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课厌学现象较为普遍,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体育课厌学成因的调查分析,指出了造成高职学生厌学的‘根源所在,并就如何激发高职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如何增强其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育课;厌学成因;调查分析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高职院校中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厌学体育”的倾向。“厌学体育”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表现,是指对体育活动的一种消极怠工行为。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练习没有激情,完成动作勉强,考核只求及格,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课外练习很少参与,怕出汗,怕风吹日晒,怕大运动量和大运动强度等。体育作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大学体育教育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使每位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并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使体育成为每位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已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参考意见,以期能为高职院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和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北京东郊5所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随即抽取2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高职学生体育学习情况方面的期刊、图书等相关资料。
(2)问卷调查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请相关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一致认为效度较高。问卷采用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男、女各10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100%。根据相似命题原理,对回收的200份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其中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达到统计检验的要求。
(3)访谈法。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随机访谈,调查了解第一手资料。
(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资料运用Excel2000进行数理统计,归纳得出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1 兴趣动机因素分析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知、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心理学认为兴趣动机与效果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学习的行为和效果。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才会积极参加练习,发挥自身的潜能。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动机依次为:(1)完成考试,获得学分;(2)增强体质,增进健康,(3)丰富生活,愉悦生活;(4)发展个性;(5)健美形体;(6)学会技术,掌握技能等。值得注意的是,有63%的学生把“完成考试,获得学分”放在了参加体育课学习动机的首位。高职院校体育课为必修课,必须要拿到相应的学分才准予毕业。可见,学生上体育课主要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排课要求,很少有学生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来上体育课,几乎都处于应付及格完事的状态。因此,学生存在严重的体育学习动机不良的倾向。
2 生理心理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和不太感兴趣的人数比例高达54.5%,而三年级学生的这一情况更加严重,比例达到63%。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趋于成熟,但同时又处于自尊心较强的敏感阶段,爱面子,怕出丑。部分身体不太协调、素质较差的学生担心自己运动能力不高,掌握动作慢会遭到同学取笑,所以自卑心理较重。一上体育课就表现出胆怯、忧虑、缺乏信心以及过分紧张的情绪特征,他们一般不喜欢或不敢去参加需要一定毅力、勇气和竞争性强的体育活动,而更喜欢做观众,经老师督促提醒才肯应付练习几次。大多数女生厌学的情况更加明显,因为在这一时期她们出现皮下脂肪增厚,体重增加的情况,但她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和肌肉力量却比较薄弱。因而,她们对技术要求高、运动负荷较大的运动项目表现出明显的不感兴趣。从心理方面讲,处于大学阶段的女生已由少儿时期的单纯、活泼发展成稳重、害羞、爱静。她们有的羞于在体育课堂中展现自己身体的曲线美;有的过分追求苗条身材,认为运动消耗太大,担心食欲增加,使身体发胖变粗,影响美观;有的怕苦怕累,担心风吹日晒会使自己的皮肤变黑、变粗糙等。由于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导致参加体育练习的次数不够,身体素质与体育能力自然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另外,部分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在减弱。因此,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变化也是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3 社会家庭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在体育厌学的学生中;来自郊区农村的学生占49.4%。可以说,农村家庭和乡镇中学都不可能向孩子和学生施以较多的体育教育,他们受多年“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极度追求升学率,忽视了体育锻炼和体育技能。这一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没有接受正规和必要的体育教育,严重影响了他们基本身体和体育素质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和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因此,社会家庭因素是形成学生体育课厌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
4 教师场地因素
意识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它依赖外部条件。学生体育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形成和增强必须要有外部条件作保障,比如教师、体育场馆设施等。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中认为“教师水平差,组织要求太多、太严、太死”的占36.6%,“教师水平差”的占12.5%。可见,学生体育课厌学的原因与体育教师的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不喜欢枯燥无味的教学,不喜欢死板教条的老师。另外,学生因为场地设施原因不喜欢体育课的也占到29.5%。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学院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说明学院现有的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和简陋,会不同程度地损消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
5 教材教法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目前教材教学内容的安排意见很大,对教材安排教学内容“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男生占到71.3%,女生占到64.4%。现在体育教材的教学内容是小学、中学时代教材教学内容的重复,使大多数学生对教材教学内容失去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对当前教师的组织教法也存在一定的意见,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48%。因为,目前教师在体育课组织教法方面,基本是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等传统教学方法的沿袭,严重忽视对学生体育知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个性发挥受阻。
三、结论与建议
1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体育课学习动机
