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黄板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诱杀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黄板的诱虫量随着挂板天数的增加而下降,防治效果第8 d达到68.44%,最佳,第15 d时防效只有42.39%。因此,建议挂板时间超过20 d虫口密度仍达到防治指标的应及时更换黄板。
关键词:黄板茶假眼小绿叶蝉诱杀效果
茶树是广西昭平县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茶假眼小绿叶蝉是为害该县茶叶生产最主要的害虫之一。该虫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成、若虫均为害茶树嫩梢,导致芽叶红褐、焦枯、萎缩,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一般茶园受害,夏、秋茶减产10%以上,重则达30%~50%。近年来,为实施绿色防控,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各地茶园大力推广黄色粘虫板(以下简称黄板)诱虫控害技术。黄板诱虫技术是利用昆虫的趋黄性诱杀农业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技术,与化学农药相比,具有绿色环保、成本低的特点,可大大减少农药使用量和用药次数,有利于保护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在茶园上开展物理防治研究,对于生产无公害和有机茶叶产品具有重要意义。黄板诱杀对象主要是茶小绿叶蝉,为进一步探讨黄板在茶园的诱杀效果进行研究,以期为推广该技术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黄色粘虫板(柳州双虹塑料有限公司出品),规格40 cm×25 cm,竹竿,铁丝等。
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5年9月在昭平镇江口村茶园实施,田间成虫约占虫口的70%左右。茶园面积为23.3hm2,树龄11年,树高高80~85 cm,覆盖度85%,试验地面积1350 m2,茶行为东西走向。园中假眼小绿叶蝉是优势种群,常年有2个发生高峰,第1发生高峰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第2高峰在9月上旬至下旬,高峰期虫口密度达14~25头/百叶。
试验设为3个小区,小区面积90 m2,每小区按前后左右间距5~6 m设置黄板3片(20~25片/667 m2),黄板朝向与茶行同向,底边与茶蓬面持平,3次重复,并设置同一块试验地非挂板区为空白对照,与挂板小区间隔10 m以上。
1.3调查方法
黄板诱虫量调查:9月11日挂板,在挂板后第3、5、8、11、15 d调查诱虫量,并用镊子清除掉计数过的虫子,每板均以双面粘虫计数。
茶蓬面虫口调查:9月11日挂板前用检叶法调查空白对照区的百叶虫口量,及黄板试验区设置前、后15 d内所有调查日的百叶虫口量。
1.4防效计算方法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口基数-处理后虫口数量)/处理前虫口基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结果与分析
2.1黄板诱虫量的变化动态
对不同悬挂时间黄板的平均每次诱虫量(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挂板后第3 d的诱虫量最大,每片黄板平均每日诱虫324.0头,第5 d下降缓慢,第8 d有所下降;第11 d诱虫量明显下降,到第15d,平均诱虫量只有149.0头。说明,在悬挂黄板后1~8 d诱虫量最多,第11~15 d诱虫量明显减少,挂板超过15 d后诱虫量较少。
2.2黄板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分析黄板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表2),结果显示挂板后3、5、8 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2.67%、65.82%和68.44%,挂板后11 d防治效果开始下降,15 d后降至42.39%。表明黄板的防控效果在挂板后3~8 d可以达到理想的防效,挂板11 d之后防效下降,第15 d时防效只有42.39%,与黄板的诱虫量呈正相关。因此,可以初步确定黄板的有效防治时限为20 d,与罗全丽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3小结与讨论
黄板的诱杀虫量随着挂板天数的增加而下降。其防治效果以挂板后3~10 d最佳,挂板超过11 d后防效开始下降,至第15 d时防效只有42.39%,可以初步确定本试验用黄板的有效防治时限为20 d。因此,建议挂板时间超过20 d虫口密度仍达到防治指标的应及时更换黄板。
黄板悬挂时间应选择在茶小绿叶蝉成虫发生高峰期,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尽量减少对天敌昆虫的伤害。该物理防治技术对减少环境、茶叶的污染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在无公害茶叶生产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试验主要对黄板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效果进行研究,至于黄板对粉虱等其他同翅目、小型鳞翅目昆虫的兼治效果,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关键词:黄板茶假眼小绿叶蝉诱杀效果
