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浐灞河流域不同地貌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生态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ua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2000年以来植被的快速恢复,对该区域生态水文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岭地区地貌多样,分析不同地貌区植被恢复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位于秦岭北坡的浐灞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将整个研究区分为上游山地区、中游丘陵区和下游平原区3个分区,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基础数据,基于趋势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浐灞河流域不同地貌区的植被恢复差异、影响因素及其对径流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浐灞河流域上游山地区NDVI值呈极显著增加趋势,中游丘陵区NDVI值呈缓慢增加趋势,而下游平原区呈极显著减少趋势.上游山地区NDVI在6—9月处于较高水平,中游丘陵区和下游平原区NDVI的年内分布呈现双峰特征.整个浐灞河流域的植被恢复速度为0.0019/a,上游山地区、中游丘陵区以及下游平原区的植被恢复速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上游山地区海拔对植被恢复速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中游地区不同坡度的植被恢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上游山地区植被恢复的主要驱动力是林地自身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中游丘陵区部分林地覆盖度的提升是这一区域植被覆盖度提升的主要原因,而下游平原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是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年降水量对上游山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影响不显著,但对中游丘陵区的植被覆盖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在浐灞河流域,植被恢复对径流量的影响较小,而对土壤侵蚀模数影响较大.综上,植被在秦岭北坡不同地貌区的恢复特征和影响因素不同,深入研究植被恢复的时空差异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对于秦岭地区植被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我国利用钻爆法修建了世界上数量最多、总里程最长的隧道,梳理钻爆法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形成适用于我国国情的隧道建造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了钻爆法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新奥法、新意法及挪威法的核心理念,系统总结了我国山岭隧道主要设计、施工方法.按照隧道施工作业工序分析了近十年钻爆法的关键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我国隧道钻爆法施工机械化装备的技术概况.总结了我国山岭隧道钻爆法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结合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基地项目两塔楼间的高空大跨钢结构连廊的施工,针对施工场地狭小、钢结构连廊自重与几何尺寸较大、安装施工难度大的特点,分析了钢结构连廊深化设计、安装、提升的重难点及采取的深化设计措施;阐述了钢结构连廊的安装流程、整体提升工艺以及安装、提升关键技术.实践表明:经深化设计的钢结构连廊,现场采用原位拼装、整体液压同步提升技术,避免了高空中拼装、焊接和防腐防火涂料涂装等施工安全隐患,保证了施工质量、工期,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动物群落的物种组合反映了群落构建的特点,具有多种相对固定的模式.验证植被变化前后动物群落物种的组合模式是否具有稳定性,是验证动物群落构建可重复性的重要依据,也可对动物群落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研究开展了广东珠海淇澳自然保护区内人工恢复红树林前后的2次鸟类调查(恢复前于2001年3月—12月,恢复后于2015年10月—2016年6月),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红树林恢复前后物种组成、种属结构关系、体长分布、区系、居留型和生态类型的差异显著性分析.同时,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和乘幂模型分别对种-属数量和属含物种
优良的作业环境是长大隧道掌子面保证安全生产、工程进度与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采取何种通风方式、创造有利的作业环境是长大隧道施工难点之一.在总结以往长大隧道施工经验基础上,以揭惠铁路百吉岭隧道乌丰斜井工程为例,通过将常规的“压入式通风”与“增设竖井、先压后抽式分阶段通风”两种施工方案的分析比较,确定合适的施工方法,同时进行了相应的技术研究.经现场实践,证明采用后者的施工方案通风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祁连山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区,灌丛群落在水源涵养和安全屏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祁连山灌丛群落结构随海拔和经度的变化规律,选取了甘肃省永登县奖俊埠林场(祁连山东段)、甘肃省古浪县夏玛林场(祁连山中东段)、甘肃省民乐县海潮坝森林公园(祁连山中段),分析灌丛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物种重要值、地上生物量和盖度在海拔2700—3100 m的变化.结果发现,(1)随着海拔的升高,银露梅(Potentilla glabra)的优势度逐渐下降,金露梅(Po
盾构穿越浅基础建筑物微变形控制一直是岩土工程界面临的重要难题.以杭州某软弱地层地铁盾构连续穿越浅基础建筑物工程为例,介绍了长管注浆微变形加固技术,探讨了盾构穿越浅基础民房掘进参数之间关系,提出了适用于软弱地层盾构穿越浅基础建筑物的掘进参数,分析了软弱地层盾构连续穿越浅基础民居变形特性和微变形控制技术效果.结果表明:长管注浆微变形加固技术可有效控制土层变形,减小建筑物沉降;地表沉降主要由刀盘切削土体扰动和同步注浆不到位引起,盾构穿越浅基础建筑物主要造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盾构机总推力与刀盘扭矩、土舱压力及掘进
山岭隧道洞口段的围岩通常比较松散,由于地形问题,洞口段地表是斜坡形式的较多.这些工程特征导致隧道洞口段在地震灾害作用下容易破坏.在建立单自由面坡度模型的基础上,在不考虑隧道存在的情况下,利用弹性波理论推导了SH波从隧道底部垂直入射时山岭隧道洞口段应变的解析解,分析了各种影响应变的因素:山岭隧道洞口截面各个位置的切向应变曲线以椭圆隧道的中心为对称中心,左右对称、上下则为镜像对称.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还原了现场的实际工况,验证了解析解的正确性.研究结果可以为高速铁路隧道洞口段抗震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对合理认识
为了解植被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优势菌群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贺兰山东坡山地荒漠草地、浅山灌丛、亚高山针叶林和亚高山草甸4种植被类型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贺兰山东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真菌α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浅山灌丛、山地荒漠草地、亚高山草甸、亚高山针叶林;且亚高山针叶林显著低于其他植被类型.(2)相对丰度1%的真菌共检测到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
以贵金高速公路某特大桥拼宽桥工程为例,在新旧桥梁施工中提出了预防拼宽湿接缝开裂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液压千斤顶给拼宽湿接缝连接筋一个预应力,待拼宽湿接缝混凝土浇筑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千斤顶回油通过连接筋的弹性回缩促使拼宽缝的混凝土产生预压力,同时充分利用桥梁箱梁下的橡胶弹性支座橡胶的弹性回缩,给拼宽湿接缝混凝土一个预压力,从而保证运营过程中拼宽湿接缝的混凝土处于受压状态或小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在连接筋弹性回缩和橡胶支座橡胶弹性回缩共同作用带来的预压力作用下,可有效防止拼宽湿接缝出现开裂等质量问题,能
目前高能地质环境隧道支护结构的设计仍是隧道领域一大难题,主要包括高地应力软岩与高地应力硬岩支护结构设计问题,而支护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是保证隧道稳定性的关键,加之高原铁路高能地质环境隧道段占比较大,故需对高能地质环境隧道设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我国铁路隧道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并对高能地质环境下隧道的研究进行分析.针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修建技术难题,提出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主动控制设计理念,并以掌子面为界限,提出掌子面超前变形控制及洞身收敛变形控制的全变形控制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