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精神的极至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悲剧的艺术魅力在于它展现了人类生命的一种新的广度和深度,一种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涉足的未知领域。它传达了人类的命运以及人类天性上的伟大和渺小,费力抗争和无能为力,并将此供人观看、供人理解。它唤醒了人类的潜能,一种潜藏在人类心灵底层的隐秘被暴露出来后的平衡情绪油然而生。悲剧精神所展示的矛盾斗争的美在生命运动、穷途显达的人生遭际,远比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幅度更为宽广和深邃,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悲剧精神 超越 反抗
  
  悲剧作为人类艺术的一个门类,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勃勃的生机,从古希腊时代至今,悲剧成为人类表达自己、认识自我、探索自我的一个重要的、经久不衰的媒介,并从艺术种类被提炼升华至美学领域,在西方美学史上,悲剧被称为“崇高的诗”,被视为最高的美学范畴,在人类自身精神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悲剧比别种戏剧更容易唤起道德感和个人感情,因为它是最严肃的艺术,不可能像滑稽剧或喜剧那样把它看成是玩笑、搞怪和逗乐。悲剧描绘的激情都是最基本的,可以毫无例外地感染一切人:它所表现的情节一般部是恐怖的,而人们在恐怖的事物面前往往变得严肃而深沉。引发他们或者对生与死、善与恶、人与命运等等问题作深邃的哲理的沉思,或者在悲剧情节与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有相似之处时,沉浸在自己的悲哀和痛苦之中,使个人一己的情绪得到宣泄,获得慰藉。
  
  现代悲剧的演进
  
  从哲学上将悲剧引入现代社会、对悲剧的本质加以现代性观照的是叔本华。在叔本华那里,他把受难作为唯一重要的因素,认为对于悲剧来说,只有表现大不幸才是重要的。他把不幸的来源分为三种:首先,它可能是一个“特别坏的人”淇次,它也可能是盲目的命运造成的,叔本华把盲目的命运等同于“机缘和谬误”:最后,它还可能仅仅是由于剧中人相互所处的地位。叔本华从个体意志对表象世界的关系中来认识悲剧,悲剧一方面是由于机运和谬误的作用,一方面则来自人类自身,“由于每个人在实现意志的努力中的相互抵触,由于大多数人的恶意和背理的行径”,这两方面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苦难降临人间,在对抗这些困难的过程中,意志最后受到“苦难本身的锻炼和提高”,从而超出现象和个性化,达到对“世界本质的完美无缺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意志会起一种镇静的作用,产生出一种退让的感情,不仅是放弃生命,而且是放弃生存意志本身。这样,我们在悲剧里面,看到那些高尚的人物,经过长期的挣扎和苦难之后,终于放弃了他们所曾经热烈追求的各种目的以及所有的人生乐趣,或者他们就自动而又愉悦地抛弃生命的本身”,而我们也就此而达致对生存意志本身的否定,从而摆脱生命的欲求,获得解脱。
  尼采则主张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悲剧,从中获取能够使人继续生存的希望,这种希望就寄托在艺术这一领域。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考察了希腊艺术之后,借用了希腊神话里的酒神和日神来阐释艺术的起源、本质及其作用。尼采认为悲剧是抒情诗的最高发展,是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合一,是酒神精神的内容用日神精神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他认为后来悲剧中的伟大人物都只是最早的酒神戴着不同脸谱。酒神的受难与日神的光辉融合在一起,于是悲剧就诞生了。可以说叔本华。尼采的哲学以及他们对悲剧的诠释,奠定了西方的现代悲剧意识。现代西方的社会生活、西方人的生存处境,加上存在主义哲学的烛照,构成了西方的现代悲剧精神。
  
