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站在教育战线前沿的语文老师都会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每一次都是学生的习作在大小考试中总是最容易失误?该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屡次出现?怎样的习作更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心?结合自己多年的阅卷经验,想和大家交流交流。
一、追本溯源
一篇习作,打动阅卷老师的,除了文字之外,还有组织文字的形式。在审题时,我们需要对此有一个通盘的考虑。追本溯源,就是我们习作时所能采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日常习作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组织习作。一是倒叙式。倒叙是先交代事情中的精彩部分或重要的部分,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事情的经过。这种方式能增强叙述的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是插叙式。在正常叙述事情的过程中,插入一段语言,交代与习作内容相关的原因,使读者获得丰富的知识,对所叙述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适当组织文字的方式,相信你的习作一定可以打动阅卷老师的心,获得高分。
二、添加因素
在阅读习作时,如果能从习作中发现不断出现的新材料,能给人不断的惊喜,也会给阅卷老师制造不断的惊喜,吸引阅卷老师不停地读下去,这样的习作就一定可以获得高分。添加因素,就是制造这种效果的主要手段。在材料的安排上,我们尽可以按照习作主题的要求,改变材料出现的顺序,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一般在叙述中,我们可以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做好铺垫的基础上,写出人物所发生的故事,在看似无意的叙述中,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果。
例:
有时被爸爸打了,一人悄悄地躲在房里哭泣,并用力地打着我的绒毛玩具——小猪。伤心的眼泪慢慢地流入我口中时,总是咸的。当我想到爸爸为什么会打我时,我又有点愧疚。自己犯了错,又不承认,才让爸爸生气的呀!爸爸打了我,他自己心里也不好受,坐在那里抽烟。每当这时,我都会主动走到爸爸面前,不是笑着摸摸他的手,就是帮他捶捶背,再不就提醒他抽烟有害健康。每当此时爸爸总高兴地把我楼在怀里。
——重庆小考满分文《我的“五味瓶”》
“我”的流泪,标示着“我”和“爸爸”之间的隔阂。后来“我”的自省,提高了习作的立意。
三、辨明关系
一般来说,习作的立意,可以分为偏正式、并立式。偏正式,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题目要求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详细叙述,对其他方面进行略述。并立式,则是互为因果,螺旋上升,表达一个中心。在叙述中,对偏正式的习作,应大胆取舍,有详有略。对并立式的习作,应分清叙述的两条线索,以暗衬明,不可过分强调某一方面。
例:
那日,我扫完地,刚走到校门口,只见一位老奶奶对保安说:“我孙子在102班,不知放学了不,我要去班上看看。”保安说:“你找不方便,我帮你看看吧。”于是,他到那个班转了转,又走过来摇摇头说:“没有,我帮您打个电话再问问班主任吧。”说完,他就拿出小椅子让老奶奶坐。
——重庆小考满分文《学校来了保安》
片段中,有老奶奶和保安两位人物。小作者以保安为主,以老奶奶为辅,突出了保安的热心助人。
四、虚实相生
如何能将画面写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准备。一是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图画中的人物不会是单独的。我们在观察时就要注意各个人物行动举止之间有没有关联?他们的内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二是注意事件的前后联系。在图画的观察中,我们对看到的事件就要想一想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会怎样?然后发挥合理的想象,将这段空白补充完整。三是注意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在特定的环境中,人物会有怎样的想法?会做出怎样的举动?这样,通过观察和想象,将实与虚结合起来,习作何愁不得高分?
五、推敲题眼
题眼是习作的灵魂,它是隐藏在习作题目之中的关键词语。在实际的写作中,我们应当从题目入手来进行。首先应该分析题目的结构,得出题目中起限制性的词语。如:①对事物或活动性质的说明;②对动作的说明等。其次在半命题习作中,所填写的词语,往往也限制着习作材料的选择和内容表达的对象等等。如《我喜爱的 》中,“喜爱”是“我”对所填对象的动作,是本题目的题眼所在。所填写的词语决定了习作中所要叙述的对象,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换的。
例:
我后面的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我拉到墙角悄悄地说:“是徐之莹拿走你的橡皮放在徐之明书包里的。”我僵住了,空气仿佛凝固了,我没想到自己竟然错骂了徐之明。当天放学时,我羞愧地对徐之明说了声:“对不起,是我错骂了你!”他笑了笑,说:“没关系,过去了,都过去了!”我望着他,激动地流下了泪水,他拿出纸巾,帮我擦干了眼泪:“我们以后还是好朋友嘛!”
