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感悟·提升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ji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情境片段说明】
  本情境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中的一个片段,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学习作者表现美的方法,着重理解作者如何运用烘托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梅雨潭的绿,并进行拓展阅读与习作训练。
  【案例描述】
  师:(播放背景音乐:溪水潺潺,音乐悠扬,在优美的意境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同学们, 请闭上眼睛,随着这段优美的音乐,一起来感受朱自清笔下《绿》的神奇魅力。请一位同学朗读“我又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那醉人的绿呀!”这部分内容。
  师:这一片段中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最美。(要求学生自由寻找伙伴交流彼此感受文本的体会)
  师:作者写梅雨潭的绿,为什么要写其他地方的“绿”呢?你们去过这些地方吗?
  生1:我去过杭州。
  生2:我看见过西湖。
  ……
  师:你们想了解这些地方吗?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吧。(多媒体展示“北京什刹海”“杭州虎跑寺”“西湖的波”)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觉,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生1:我感觉这些地方也很美的。
  生2:我觉得可以用“犹如仙境”来形容。
  ……
  (说明:展示图片,意在给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认识,弥补学生对“北京什刹海”“杭州虎跑寺”“西湖的波”等名胜风景认识上的缺陷。再要求用一个形容词说出对上述名胜的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名胜的美。)
  师:既然大家觉得这些地方的“绿”也是如此迷人,作者为什么要说它们“太浓了”“太淡了”“太暗了”,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生1:作者想用这些地方的美来衬托出“梅雨潭”绿的“奇异”。
  生2:这是“以美衬美”的写法。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明白,作者采用了烘托手法,以美衬美,表明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到好处,美到极处。)
  师:你还能发现,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采用这种写法的吗?
  生1:作者主要想写的是“梅雨潭的绿”,可开头写了“梅雨瀑”,应该也是“以美衬美”吧。
  生2:作者写山,写岩,写亭,写天,写草,都是为了衬托梅雨瀑的美。
  ……
  (说明: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题目是“绿”,文章赞美的中心是梅雨潭的绿,可是开篇以后却花较多的笔墨写梅雨瀑,意在让学生加深对衬托手法的认识。)
  师:很多作家用这种方法来表现所要描写的东西,(引导学生阅读郭沫若的散文诗《白鹭》,多媒体展示散文诗《白鹭》及图片)找出文中采用衬托手法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么来衬托的。
  生:作者写白鹭、朱鹭、苍鹭,是为了突出白鹭的美。
  (说明:引导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文中以白鹭、朱鹭、苍鹭等相近或同类的动物来比较,以显出白鹭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种方法,看似粗疏,实则非常符合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原则。)
  师:作家能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美,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模仿这种写法,来抒写“春夏秋冬”四季呢?请同学们课后将你们的作品发到校园博客。
  (说明: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校园语文课博客,将Blog引进课堂教学,拓展语文课堂教学思路,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加强师生、生生网络互动,在阅读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第三段中的“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这一片段,通过引导学生对该片段的赏析、感悟,体会作者表现美的手法。
  在引导学生欣赏前,我借助媒体,播放有着潺潺流水声的一段钢琴曲,学生在配乐朗诵中渐渐进入文本。
  学生走进文本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寻找这一片段中觉得最美的地方,让学生自由谈谈个人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描写“北京什刹海”“杭州虎跑寺”“西湖的波”等名胜的意图。(这时,为了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教师适时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发现,原来这些地方也同样很美,进一步思考,既然这么美,作者为什么说它们“太淡”“太浓”“太明”,让学生明白,作者采用了烘托手法,以美衬美,表明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到好处,美到极处。)
  我之所以设计“拓展阅读”,是因为考虑到初三是初中的最后阶段,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分析欣赏能力,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将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语文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为目标。为此,我还设计了模仿习作训练,旨在激发学生在感受美的基础上,模仿名家表现美的手法来创造美文。我还利用网络资源,突破语文教学的时空限制,加强网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家校互动,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新区中学)
其他文献
文章的主旨就像“人的心灵”,文章的线索、结构、语言就像人的血液、骨架和皮肉,文章的题目就像人的“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好的题目给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读者一种往下读的冲动。许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一个习惯,看报纸、杂志、文集时,都喜欢先看题目。说白了,就是想先看这本书中哪篇文章的题目最吸引人,然后决定看哪一篇。  由此可见,一篇文章拥有一个好的题目非常重要。“童话大王”郑渊洁在皮皮鲁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6-0061-02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这两大核心概念融入数学思维的培养中,明确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能力,建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此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但这仅仅是停留在直观形象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对于空间观念
摘 要:2016年高考,广东开始启用全国卷,研究新题型成为一线教师的热点话题。为了帮助广东省广州市美术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美术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七选五”解题思路,笔者设计了本节基于语篇理论的解题技巧课。  关键词:美术类高中;语篇理论;“七选五”;高效解题技巧  我校为美术类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语篇意识。笔者任教高二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此题型,对它不熟悉,表现出畏难情绪。
摘 要:语文就是一门艺术,要让这门艺术课堂生根开花不是易事,本篇文章从张扬个性、精巧构思、精辟表述三个方面浅谈这门艺术什锦的妙处,以求抛砖引玉,不断发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智慧,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能够学以致用。  关键词:个性;构思;表述  飞鸿过也,弄月吟风总不休,语文教学无昼夜。语文教学的课堂智慧忽左忽右,忽东忽西,不一而足,如今,顿悟,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了不逊张扬个性、巧解
摘 要:批注式阅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阅读,在课文的空白处进行自主注解与圈评,同时将阅读的体会与感悟及时记录在阅读材料之上,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淀,因此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八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教育科研在创建学校特色、解决教育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诸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教育科研的不断深入,实践过程往往问题不断、困难重重。文章主要围绕学校教育科研的现状及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教育科研;问题;现状;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18  作者简介
摘 要:在启发式的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德育,不但能更好地进行学科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他们的人格。新版小学英语教材中融入了大量外国优秀文化,而小学英语教师则是要通过英语教学,用合适的方法把这些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提炼出来,这样才能起到一个“搬运工”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德育;融合;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21  作者简
摘 要:文章以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的校园足球实践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考察法、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等主要的研究方法,重点阐述了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校园足球的推进思路与策略,为同类学校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农村高中;校园足球;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09  作者简介:宋春辉(1977—),男,江苏海门人,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诗以其韵律和谐、情感丰富、意境深远,一直为男女老幼所传诵。  苏教版第八册教材第二十课的《古诗两首》就收录了白居易的《池上》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两首诗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他们的作者都是唐朝人,他们文中的主角都是儿童,而且故事发生的地点都和水有关系,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纯真的童心和乡村生活的情趣深深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峰小学启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我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我所执教的语文学科而言,以前学习一篇精读课文一般是两个课时,启动翻转课堂模式后一篇精读课文同样也是两个课时,可课时内容安排却大相径庭:第1课时——“自主学习课”。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主学习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35分钟给学生,5分钟留给教师点拨、检测。第2课时——“训练展示课”。教师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