  悲剧精神古典向现代的转换
  
  西方悲剧精神的实质即人在苦难中向自由人格的生成。在这种生成过程中,人不可避免地同外部世界、同神、甚至同他人都在进行着抗争。而在此期间人的苦难日益加剧,人也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某种绝境,正如亚斯贝尔斯所指,在“边缘状态”,即人的内在的苦难。人在苦难中,常常会被各种异己的力量所排斥,不自主地陷入怀疑和彷徨之中。因此说悲剧的艺术魅力在于它展现了人类生命的一种新的广度和深度,一种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涉足的未知领域。那种含泪的快乐/怜悯和恐惧的审美感受,都能掀起观众的感情波涛。那些人类弱点总的人类伟大、人类错误和罪行中的人类崇高等的被发现。无不深深打动观众的心。
  这种悲剧精神还表现在悲剧的;中突之中,外在冲突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它会导致生命的毁灭,爱情的破裂等:而内在冲突即人与自我(人与内心)的冲突,会表现出忧郁、怀疑、彷徨、孤独。其实各种悲剧冲突都是人在实现自我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悲剧精神成为人们不断前进的促动力。之所以称之为悲剧精神,主要是人们在实践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灾难、折磨甚至是毁灭,但人类并不是束手待毖,而是展示了“困兽犹斗”的气概。正像美国文艺理论家柯列根所说:“悲剧人生观就是肯定人们逃不脱命运规定的无可避免的劫难,这就是一切悲剧作品的源泉。”古希腊的悲剧精神最可贵之处在于人的价值、心灵和尊严在不幸和与灾难抗争中所进发,升华出来的精神力量和理性的光辉。这样的悲剧精神动人心魄。发人深思。
  在尼采的悲剧观中,我们看到的是悲剧精神从隐到显、从单纯的审美快感到生命体验的本体论回归,他认为,悲观主义确实是真理,因为现实世界对每一个人来说的确是残酷而无意义的。但是。真理并不是最高的价值标准,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真理是丑的,我们有了艺术,依靠它我们就不致毁于真理”。为了肯定人生,我们需要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的生成。变化过程,“把现实世界艺术化,把人生的苦难化作审美的快乐,把个人的悲剧化作世界的喜剧”,“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远有充分理由的”。尼采的悲剧精神就是意识到人生苦难而要不断抗争的精神。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籍是我们暂时逃脱事态变迁的纷扰,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本身,感觉到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乐。”尼采教会我们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本无意义的世界,并赋予它一种审美意义,站在此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痛苦和毁灭,现实的苦难就化作了审美的快乐。所以悲剧是“肯定人生的最高艺术形式”。尼采将这种对悲剧的认知返回到古希腊时代,与古典精神结合在一起,但汲取的是其中显示出的人自身内在的强力意志的进发。而不是外在世界与个人的对立关系。他认为悲剧表现的是酒神的内容。是强大的生命力与痛苦和灾难相抗衡的创造激情,而形式则是日神的,呈现为一种和谐的梦幻世界的美丽幻相。悲剧精神是放纵与理智的永恒的冲突和结合,是“对生命,甚至对生命的最古怪,最困难的问题的肯定。”在尼采的哲学体系中,人是悲哀的,并且与社会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而人的自由则只能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自觉和否定。尼采一方面肯定生活的悲剧性本质,另一方面又认为忍受悲剧、并从悲剧中汲取力量是面对生活的唯一出路。
  尽管现代西方人在机器和物质以及制度的压制下,倍感压抑和被异化。但悲观绝望和彻底否定、存在主义式的绝对置身事外的“局外人”姿态毕竟不能成为生活的常态,人类还在延续,人还得生存,那么,与悲观的抗争、与虚无的战斗,与现实的斗争就成为必要并且是必须的。即使斗争结局是失败的,但它也具有某种悲剧意义和价值。这种超越和反抗,就是一种现代悲剧精神。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没有超越就没有悲剧。即便在对神祗和命运的无望抗争中抵抗至死,也是超越的一种举动。”
其他文献
2018年12月7日-12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郑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外摄影对着拍——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年摄影展”巡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国摄影展览馆展出。该展览精选了外国摄影师改革开放前后在中国拍摄的作品,以及中国摄影师对应拍摄的近期作品各40幅,以两两一组对照的形式展出,再现了改革开放40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变化与成就。  本次展览经过近1年的筹备,以1978年前后5位外国摄影师马克·吕