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动机不良的事实,教师和学院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体育课学习动机。从学 生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给学生说明身体素质对工作、生活的影响,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对个体身心素质及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高度竞争的积极作用等,使学生由最初应付考试、得到学分的基本意识,上升到有计划地进行锻炼、提高全面素质的层面,有效激发其学习的内部动力。另外,从具体体育项目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进行体育舞蹈的学习,应该告诉学生体育舞蹈运动不仅仅能够让身体得到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减脂塑形,同时长期科学地从事体育舞蹈锻炼还能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提升个人气质,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制胜的砝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本身一定要首先深刻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加深对本职工作的感情,从而更加用心工作。
2 尊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针对学生由生理和心理因素产生的厌学现象,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尊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当代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提倡受教育者保存个性甚至突出个性的发展。体育课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运动基础良好,有愿意表现自己的能力,教师就一定给其机会展示自己,并给与适当的点评,这样学生就会更加自信,同时对体育课也更加热爱。而有的学生恰恰相反,不敢再众人面前表现,那么教师应该一方面鼓励他提高自信心,一方面也要采取适当的方式给其锻炼的机会,但一定要注意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心情放松而愉快,会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
3 加强体育课程建设,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
进入大学后,学生对体育课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大学体育教学有新的特色。高职体育课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如运动训练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与学生锻炼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改革考试制度,减少考试项目,增加娱乐性项目,强化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时教学质量;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使其掌握至少一项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改革体育教学,合理安排体育教材,开设种类丰富的体育选修课、兴趣活动团队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良好的体育环境,是提高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体育环境,是提高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关键因素。要改善场地简陋、器材匮乏的窘境,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上课时单一的教学内容,力争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不要让学生产生对体育课单调、乏味的感觉。
5 学校各级部门通力配合,抓好学校体育工作
学院学生处、体育部、学生会体育部、学生体育社团等部门应紧密配合,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体育氛围。加强体育干部队伍建设,健全有关体育制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引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认真抓好早操和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课外余暇时间不断充实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把学生吸引到体育锻炼中来。让学生在运动中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与运动对自己身体的益处和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学生能长期热爱体育运动,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育课;厌学成因;调查分析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高职院校中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厌学体育”的倾向。“厌学体育”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表现,是指对体育活动的一种消极怠工行为。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练习没有激情,完成动作勉强,考核只求及格,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课外练习很少参与,怕出汗,怕风吹日晒,怕大运动量和大运动强度等。体育作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大学体育教育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使每位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并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使体育成为每位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已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参考意见,以期能为高职院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和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北京东郊5所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随即抽取2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高职学生体育学习情况方面的期刊、图书等相关资料。
(2)问卷调查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请相关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一致认为效度较高。问卷采用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男、女各10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100%。根据相似命题原理,对回收的200份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其中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达到统计检验的要求。
(3)访谈法。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随机访谈,调查了解第一手资料。
(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资料运用Excel2000进行数理统计,归纳得出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1 兴趣动机因素分析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知、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心理学认为兴趣动机与效果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学习的行为和效果。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才会积极参加练习,发挥自身的潜能。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动机依次为:(1)完成考试,获得学分;(2)增强体质,增进健康,(3)丰富生活,愉悦生活;(4)发展个性;(5)健美形体;(6)学会技术,掌握技能等。值得注意的是,有63%的学生把“完成考试,获得学分”放在了参加体育课学习动机的首位。高职院校体育课为必修课,必须要拿到相应的学分才准予毕业。可见,学生上体育课主要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排课要求,很少有学生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来上体育课,几乎都处于应付及格完事的状态。因此,学生存在严重的体育学习动机不良的倾向。
