵魂的死刑  (选自2021年第3期《中华诗词》)  —— 鉴赏空间 ——  蝌蚪不满足于一方池塘,游向黄昏,于是有了生命中的第一次孤独。因为
格非小说《望春风》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望春风》是格非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创作的一部新长篇,小说描绘了“儒里赵”村数十个人物的生活轨迹,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土中国的画卷。在研讨中,评论家談到,《望春风》通过具有色彩和画面感以及饱满张力的语言,写出了乡村变革中的苍凉诗意,呈现了传统农村的走向,特别传达出对人性的依恋和关注。作品体现出自然、亲切、单纯的特质,格非尊重了历史原样,尊重了个体的生命体验,将其还
日前,2014—2015《小说选刊》双年奖在京颁奖。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王蒙,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中骏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芳,《小说选刊》主编其其格等参加活动并为获奖者颁奖。颁奖仪式由《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主持。在此次评选中,曹文轩的《第五只轮子》、尤凤伟的《金山寺》获得短篇小说奖,凡一平的《非常审问》、陈仓的《墓园里的春天》、周李立的《火山》获得中篇小说奖。安谅的《你跑什么跑》、谢志强的《舅舅的鼓
内容摘要: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江苏大学率先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与学术硕士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分类教学,开设专业硕士ESP课程,旨在协同国际化、专业化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研究生导师反馈等方式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前后的学术英语交际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较之前有较大提升,学生检索和阅读专
日前,《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在内的美国主流媒体,报道了一则消息:美国著名詩人沃尔特·惠特曼的一部被遗忘长达165年的小说被发现后即将重见天日,与广大读者见面。这部小说的题目全称为《自传:杰克·恩格尔的生活历险记(纽约的时代故事)》,大约36,000英文字,属于一个连载的故事,基本是一个中篇小说的篇幅。这部作品,先由美国《惠特曼评论季刊》第34卷全文刊登。目前,正在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