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性加班及其法律规制

来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t_chengdu_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升,然而这非但没有使普通劳动者从烦冗的劳动中得到解脱,反而加剧了隐性加班带来的困扰.在这一现象背后,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依然持续地承受着工作上的负担,使其个人生活逐渐陷入物化的处境,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冲突日渐加剧.研究认为,在资本与科技的相互交织之下,法定的工时标准及其民主管理方式逐渐被重塑和弱化,制度的漏洞又在现实中降低了加班的法律保障力度.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隐性加班泛滥的成因.研究建议,对隐性加班的法律规制,应当以规范雇主权力的运行为核心,妥善处理职工民主管理与企业劳动管理之间的关系,并确定合理的加班认定标准,从而促进劳动者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其他文献
雷蒙德·威廉斯的感觉结构是其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中最具原创性的概念,他把握了文化实践中结构和行动、社会与个体、经济与文化的张力,从而与其传播观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威廉斯的唯物主义传播观在强调人类传播实践的物质性的同时,也凸显出传播在形成新的感觉结构以及勾连个人与社会从而形成有机共同体文化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对传播研究而言,要真正把握特定文化实践的感觉结构,必须打破文本主导的和实践主导的两种方法范式的分离状态,把结构分析和主观体验分析结合起来,从而走向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的传播研究范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带有特定地域惯习的文化印记.形态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有不同的地域所属、民族所依,但作为各地区民族精神特质与心理结构的承载体,它们都兼具特定地域的民俗性、民间审美的艺术性与道德信仰的规约性.民俗性指向非遗的特定地域归属,艺术性规定了非遗的外现表达形式与特定地域的民族审美,规约性折射出特定地域民族浓郁的乡土文明.站在“文化复兴铸魂民族复兴”的历史高点,应推进各地“文化记忆”整理及数字化工程,强化地域民俗挖掘与保护;建构“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机制与非遗再生机制,推动非遗“文化力”向“市场
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经典隐喻,水舟话语通常出现在臣子或知识分子对统治者的劝谏情境中.水舟论以民心传播为底层逻辑,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代表论述,其本质是基于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政府统治与社会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共同认知,而形成的对民心观念及民意争夺传播机制的高度概括.水与舟的关系,透露着民本思想和王权主义的不解渊源,体现在国家制度设计以及社会各方借用民意而展开的权力博弈,表征为圣贤治世的政治想象和天道民心的政治叙事框架.水舟论所彰显的政治传播逻辑增强了华夏文明的韧性,但同时也使中国社会不免坠
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进行了几次调整,体现了国家对人口再生产在社会发展中重要性的认同,但是生育率未能得到有效提升,而女性在劳动力市场遭受歧视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研究认为,生育与工作家庭的冲突是我国生育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全面三孩”政策可能加剧这种冲突.研究建议:应以人口再生产与物质生产理论为基础,重新审视人口再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将两种生产共同作为衡量女性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的标准;国家、企业与家庭合力保障女性劳动和生育权益,为她们在物质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中发挥作用提供支持.
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风向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马克思关于劳动关系的一般论述中汲取理论支撑,从我国劳动关系演进的制度化与常态化进程中借鉴有益经验,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我国劳动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我国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和新型就业形态的涌现给劳动关系治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劳动关系主体地位失衡以及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进程.研究建议,构建中国特色
劳动者的发展型利益是相对于生存型利益而言的,涵盖了更高工资、更好劳动保护、更多培训机会、合理工作时间、体面劳动等方面.本研究在对发展型利益及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分析劳动权中的生存意涵和发展意涵,提出构建劳动者发展型利益保护的立法原则设想.研究认为:发展型利益是劳动者实现自身权益和全面发展的正当要求;应充分发挥劳动法对劳动权的保障作用,区分生存本位的劳动权和发展本位的劳动权,积极实现劳动者的发展型利益.研究建议,应从四个方面重构劳动立法的原则:从资本优位到劳动优位,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从割裂权利到整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美好理想.研究认为,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亦有着独特的价值.这主要表现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发展共识,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奠定高素质人才基础、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思想基础.研究建议,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历史时期,需在思想认识、教育内容和实现目标等着力点上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不失为化解各项社会问题的有效之道.研究认为,日本作为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通过传播积极老龄化观念、制定立体化政策、建立多层次机构等举措,积极开展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基于日本的经验,研究建议,我国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可从构建开发文化、制定开发政策、建设开发机构网络等方面入手,以助力我国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力红利”的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飞跃.
归纳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劳动关系治理促进经济崛起和社会稳定的“中国实践”,提炼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国特色劳动关系系统的“中国智慧”,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劳动关系治理的“中国道路”,能够更好地验证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本研究基于复杂系统视角,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劳动关系系统迭代与升级.研究发现:党对劳动关系治理的领导,是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所决定的;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系统,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系统,是协调矛盾、寻求最大共识的系统;党对于劳动关系治理的
正确认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劳动教育的关系对于更好地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进行溯源并对其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目的具有共性,在教育方式上均注重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而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经世致用之才.在新时代,新技术和新产业不断发展,生产劳动有了新形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扩展到更多领域,升华为内涵更丰富的劳动教育,教劳结合与劳动教育相互依托,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