2 生理心理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和不太感兴趣的人数比例高达54.5%,而三年级学生的这一情况更加严重,比例达到63%。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趋于成熟,但同时又处于自尊心较强的敏感阶段,爱面子,怕出丑。部分身体不太协调、素质较差的学生担心自己运动能力不高,掌握动作慢会遭到同学取笑,所以自卑心理较重。一上体育课就表现出胆怯、忧虑、缺乏信心以及过分紧张的情绪特征,他们一般不喜欢或不敢去参加需要一定毅力、勇气和竞争性强的体育活动,而更喜欢做观众,经老师督促提醒才肯应付练习几次。大多数女生厌学的情况更加明显,因为在这一时期她们出现皮下脂肪增厚,体重增加的情况,但她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和肌肉力量却比较薄弱。因而,她们对技术要求高、运动负荷较大的运动项目表现出明显的不感兴趣。从心理方面讲,处于大学阶段的女生已由少儿时期的单纯、活泼发展成稳重、害羞、爱静。她们有的羞于在体育课堂中展现自己身体的曲线美;有的过分追求苗条身材,认为运动消耗太大,担心食欲增加,使身体发胖变粗,影响美观;有的怕苦怕累,担心风吹日晒会使自己的皮肤变黑、变粗糙等。由于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导致参加体育练习的次数不够,身体素质与体育能力自然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另外,部分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在减弱。因此,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变化也是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3 社会家庭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在体育厌学的学生中;来自郊区农村的学生占49.4%。可以说,农村家庭和乡镇中学都不可能向孩子和学生施以较多的体育教育,他们受多年“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极度追求升学率,忽视了体育锻炼和体育技能。这一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没有接受正规和必要的体育教育,严重影响了他们基本身体和体育素质的正常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和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因此,社会家庭因素是形成学生体育课厌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
4 教师场地因素
意识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它依赖外部条件。学生体育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形成和增强必须要有外部条件作保障,比如教师、体育场馆设施等。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中认为“教师水平差,组织要求太多、太严、太死”的占36.6%,“教师水平差”的占12.5%。可见,学生体育课厌学的原因与体育教师的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不喜欢枯燥无味的教学,不喜欢死板教条的老师。另外,学生因为场地设施原因不喜欢体育课的也占到29.5%。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学院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说明学院现有的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和简陋,会不同程度地损消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
5 教材教法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目前教材教学内容的安排意见很大,对教材安排教学内容“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男生占到71.3%,女生占到64.4%。现在体育教材的教学内容是小学、中学时代教材教学内容的重复,使大多数学生对教材教学内容失去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对当前教师的组织教法也存在一定的意见,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48%。因为,目前教师在体育课组织教法方面,基本是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等传统教学方法的沿袭,严重忽视对学生体育知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个性发挥受阻。
三、结论与建议
1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体育课学习动机
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动机不良的事实,教师和学院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体育课学习动机。从学 生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给学生说明身体素质对工作、生活的影响,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对个体身心素质及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高度竞争的积极作用等,使学生由最初应付考试、得到学分的基本意识,上升到有计划地进行锻炼、提高全面素质的层面,有效激发其学习的内部动力。另外,从具体体育项目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进行体育舞蹈的学习,应该告诉学生体育舞蹈运动不仅仅能够让身体得到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减脂塑形,同时长期科学地从事体育舞蹈锻炼还能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提升个人气质,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制胜的砝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本身一定要首先深刻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加深对本职工作的感情,从而更加用心工作。
2 尊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针对学生由生理和心理因素产生的厌学现象,教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尊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当代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提倡受教育者保存个性甚至突出个性的发展。体育课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运动基础良好,有愿意表现自己的能力,教师就一定给其机会展示自己,并给与适当的点评,这样学生就会更加自信,同时对体育课也更加热爱。而有的学生恰恰相反,不敢再众人面前表现,那么教师应该一方面鼓励他提高自信心,一方面也要采取适当的方式给其锻炼的机会,但一定要注意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心情放松而愉快,会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
3 加强体育课程建设,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
进入大学后,学生对体育课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大学体育教学有新的特色。高职体育课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如运动训练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与学生锻炼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改革考试制度,减少考试项目,增加娱乐性项目,强化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时教学质量;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使其掌握至少一项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改革体育教学,合理安排体育教材,开设种类丰富的体育选修课、兴趣活动团队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良好的体育环境,是提高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体育环境,是提高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关键因素。要改善场地简陋、器材匮乏的窘境,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上课时单一的教学内容,力争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不要让学生产生对体育课单调、乏味的感觉。
5 学校各级部门通力配合,抓好学校体育工作
学院学生处、体育部、学生会体育部、学生体育社团等部门应紧密配合,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体育氛围。加强体育干部队伍建设,健全有关体育制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引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认真抓好早操和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课外余暇时间不断充实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把学生吸引到体育锻炼中来。让学生在运动中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与运动对自己身体的益处和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学生能长期热爱体育运动,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