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造共和敌不过晚年落寞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段祺瑞最后一次下野后,他幕后的一群人仍希望尚存实力的派系能够拥戴他出山收拾残局,但这些人四处奔走,却四处碰壁。就在他们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向他们建议让段祺瑞与逊帝溥仪合作,还说:“宣统皇帝是块大招牌,段祺瑞如能与他合作,号召力比单干大多了。”
  段祺瑞作为“三造共和”的元勋,一时昏了头,竟然也听信了这些话,打算悄悄地见溥仪。由于溥仪仍自尊为皇帝,不肯枉駕段祺瑞的寓所,而段祺瑞也不愿降低身份主动去溥仪居住的静园,于是双方就相约在溥仪的生父载沣家中见面。
  段祺瑞把溥仪看作一个可以合作的政治伙伴,但溥仪却不这么想,他还把自己看成大清皇帝,将段祺瑞看作当年那个湖广总督,所以见面时态度十分傲慢,气氛也颇为尴尬,协商合作之事自然就更谈不上了。段祺瑞又羞又恼,告辞出来后对等候在侧厅的手下说:“我总还当过中华民国元首,这小子竟在我面前摆皇帝的臭架子,真是岂有此理!”
  其实即便溥仪不摆架子,段祺瑞与他也不可能合作成功,因为两人的政治目标不一致。段祺瑞以前的一位心腹幕僚曾毓隽与溥仪的师傅陈宝琛既是同乡又是世交,往来比较密切。陈宝琛曾对曾毓隽说:“希望你能在段祺瑞身边为逊帝尽一分力量,从中斡旋。能合作更好,若不能合作,希望段祺瑞不要反对逊帝复辟之事。”曾毓隽深知段祺瑞之心,他当时就回答陈宝琛:“段祺瑞一向主张共和,他生性刚愎,我想很难在他面前说得通。”
  渐渐地,段祺瑞终于明白复出已完全无望,只得继续过他的寓公生活。
  政坛失意固然让段祺瑞心情郁郁,但最令他伤心和难过的还是眼看着北洋一步步地走向历史的尽头,而自己却无能为力——1928年,北伐军攻入北京,南方发动的新一轮“武力统一”取得胜利,曾经盛极一时的北洋时代终告谢幕。
  就在诸事不顺之际,突然有人给段祺瑞寄来了一封信。信是以一个学生的口吻写的:“老师可记得送入日本士官学校的学生中,有一个叫蒋志清的?那就是我……”段祺瑞当年在保定筹办军校时,确曾选送学生去日本学军事,但他的学生那么多,哪还记得一个蒋志清?再看下去,段祺瑞才知道蒋志清原来就是写信人、现任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想到自己培养出来的后辈居然成了新政权的领军人物,而且在大红大紫后仍不忘乃师,段祺瑞大为欣喜,以后常对人说:“蒋介石是我学生。”
  1928年秋,蒋介石第一次到北平。当时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纲居住在北平,且与蒋介石的幕僚吴忠信认识。经吴忠信介绍和陪同,蒋介石与段宏纲相约在北京饭店见了面。一见面,蒋介石就对段宏纲说:“我是保定陆军学堂学生,段祺瑞先生是我的老师。”接着便询问了段祺瑞的起居生活情况。随后,蒋介石对吴忠信说:“我因公务繁忙,不能前往天津看望段老师,请你代表我去。”当天下午,在段宏纲的陪同下,吴忠信到天津谒见段祺瑞。
  返回北平后,吴忠信向蒋介石进行了报告。得知段家生活很困难,蒋介石马上让人给段祺瑞送去两万元。在以后的三四年内,他还向段祺瑞赠送过几万元生活费,段家的生活问题遂得到了解决。
其他文献
会昌五年(845年),大唐爆发了被佛教人士称为“会昌法难”的大规模灭佛运动,唐武宗强令全国40岁以下的僧尼全部还俗,就连从天竺(印度)和日本来求法的僧人也接到警告:要么还俗,要么还乡。在这次运动中,官府一共拆除寺庙四千六百多所,拆除民间私造的修行场所及四方游僧落脚之地四万多所。同时,官府严禁民众供养、瞻仰佛牙合利,只要发现民众送给僧人一文钱,双方都要被打二十大板。  唐武宗为何要跟佛教过不去呢?原
春天来了,阳光灿烂,小草探出毛茸茸的头来呼吸清新的空气,柳条在河边整理它那又长又绿的头发,梨花、桃花、迎春花竞相开放,给大地铺上了一层五颜六色的地毯。  看着这美丽的春光,我陶醉了,真想做一条春天的花裙,把这一季的美景都穿在自己身上。  我从柳树上摘下几根柔软的柳条,小心翼翼地将它们编织成一条长长的柳条裙,我把柳条裙穿在身上,真是婀娜多姿呢。我采来春天里最绿最嫩的树叶,镶嵌在柳条裙上,一看,颜色绿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初冬的一天,辽东海城知县柳文才接到差役紧急禀告,说县城关帝庙前的十字街即将发生一起大规模械斗。柳文才闻讯带领人马迅速赶到了事发地点。只见十字街外围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而街口中心处有上百人手持刀、棍等互相对峙,柳文才见状急忙指挥差役将械斗的双方劝住,并传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时从一方队伍中走出一个年轻人跪伏于地哭诉道:“请知县大人为我沈家做主啊,我的父亲沈祖义在翠云