摘要 造型艺术类课程在艺术設计教学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其理由为: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观察力;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型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表现力。  关键词 造型艺术 艺术设计 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各大专院校纷纷设立艺术设计专业。但是,由
[摘要]美国肥皂剧《老友记》(“Friends”)风靡一时,吸引了很多的观众。通过六位主人公的精彩演绎,一个永恒的人类主题一友情、友谊得到了全方面的阐释。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老友记》刮起了人们回归友情的热潮。  [关键词]《老友记》 友情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道出了诗人与朋友间深厚的友谊:大教育家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对朋友来拜访的喜悦之情。
【摘要】美国电影《盗梦空间》自2010年7月在北美上映后,引发观影热潮,其新颖的故事和火爆的场面,让其蝉联北美票房冠军达三周之久。影片借以独特的视野和奇异的想象,为广大观众展示了人类的梦境奇观,揭示出当代人的梦境与现实之间的错位,传达出对于现实世界的严肃思考。  【关键词】《盗梦空间》 现实 梦境 植入  【Dol】10.3969/j.issn.1002-6916.2010.18.019  
摘要 《非诚勿扰》这部影片在商业上无疑是成功的,冯小刚和葛优的完美组合带来的个性化喜剧效果、片中美丽的景色构成的精致画面、仔细雕琢过的能给观众带来陌生化效果的情节都是它独霸群雄的资本。但是,我们不仅希望被影片台词逗得开怀大笑、在影院的黑暗里忘记所有压力郁闷沉浸于那个“梦”中,更希望走出影院依然发现那是一个能让我们深深感动的好故事、是一部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带来无限审美享受的好作品。  关键词 《
[摘要]目前我国高中声乐教学存在很多“误区”,特别是对弱声、音量平稳、作品演唱的准确性等基础方面的训练和要求常被忽视,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应引起广大声乐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观注。尽快走出高中声乐教学中的“误区”,应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和演唱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 声乐教学 误区 思考    近年
《火把节之夜》是作曲家廖胜京于1953-年所作。这是一首反映少数民族欢庆《火把节》的钢琴曲。这个节日相传起源于云南大理白族,为纪念被火烧死的国王和美丽的王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晚上,人们高举火把,盛装彩饰涌入坪场歌塘,举行赛马、射箭、斗牛、摔跤等活动。节日持续三天三夜。“火把节”不仅是少数民族合家欢乐、开心聚会的日子:还是青年谈情说爱的时刻。这个节日延续下来,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形成西南
摘要 冯小刚近年来拍摄了一系列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电影,在这些电影中他运用后现代主义幽默调侃的游戏叙事风格、从男性视角对爱情婚姻这一重要的人生话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从这些电影中,观众不仅可以领略美好的爱情乌托邦,也能看到现实婚姻的沼泽地,但最终他还是对爱情婚姻这一美好的人类情感进行了真诚呼唤和礼赞,从而使这一系列以爱情婚姻问题为主题的电影具有了内在一致的风格,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作者电影奠定了基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电影受市场要求、科技发展、观众变化及电视。网络竞争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将越来越注重其“电影性”,也即是视觉表现的效果,这将使电影更加影像化,成为一门近乎完全的影像艺术。其具体表现有:场面的宏大化、画面的精美化、动作的优美化及演员的俊美化。这种影像化的倾向如果处理不好会有削弱电影叙事性与思想内涵的负面影响,但处理得当的话,将会为观众带来制作精良的好看而优秀的影片。  [关
摘要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作家肯·克西的代表作,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为成功的电影之一。比较原著和电影,可以发现两者在情节、象征意象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处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关键词 《飞越疯人院》 电影改编 情节 象征 人物    美国作家肯·克西是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运动向60年代嬉皮士运动过渡时期的一位反文化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飞越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