茶树是广西昭平县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茶假眼小绿叶蝉是为害该县茶叶生产最主要的害虫之一。该虫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成、若虫均为害茶树嫩梢,导致芽叶红褐、焦枯、萎缩,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一般茶园受害,夏、秋茶减产10%以上,重则达30%~50%。近年来,为实施绿色防控,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各地茶园大力推广黄色粘虫板(以下简称黄板)诱虫控害技术。黄板诱虫技术是利用昆虫的趋黄性诱杀农业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技术,与化学农药相比,具有绿色环保、成本低的特点,可大大减少农药使用量和用药次数,有利于保护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在茶园上开展物理防治研究,对于生产无公害和有机茶叶产品具有重要意义。黄板诱杀对象主要是茶小绿叶蝉,为进一步探讨黄板在茶园的诱杀效果进行研究,以期为推广该技术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黄色粘虫板(柳州双虹塑料有限公司出品),规格40 cm×25 cm,竹竿,铁丝等。
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5年9月在昭平镇江口村茶园实施,田间成虫约占虫口的70%左右。茶园面积为23.3hm2,树龄11年,树高高80~85 cm,覆盖度85%,试验地面积1350 m2,茶行为东西走向。园中假眼小绿叶蝉是优势种群,常年有2个发生高峰,第1发生高峰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第2高峰在9月上旬至下旬,高峰期虫口密度达14~25头/百叶。
试验设为3个小区,小区面积90 m2,每小区按前后左右间距5~6 m设置黄板3片(20~25片/667 m2),黄板朝向与茶行同向,底边与茶蓬面持平,3次重复,并设置同一块试验地非挂板区为空白对照,与挂板小区间隔10 m以上。
1.3调查方法
黄板诱虫量调查:9月11日挂板,在挂板后第3、5、8、11、15 d调查诱虫量,并用镊子清除掉计数过的虫子,每板均以双面粘虫计数。
茶蓬面虫口调查:9月11日挂板前用检叶法调查空白对照区的百叶虫口量,及黄板试验区设置前、后15 d内所有调查日的百叶虫口量。
1.4防效计算方法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口基数-处理后虫口数量)/处理前虫口基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结果与分析
2.1黄板诱虫量的变化动态
对不同悬挂时间黄板的平均每次诱虫量(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挂板后第3 d的诱虫量最大,每片黄板平均每日诱虫324.0头,第5 d下降缓慢,第8 d有所下降;第11 d诱虫量明显下降,到第15d,平均诱虫量只有149.0头。说明,在悬挂黄板后1~8 d诱虫量最多,第11~15 d诱虫量明显减少,挂板超过15 d后诱虫量较少。
2.2黄板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分析黄板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表2),结果显示挂板后3、5、8 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2.67%、65.82%和68.44%,挂板后11 d防治效果开始下降,15 d后降至42.39%。表明黄板的防控效果在挂板后3~8 d可以达到理想的防效,挂板11 d之后防效下降,第15 d时防效只有42.39%,与黄板的诱虫量呈正相关。因此,可以初步确定黄板的有效防治时限为20 d,与罗全丽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3小结与讨论
黄板的诱杀虫量随着挂板天数的增加而下降。其防治效果以挂板后3~10 d最佳,挂板超过11 d后防效开始下降,至第15 d时防效只有42.39%,可以初步确定本试验用黄板的有效防治时限为20 d。因此,建议挂板时间超过20 d虫口密度仍达到防治指标的应及时更换黄板。
黄板悬挂时间应选择在茶小绿叶蝉成虫发生高峰期,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尽量减少对天敌昆虫的伤害。该物理防治技术对减少环境、茶叶的污染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在无公害茶叶生产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试验主要对黄板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效果进行研究,至于黄板对粉虱等其他同翅目、小型鳞翅目昆虫的兼治效果,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