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考试中习作感动阅卷老师的技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tao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站在教育战线前沿的语文老师都会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每一次都是学生的习作在大小考试中总是最容易失误?该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屡次出现?怎样的习作更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心?结合自己多年的阅卷经验,想和大家交流交流。
  一、追本溯源
  一篇习作,打动阅卷老师的,除了文字之外,还有组织文字的形式。在审题时,我们需要对此有一个通盘的考虑。追本溯源,就是我们习作时所能采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日常习作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组织习作。一是倒叙式。倒叙是先交代事情中的精彩部分或重要的部分,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事情的经过。这种方式能增强叙述的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是插叙式。在正常叙述事情的过程中,插入一段语言,交代与习作内容相关的原因,使读者获得丰富的知识,对所叙述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适当组织文字的方式,相信你的习作一定可以打动阅卷老师的心,获得高分。
  二、添加因素
  在阅读习作时,如果能从习作中发现不断出现的新材料,能给人不断的惊喜,也会给阅卷老师制造不断的惊喜,吸引阅卷老师不停地读下去,这样的习作就一定可以获得高分。添加因素,就是制造这种效果的主要手段。在材料的安排上,我们尽可以按照习作主题的要求,改变材料出现的顺序,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一般在叙述中,我们可以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做好铺垫的基础上,写出人物所发生的故事,在看似无意的叙述中,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果。
  例:
  有时被爸爸打了,一人悄悄地躲在房里哭泣,并用力地打着我的绒毛玩具——小猪。伤心的眼泪慢慢地流入我口中时,总是咸的。当我想到爸爸为什么会打我时,我又有点愧疚。自己犯了错,又不承认,才让爸爸生气的呀!爸爸打了我,他自己心里也不好受,坐在那里抽烟。每当这时,我都会主动走到爸爸面前,不是笑着摸摸他的手,就是帮他捶捶背,再不就提醒他抽烟有害健康。每当此时爸爸总高兴地把我楼在怀里。
  ——重庆小考满分文《我的“五味瓶”》
  “我”的流泪,标示着“我”和“爸爸”之间的隔阂。后来“我”的自省,提高了习作的立意。
  三、辨明关系
  一般来说,习作的立意,可以分为偏正式、并立式。偏正式,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题目要求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详细叙述,对其他方面进行略述。并立式,则是互为因果,螺旋上升,表达一个中心。在叙述中,对偏正式的习作,应大胆取舍,有详有略。对并立式的习作,应分清叙述的两条线索,以暗衬明,不可过分强调某一方面。
  例:
  那日,我扫完地,刚走到校门口,只见一位老奶奶对保安说:“我孙子在102班,不知放学了不,我要去班上看看。”保安说:“你找不方便,我帮你看看吧。”于是,他到那个班转了转,又走过来摇摇头说:“没有,我帮您打个电话再问问班主任吧。”说完,他就拿出小椅子让老奶奶坐。
  ——重庆小考满分文《学校来了保安》
  片段中,有老奶奶和保安两位人物。小作者以保安为主,以老奶奶为辅,突出了保安的热心助人。
  四、虚实相生
  如何能将画面写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准备。一是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图画中的人物不会是单独的。我们在观察时就要注意各个人物行动举止之间有没有关联?他们的内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二是注意事件的前后联系。在图画的观察中,我们对看到的事件就要想一想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会怎样?然后发挥合理的想象,将这段空白补充完整。三是注意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在特定的环境中,人物会有怎样的想法?会做出怎样的举动?这样,通过观察和想象,将实与虚结合起来,习作何愁不得高分?
  五、推敲题眼
  题眼是习作的灵魂,它是隐藏在习作题目之中的关键词语。在实际的写作中,我们应当从题目入手来进行。首先应该分析题目的结构,得出题目中起限制性的词语。如:①对事物或活动性质的说明;②对动作的说明等。其次在半命题习作中,所填写的词语,往往也限制着习作材料的选择和内容表达的对象等等。如《我喜爱的 》中,“喜爱”是“我”对所填对象的动作,是本题目的题眼所在。所填写的词语决定了习作中所要叙述的对象,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换的。
  例:
  我后面的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我拉到墙角悄悄地说:“是徐之莹拿走你的橡皮放在徐之明书包里的。”我僵住了,空气仿佛凝固了,我没想到自己竟然错骂了徐之明。当天放学时,我羞愧地对徐之明说了声:“对不起,是我错骂了你!”他笑了笑,说:“没关系,过去了,都过去了!”我望着他,激动地流下了泪水,他拿出纸巾,帮我擦干了眼泪:“我们以后还是好朋友嘛!”
  ——苏州小考满分文《难忘的往事》
  评点:事情的难忘之处在于对同学的误解,我的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悔悟之心,而同学的举动,更让“我”将这件事情铭记在心。
  六、联系材料
  材料,是我们习作的基础。运用材料得当,能使得我们的习作光彩夺目,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材料的运用,我们一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要善于选择材料,敢于取舍。材料是多个方面的,林林总总,数量繁多。我们应根据习作的中心,选择出最适合表现中心的材料进行写作。不符合的,要坚决去掉,哪怕材料的内容再好也不行。二是要巧联系,多拓展。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是多方面的内容,有着多方面的含义。在习作时,对某一材料中的一点可以作多方面的联系,引用其它材料中的片段或章节。也可以对某一点进行大胆地研究,挖掘出深层次的内涵;三是善加杂合,形成整体。根据需要,抽取各个材料中的有利因素,合成理想中的人或事,表达心中的理想。
  此外,好的习作一定是真实的,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只有这样,才能让阅卷老师与之产生强烈共鸣,最终被作者感动。
其他文献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 imulation,DBS)又称为脑起搏器治疗,是利用立体定向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到脑深部核团,与心脏起搏器功能相似神经刺激器通过持续性释放高频电信号至刺激
摘要:新时期、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减负增效两手抓,面向全体促提质。首先要转变教师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坚决执行市教委“十项规定”,让减负不再是口号,让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不再是梦想。  关键字:语文教学;优化课堂;减负提质    减负增效两手抓,面向全体促提质。当“十项规定”解决五大问题口号奏响时,我们要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多数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缺乏阅读兴趣,甚至一些学生认识不到阅读的重要性,在影响自己语文学习成绩的同时,还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此,本文针对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以下论述。  关键词:教学观念;优化教案;学习兴趣;续想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以“主导”地位自居,而学生
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篇“大文章”,也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瞩目的热门课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本文只是在平时语文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一、 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
期刊
[摘要]吟诵优秀古诗词,感悟诗歌意境,不仅能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丰富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文学艺术素养,而且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对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起到积极作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其丰富意蕴,让古诗词焕发时代的活力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感悟 意境 焕发 活力    小学语文教材每册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名篇,学习、吟诵这些优秀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像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在“语文课程目标解析”中,它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自己,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去身体力行新课程理念呢?方法有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尤其要念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三读经”。  一、初读课文
期刊
内容提要:“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养成良  好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强化自主学习的最优化的学习方法。预习要有长劲,不能半途而废。预习要做到思想行动上重视,方法措施上有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尽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有效 预习 方法    一、预习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
摘要:语文是人类交往交流的一种重要的工具,然而耳聋的学生因为生理性的障碍造成交流的困难。所以聋哑学校语文的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培养耳聋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聋校 语文 能力    当你看到他们在津津有味地看报纸或神情贯注地写着家信,这是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正视耳聋学生的特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掌握语言工具,让他们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这也顺应了聋校的培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