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变身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意图】
  统编本教材通过“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提高课外阅读的地位,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容量。群文阅读,也能起到把文本读厚的目的。以下是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天地人》的教学设计,借助“人”字,通过群文阅读方式进行整合,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教学选文】
  课内: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天地人》、识字表(课本第115~117页)。
  课外:自编儿歌《人字歌》《天字歌》《地字歌》《儿歌:你我他》
  【教学设计】
  一、认识“天地人”
  1.多媒体出示“人”字,引导学生了解“人”字的演变,积累与“人”有关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续编《人字歌》。
  2.多媒体出示“天地人”,引导学生从中寻找“人”字,接着结合字理引导学生理解“天”字,并通过师生对话积累词语,引导学生续编《天字歌》。
  3.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字理认识“地”字,并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进行词语积累,续编《地字歌》。
  二、认识“你我他”
  1.多媒体出示“你我他”,引导学生进行初步认读。
  2.结合多媒体演示“人”字變形,了解“人”字的变身,即 “人”——“イ”。
  3.引导学生比较“他”与“地”的区别。
  4.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你我他”三者的关系,并唱读《儿歌:你我他》。
  三、认识与“人”相关的字
  1.巩固总结“天地人你我他”。
  2.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寻找识字表中的“人”。
  (1)教师示范,用笔圈出识字表第115页上与“人”有关的生字。
  (2)鼓励学生在第116~117页上寻找与“人”有关的生字。如果学生识字量较大,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类。了解字中藏“人”,即“天、大、火”等;“人”在上头,即“金、会”等;变身“イ”,即“你、他”等;变身“彳”,即“很、徐”等。
  3.鼓励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关于“人”的字。
  【教后记】
  一年级第一课,教学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感到趣味,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如果教师仍按照传统思维,一字一板进行教读,收获自然会有,但学生的兴趣不浓。对此教师应按照学前教学模式进行,即采用游戏的方式教学。从案例设计来看,引导学生自编儿歌、演唱儿歌以及让“人”变身等,这已经体现了游戏教学的理念,值得借鉴。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落实到位,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虽然这是小学第一节语文课,但不容忽视的是,不少家庭注重孩子教育,在孩子入学以前,就已经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进行识字。因而对于学生来说,也许他们不会写,但肯定认识不少字。因而在拓展阶段,笔者结合学生的识字量,引导学生自行查找与“人”有关的字,并提示进行分类,以便引导他们初步接触偏旁,为理解汉字部件乃至汉字的构造方式奠定基础。
  这里说的群文阅读,与我们想象中的“文”不一样,而是一种课内与课外资源的整合。从教材内容来看,字数很少,只有六个字,即“天地人你我他”,如果单纯地认读,课堂必然枯燥;而在此设计中,笔者另寻路径,从“人”出发,引导学生将其变身,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从中发现关于“人”的秘密,让他们从汉字“人”出发,逐步过渡到关于“人”的偏旁、部件乃至藏有“人”的字,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趣味,而且还有效借助“人”这一生字,巧妙拓展相关资源,通过以“人”变身的主题,让学生初步接触更多汉字的奥秘。
  对于统编本教材而言,用《天地人》这一课探索群文阅读,一方面丰富课堂容量,将课堂教厚,另一方面也在于传递强烈的信号,语文课堂不仅要有开放性,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跳出教材,审视教材,以教材为“点”进行巧妙整合,以便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主阵地。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然而,受到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在习作的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着较多问题:阅读量不够,语言积累薄弱,词语贫乏,缺少文采;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好说大话、空话、套话,滥堆词藻,语言表达粗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特别重要,如果没有做好识字教学,学生的学习便会受到影响。字理教学法是基于汉字的特点,围绕字理来析形索义,基于义来让学生记忆字形,从汉字的形和音、义的关系出发来展开识字教学。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学生的识字能力能得到提升。  一、借助字理认识象形字  教学象形字时,需要基于字的变化来展开。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相关实物图片,再展示古人所记录的图案,最后将字的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这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在古诗词教学中,一直都是以学生的朗读、背诵、体会诗词所流露的情感为主,而对古诗词特有的韵味等方面挖掘不深,导致如今的古诗词教学缺少了一种独有的味道。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依据古诗词的特点以及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只有结合古诗词语境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正确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的阅读,学生才能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中获得对文本内容真正的感悟与体验。基于这点认识,采取三级阅读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走进阅读的深处。《金色的草地》(统编本三上)一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另一件事是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怎样才能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笔者主要以“三级阅读”
【设计思路】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题为“中华传统节日”。教材要求学生收集几大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和习俗,学生们照做了,但大多数只停留在泛泛的了解上。本单元导读里写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这样笼统的学习让我觉得遗憾。讲完这一单元课文,时令上恰逢清明节,于是我便设计了这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将清明节的来历、习俗与相关古诗词的教学结合起来,带领学生探究清明节深厚
统编本教材的识字板块以全新的思维与编排特点呈现在大家面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认知特点;内容更接地气,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思维与审美训练,助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更是促进学生学习汉字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低年级识字教学,需围绕“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逐步提升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  统编本教材把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
绘本是以绘画和文字相结合的读本,绘画的空间占比较大,少量的文字作为阅读辅助,视觉冲击力极强。绘画的色彩丰富靓丽,故事人物灵动可爱、个性鲜明。阅读绘本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对培养多元智力发展、熏陶朴素纯真童心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绘本教学呈现了当前语文课程的一个崭新面貌,开启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低年级教学的全新模式。绘本阅读可
我们有时在教学过程中会抱怨“课文太多了,课时不够用,根本讲不完”,是否思考过这不够用的课时是因为把教材中每篇课文做了过度解读?曾经听过一节《带刺的朋友》(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在这节课上,呈现了以下环节:  (1)回忆课文写了什么事,小刺猬是怎么偷枣的,请学生按动作顺序说。  (2)读词语,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环境的词、拟声词,并与去掉了拟声词的段落做比较;把动词按顺序串联起来说说小刺猬偷枣的过程
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很多小说题材的作品,如国内、国外许多古典小说等,充分表明了编者对学生初步了解小说特点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小说等同于记叙文来教,倾向于教“语言表达”,而有些教师只教小说方面的语文知识,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是在教小说,但教学内容比较单一、零散,使得学生对小说的特点了解比较片面。那么,小学阶段的小说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教呢?  一、关注文中人物,品析小说人物形象  具有鲜明的人物
沈大安老师提出,教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要对文本有正确深入的解讀,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深刻探究作品的言语奥秘,尝试深度解读文本。我在教学中尝试巧妙地处理教材,深挖内涵,使学生找到解读文章的方法,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浸入意境,挖掘内隐价值  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挖掘那些学生一看便知的文本外显价值,还深入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