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在科学课堂内的思维能力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l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在自然教学中,要想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仅凭老师灌输一点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知识面,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只有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当前课堂中存在很多问题:科学课堂中老师很注重学生动手做一做,设计很多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其效果并不象我们想象地那么美好.学生很喜欢实验,活动,往往是拿到材料就急于操作.动手,却不问为什么.最后得出结论时,又回到了课的开始或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什么原因呢?
  (1)学生缺乏思维的能力.
  (2)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随意性大,缺乏精心设计.
  (3)提问方式过于单一,过分关注教学进度.
  (4)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5)对学生的回答缺少及时的、必要的评价.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在科学课堂内的思维能力?
  1 课堂教学应与学生思维活动规律一致
  一般来讲,前10分钟为思维的启动阶段,在新课引入时,应创设扣动人心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上课10~30分钟为一节课的最活跃状况,教者应将重点内容的教学,以高旋律的节奏,与之相匹配,在课的最后约一刻钟是学生思维的疲劳阶段,教者应围绕课题组织一些活动,进行必要的练习.
  2 课堂教学应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尽量给学生提供发展的机
  会,让学生进行练习,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3 以学生为本,突出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必须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教育必须精心创设自主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大胆尝试,学会学习,享受成功的乐趣.
  如《检验水的存在》
  师:粉末状固体用什么盛放呢?
  生:药匙.
  师;好,但药匙太小,怎么办呢?
  生:纸槽.
  师:谁能帮老师折一下纸槽?(学生纷纷做纸槽给老师)
  (评价谁做的纸槽最好)
  师:这一个纸槽好不好?
  生:太长
  太大,试管里伸不进去.
  师:这个纸槽做得最好,如何放呢?
  生:先放平,伸进去,再慢慢竖起来.
  师:对了.
  师:同学们自己示范一遍.
  通过环环相扣的活动环节,学生始终处于“欲知后事如何” 的期待中,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高涨,学生的思维提升了、眼界开阔了,进而更加会学、好学、乐学了.
  4 课堂语言幽默风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水的密度与三态变化》
  师:你身上穿的衣服是什么状态?
  生:气态.
  师:若是气态,风一吹应该是吹走的.(老师吹一下)
  结果没有,那是什么?
  生:液态.
  师:液态是流动的,具有湿润的感觉,你的衣服有吗?
  师(哑然):那是固态.
  师:对了,你能描述一下 固态似的特征.
  生:有固定的形状、固定的体积.
  教师幽默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平时应多阅读报刊杂志,相关教育专著,努力培养语言等综合素质能力.
  5 创设开放的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积极尝试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共同成长
  课堂教学中,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常常会闪现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及时加以肯定鼓励.并创设一些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学生都喜欢表现自己,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养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必定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如《太阳辐射能》
  师:阳光对地球上同一地点的热辐射都是不相同的,但在同一地点,表面颜色不同的物体吸收太阳热辐射的本领是否都相同呢?
  生:不相同.
  师: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上述的猜想?
  (小组讨论)组1:我们选用两个气球,表面涂成深色和浅色,放在阳光下10分钟左右,比较哪一只气球膨胀得多.
  师:有谁补充?
  组2:相同气球,同时放在强光下照射相同时间.
  组3:我们选用二张相同的纸,分别涂成黑色和白色,用放大镜距离2张纸相同的距离,放在阳光下相同的时间,若黑色纸先燃烧说明黑色物体易吸热.
  生:纸应薄,否则难以燃烧.
  生:两位同学穿着相同的衣服,分别深色和浅色,站在阳光下相同的时间,比较两件衣服的冷热程度.
  组4:两位同学的头发,一个黑色,一个染成浅色,站在阳光下相同的时间,比较头发的冷热程度.
  师: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思路独特,各有千秋,哪一个实验更妥当呢?
  生:组1、组2较适合,组3、组4不切合实际,而且是凭直觉的不准确.
  师:能否设计一个能精确表示吸热本领大小的实验呢?
  提示:吸热本领可以用什么表示? 温度用什么测量?还需要哪些仪器?控制哪些变量?
  生:准备两个相同的锥形瓶.
  生;里面放入等量的水、分别插入两支温度计.
  生:水的初温相同,同时放到阳光下暴晒5~8分钟.
  生:比较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高低.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组装一下,用灯泡代替太阳光.
  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维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改组和整合,每个人的知识都获得了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
  6 基于预设、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生成性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可能出现“无序”的状态,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挑战.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
  如《镁条的性质》.
  观察镁的物理性质.
  镁放入稀盐酸时看到的现象.
  学生说冒白烟、冒气泡、烫、镁条消失了、试管内壁有水珠.
  (评价学生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多媒体打出现象:冒气泡,有白雾、水珠生成,并放出大量的热.)
  提问:冒气泡说明有气体,这是什么气体呢?白雾又是什么呢?
  师生一起分析镁与稀盐酸反应时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物是 Mg HCl,
  生成物是H2 MgCl2,
  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
  师:现在你能理解气泡是什么气体?
  师:白雾又是什么呢?
  生:我明白了,是稀盐酸中的水受热汽化成水蒸气,又液化成的小水珠.
  师:很好,分析得很对,因为它是放热反应.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分析了实验产生的现象、原理,平时我们就应该多观察、多思考.
  又如《二氧化碳》
  师:我们吸进的是什么?
  生:氧气.
  生:不,是空气.
  师;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什么物质发生了变化?
  生;氧气含量减少.
  生: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师:为什么?