从不因别人的赞美  停住自己的脚步  从不因雨骤风狂、雷鸣电闪  有過一丝惊慌、恐惧  从不因承载太多的重负  向人们诉苦、索取  从不因山高路远  想过半步退缩  不把一马平川  看作命运的照顾  不把曲曲折折的拼搏  视为生存的辛苦  都市繁华的引诱  休想使我留连驻足  巉岩恶石的重重拦阻  我会劈开一条大路  胸怀理想的浪花  即使黑夜穿行也从不感到孤独  聆听大海的呼唤  即使在冰下挣扎
人常说“哪庙都有屈死鬼”,这话一点不假,东汉时的方储就是一个典型的屈死冤魂。  方储自幼聪颖博学,知天文五行,精占卜吉凶。建初四年(79年),他被举为孝廉,授郎中职。一次,汉章帝召集文武大臣议事,命文官站左,武官侍右。众大臣纷纷依命站立两旁,而方储却站在中间。汉章帝怒道:“大胆方储,为何独立于中?难道你想抗旨吗?”方储不卑不亢地答道:“陛下,臣没有违背圣命,臣文武兼备,因此只好站立中间了。”汉章帝
程灵素不漂亮,而且发育不良:“相貌似乎已有十六七岁,身形却如是个十四五岁的幼女。”她的缺陷,对于女孩子来说,几乎每一点都是要命的:“肌肤枯黄”“脸有菜色”、头发“又黄又稀”、身材“双肩如削”……  在才智方面,她其实非常像黄蓉、赵敏的综合体,她有黄蓉的机智,也有赵敏的辣手。但她没有得到像黄、赵那样圆满的感情。  对于潜在的情敌,如穆念慈、华筝、周芷若等,黄、赵二女出手凌厉,绝不给对手任何可乘之机。
1911年,清朝的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50年,编练新军有近二十年,清末新政也已经实行十年,怎么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清朝连个像样的反扑也没有,就土崩瓦解了呢?因为半个世纪以来振作得太猛了。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随后横扫整个中国南方,其北伐军甚至一度打到了天津附近。慈禧大概也知道八旗子弟衰落到了什么程度——别说是铁杆枪,就是大烟枪也端得颤颤巍巍,烂泥扶不上墙了。怎么办?只有让汉人去平叛。慈禧清楚一
张学良遭软禁后,宋子文、李烈钧、于右任和张治中等许多要人都为之说情,可蒋介石始终不予理会。1937年1月,东北军、西北军将领共同致电蒋介石,要求给予张学良带兵的自由。蒋介石说:  “张学良自己要求读书,我怎么办?”同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北军将领再次提出把为国杀敌的自由还给张学良,蒋介石仍置之不理;而在召见东北军代表时,他却说:“汉卿(张学良的字)太年轻,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只因读书太少。我
那是早春二月,一乘骡车把慈禧第一次送进紫禁城。那时的她或许没有想到,那是一条有去无回的旅程,她的命运从此变成一条单行线。  入宫第二年,她就被封为“兰贵人”,又过了一年,被封“懿嫔”,此后又变身为“懿妃”“懿贵妃”,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病逝、同治即位,她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那时,她也只有25岁。从一名普通的官人,一路攀升到母仪天下的太后,她只花了九年时光。  那正是慈禧一生中的好时光,
古装剧中常有“赢政”“赵侯雍”等称谓,其实这些都错了。“姓”“氏”是不同的,先秦女子多称“姓”,先秦贵族男子一般称“氏”。《史记》称秦始皇为“秦王赵政”,结合出土汉简《赵政书》,可见秦始皇应被称为“赵政”,而“赵”正是他的“氏”。“赢政”最早出现在西汉末年大儒的书中,可想而知,到那时,人们已经不熟悉先秦的姓、氏之别了。同时,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秦惠文王不会在朝廷会议上谈到赵武灵王时直呼他为“赵侯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