——苏州小考满分文《难忘的往事》
评点:事情的难忘之处在于对同学的误解,我的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悔悟之心,而同学的举动,更让“我”将这件事情铭记在心。
六、联系材料
材料,是我们习作的基础。运用材料得当,能使得我们的习作光彩夺目,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材料的运用,我们一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要善于选择材料,敢于取舍。材料是多个方面的,林林总总,数量繁多。我们应根据习作的中心,选择出最适合表现中心的材料进行写作。不符合的,要坚决去掉,哪怕材料的内容再好也不行。二是要巧联系,多拓展。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是多方面的内容,有着多方面的含义。在习作时,对某一材料中的一点可以作多方面的联系,引用其它材料中的片段或章节。也可以对某一点进行大胆地研究,挖掘出深层次的内涵;三是善加杂合,形成整体。根据需要,抽取各个材料中的有利因素,合成理想中的人或事,表达心中的理想。
此外,好的习作一定是真实的,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只有这样,才能让阅卷老师与之产生强烈共鸣,最终被作者感动。
一、追本溯源
一篇习作,打动阅卷老师的,除了文字之外,还有组织文字的形式。在审题时,我们需要对此有一个通盘的考虑。追本溯源,就是我们习作时所能采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日常习作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组织习作。一是倒叙式。倒叙是先交代事情中的精彩部分或重要的部分,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事情的经过。这种方式能增强叙述的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是插叙式。在正常叙述事情的过程中,插入一段语言,交代与习作内容相关的原因,使读者获得丰富的知识,对所叙述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适当组织文字的方式,相信你的习作一定可以打动阅卷老师的心,获得高分。
二、添加因素
在阅读习作时,如果能从习作中发现不断出现的新材料,能给人不断的惊喜,也会给阅卷老师制造不断的惊喜,吸引阅卷老师不停地读下去,这样的习作就一定可以获得高分。添加因素,就是制造这种效果的主要手段。在材料的安排上,我们尽可以按照习作主题的要求,改变材料出现的顺序,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一般在叙述中,我们可以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做好铺垫的基础上,写出人物所发生的故事,在看似无意的叙述中,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果。
例:
有时被爸爸打了,一人悄悄地躲在房里哭泣,并用力地打着我的绒毛玩具——小猪。伤心的眼泪慢慢地流入我口中时,总是咸的。当我想到爸爸为什么会打我时,我又有点愧疚。自己犯了错,又不承认,才让爸爸生气的呀!爸爸打了我,他自己心里也不好受,坐在那里抽烟。每当这时,我都会主动走到爸爸面前,不是笑着摸摸他的手,就是帮他捶捶背,再不就提醒他抽烟有害健康。每当此时爸爸总高兴地把我楼在怀里。
——重庆小考满分文《我的“五味瓶”》
“我”的流泪,标示着“我”和“爸爸”之间的隔阂。后来“我”的自省,提高了习作的立意。
三、辨明关系
一般来说,习作的立意,可以分为偏正式、并立式。偏正式,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题目要求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详细叙述,对其他方面进行略述。并立式,则是互为因果,螺旋上升,表达一个中心。在叙述中,对偏正式的习作,应大胆取舍,有详有略。对并立式的习作,应分清叙述的两条线索,以暗衬明,不可过分强调某一方面。
例:
那日,我扫完地,刚走到校门口,只见一位老奶奶对保安说:“我孙子在102班,不知放学了不,我要去班上看看。”保安说:“你找不方便,我帮你看看吧。”于是,他到那个班转了转,又走过来摇摇头说:“没有,我帮您打个电话再问问班主任吧。”说完,他就拿出小椅子让老奶奶坐。
——重庆小考满分文《学校来了保安》
片段中,有老奶奶和保安两位人物。小作者以保安为主,以老奶奶为辅,突出了保安的热心助人。
四、虚实相生
如何能将画面写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准备。一是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图画中的人物不会是单独的。我们在观察时就要注意各个人物行动举止之间有没有关联?他们的内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二是注意事件的前后联系。在图画的观察中,我们对看到的事件就要想一想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会怎样?然后发挥合理的想象,将这段空白补充完整。三是注意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在特定的环境中,人物会有怎样的想法?会做出怎样的举动?这样,通过观察和想象,将实与虚结合起来,习作何愁不得高分?
五、推敲题眼
题眼是习作的灵魂,它是隐藏在习作题目之中的关键词语。在实际的写作中,我们应当从题目入手来进行。首先应该分析题目的结构,得出题目中起限制性的词语。如:①对事物或活动性质的说明;②对动作的说明等。其次在半命题习作中,所填写的词语,往往也限制着习作材料的选择和内容表达的对象等等。如《我喜爱的 》中,“喜爱”是“我”对所填对象的动作,是本题目的题眼所在。所填写的词语决定了习作中所要叙述的对象,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换的。
例:
我后面的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我拉到墙角悄悄地说:“是徐之莹拿走你的橡皮放在徐之明书包里的。”我僵住了,空气仿佛凝固了,我没想到自己竟然错骂了徐之明。当天放学时,我羞愧地对徐之明说了声:“对不起,是我错骂了你!”他笑了笑,说:“没关系,过去了,都过去了!”我望着他,激动地流下了泪水,他拿出纸巾,帮我擦干了眼泪:“我们以后还是好朋友嘛!”
——苏州小考满分文《难忘的往事》
评点:事情的难忘之处在于对同学的误解,我的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悔悟之心,而同学的举动,更让“我”将这件事情铭记在心。
六、联系材料
材料,是我们习作的基础。运用材料得当,能使得我们的习作光彩夺目,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材料的运用,我们一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要善于选择材料,敢于取舍。材料是多个方面的,林林总总,数量繁多。我们应根据习作的中心,选择出最适合表现中心的材料进行写作。不符合的,要坚决去掉,哪怕材料的内容再好也不行。二是要巧联系,多拓展。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是多方面的内容,有着多方面的含义。在习作时,对某一材料中的一点可以作多方面的联系,引用其它材料中的片段或章节。也可以对某一点进行大胆地研究,挖掘出深层次的内涵;三是善加杂合,形成整体。根据需要,抽取各个材料中的有利因素,合成理想中的人或事,表达心中的理想。
此外,好的习作一定是真实的,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只有这样,才能让阅卷老师与之产生强烈共鸣,最终被作者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