  生:因为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师:哪一种含量多,
  生;二氧化碳.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口对着带火星的木条吹,越吹越旺)
  生(惊奇而欣喜):原来氧气含量大于二氧化碳.
  (实验2)向两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分别鼓入空气,与吹入呼出的气体.
  师提示: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于水中形成的溶液,它遇到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会变浑浊.同学们应仔细观察看到的现象,思考其原因.
  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合作、失败(失误)后的调整再做,以及融合在实验过程中的讨论、表达、交流、感悟等,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善于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 优化课堂提问的一些策略
  教师应创设积极的提问氛围.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思维积极性.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或矛盾处提问.例如我在《种子的结构》的教学时,突破菜豆和玉米两种种子的比较的惯常教法,采用新鲜的菜豆和新鲜的豆苗作对比,示意学生们捏捏豆苗下面的豆子.(这时很多学生发现里面是空空的,非常好奇)
  生:老师,一颗豆子怎么会长出根和芽来的?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也觉得神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大家打算怎么去探究呢?
  (没有人答得上)
  师:一棵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生根发芽,成为一棵植株.一粒石子可以吗?
  生:当然不行了?
  师:为什么?
  生甲:它们不一样,一个是生物体,一个是非生物.
  生乙:可能是因为它们内部的结构是不一样的.
  (都表扬)
  师:大家注意观察过种子的内部结构吗?
  生:没有!
  师:结构决定功能,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
  (哦!学生似乎明白了……)
  生丙:是不是种子里面本来就有根和芽?
  生丁:可能是种子里面的某种特殊结构发育而来的!
  (表扬:肯动脑筋,积极发言,表达清楚准确)
  师: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想?
  生:打开种子来看一看.
  师:很好.
  (做前交代工具的使用、注意事项.)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结合课本,了解种子内部结构,特别是通过胚的结构和整株豆苗的比较,明白了胚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作用.通过情境设置,学生围绕问题探究,在探究中自主学习、发现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实现了有效教学.
  8 打开思维之门,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出差距,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发现不同,引发争议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不仅是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起点,而且还是探究活动各个阶段的起点.我们就要从引起学生产生疑问开始,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不管运用何种方法,目的都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思想”去动手,去观察.如在《磁铁》一单元的引入时,老师手中握一个乒乓球(乒乓球内有磁铁,老师手指缝中夹小铁片),问学生,如果老师把手放开,乒乓球会怎样?学生根据已有的地球引力知识作出判断:掉到地上.可是当老师放开手时,乒乓球并没有如意料中的那样掉下来.学生就很希望一探其中的奥秘.
  又如在上《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出示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等物品时,不急于让学生动手做,而让学生先进行猜测,并把猜测结果记录下来.然后提问“是这样的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验证实验,会更针对性.
  9 促进有效思考,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操作,组织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越仔细,就越能发现和提出问题,也能更多地思考和探究,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表现得也更充分.教师有顺序地出示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顺序地观察,观察的发现可以是预料之中的,也可以是活动中的一些意外情况.因为很多科学的发现都是一种偶然,我们不要抹杀孩子独特的眼光,在一些意外的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思维的亮点.在孩子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你还看到了什么?”“这是不是就是妈妈经常说的……?”“与你想的一样吗?”等等,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0 有效思考后应及时指导学生真实地记录,有针对地讨论
  学生在科学课收集整理数据资料的过程中,首先做到及时.其次要“忠实的记录研究事实”,就是在记录过程中应该实事求是,避免掺杂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应讲究真实性;再者要求记录者能通过记录所获得的信息,能进一步分析事实隐含的理性内容.这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一些科学现象,促进学生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探究交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孩子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认识的过程.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不仅观察了现象,记录下数据,还获得许多成功和失败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他们急于想表达,这是孩子的天性.在实验、观察结束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凭现象思考,拿证据说话,学会定向地观察和分析,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在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中,极大的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是否对参与的活动有了思考.尤其是在教师没有刻意把讨论方向限于得到某种结论时,学生讨论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显得格外彻底.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记忆也会更持久.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时代,教师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应该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古人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相成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空间才得以自由驰骋.开放的课堂、才换来了个性的张扬;开放的思维,才可能有思维能力的提高.
  
其他文献
功与能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动力学问题的主要手段,正确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对高中物理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高中物理中涉及到的功与能的关系进行梳理,供读者参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2007 年, 教育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并在全国开展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试测工作. 2015 年, 在全面梳理和总结八年试测工作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
期刊
贵刊2012年10月第30卷第19期总第527期P20-P23刊登了《U-I特征曲线的四推论、三应用》一文.笔者认真拜读之后认为文中有一说法不妥.rn文中提到,在恒定电流中,定值电阻的伏安
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在“互联网+”下,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
1 研究目的  中学物理是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学生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外一方面是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使其开阔思路,激发探索与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质等.打好物理基础,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课外的生活和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学好、教好中学物理课程,一本好的大学物理教材起
第五届亚洲青少年音乐比赛总决赛于2012年1月31日至2月4日在香港举行,来自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8个国家和地区共34个赛区近6000
新课标提出: “阅读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对于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期刊
“最完美的课永远在下一。节!”这是有幸参加一次市级音乐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的课后点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肯定了授课老师很多优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些许中肯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点和重要载体, 更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 包钢实验一小在 “生命教育”思想指导下, 提出了 “创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生活
期刊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一加拿大中学音乐教师的音乐课堂教学,探讨如何在新课标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和重塑音乐老师责任意识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