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与他律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朱熹曾以为:“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此为自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为他律。习近平以为:“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这是一道富有思辨性的话题材料作文题,审题构思时,应首先弄清楚“自律”与“他律”的内涵,然后做权衡比较,确定好立意。
  “自律”属于道德修养和思想教育范畴的东西,是自我的约束。自律可以让社会更好地运行,但社会的运行不能仅仅依靠自律。人类的全部历史证明,仅仅依靠人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用纪律和法律来约束规范人的行为。纪律和法律是“他律”,或者说主要是“他律”。“他律”是属于规则、制度、法制等范畴的东西。纪律和法律是在古代哲学家“人性恶”的理论基础上制定的。我们要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缺少了“他律”是绝对不行的。缺少了“他律”,“自律”也不会得到可靠的保障。忽视或者排斥“他律”,容易形成“人治”。“人治”则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无序和混乱。
  从立意角度看,我们要从“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来谈,但写作要有重心,切忌蜻蜓点水,泛泛而谈。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2016年7月2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致一死一伤。32岁游客赵女士在东北虎园禁止下车的地方下车,遂被老虎拖走咬伤,其母周女士下车救女儿时遭老虎撕咬死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规矩办事,方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如震惊全国的老虎伤人事件,游客无视规矩,私自下车,结果发生一死一伤的惨事。这让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疑问: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出惨剧?是园方的他律工作做得不够吗?设立告示牌,制定规则约束,保安定时巡逻……这些显然已足够严厉,但他律总归会有触不到的死角。如果该游客有自律意识,那堡垒的最后一块缺口就会被补齐,也就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湖北省枝江一中高三向丽
  适用素材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弟子规
  运用示例
  如果有足够的自律,那么即使没有他律也能成才。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上古人做得比我们好。古人讲“慎独”,《弟子规》中也有“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的告诫。诸多先贤凭着极强的自律精神,取得了成功:如明代著名的清官海瑞,在自己的上级和下级无不阿谀奉承之时,独他一人坚守本心,刚正不阿。当时,一个臭名昭著的贪官来巡查,其他人都下跪拜见,独他一人站立,且拒绝送礼金。在海瑞身处的环境中,几乎已无他律可言,但他依然坚持自律,坚持做一个为国为民的清官,最终名垂青史。
  ———湖北省枝江一中高三陈天敖
  适用素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运用示例
  自律,是在不同环境中,选择自己内心所向,不盲目从众的一种可贵品质。在这个繁杂的世界里,太多人因无法控制住自己内心的欲望,为了一己私欲做出了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周敦颐曾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坚持自律,坚持内心所向,不随波逐流,不因自己的不满足而违背道德,这是人格尊严的一种表现。在不同场合,若因一时的欲望,萌生不得体甚至是恶劣的念头,会失了尊严、丢了脸面。因而选择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美好,通过自律不受外物蒙蔽,方能自得。
  ———湖北省枝江一中高三雷达
  志不强者智不达
  湖北省枝江一中高三向世维
  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程颐曾说过:“顺理则裕,从欲惟危。”自律,不仅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社会的安定与幸福。
  自律乃是行万事的前提。
  曾国藩将“早起”写入家训中,他不仅要求自己“每日必早起”,也要求后辈养成这样的习惯。他认为“早起”,一可以锻炼身体,二可以克服懒惰,养成勤奋的习惯,三有利于自省,欲成大事者需谨记。每日早起看似是件小事,但要做到也实属不易。谁不愿在温暖的被窝儿中多待一会儿,多睡两分钟。很多人一不小心犯个懒,清晨美好的时光就错过了。时光如白驹过隙,美好的时光就在犯懒中滑过。日积月累,时光虚度,人们终将一事无成。由此可见,自律者为万事的开头打了基础。

  自律乃是成功的捷徑。
  大文豪巴尔扎克,一生创作了91部小说,塑造了2472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人生苦短,可他却将每天用到了极致。在创作时,他将所有东西都放于桌案,笔尖不停地舞动,彻夜不眠。之后,他会按出版社寄来的修改意见修改文稿,然后再与友人交谈。在4小时的睡眠后,他又开始新的循环。他的自律让他更专注于写作,高度自律成就了他的一生。
  当然,也不可否认“他律”的作用。战国时期,商鞅立法度,韩非系统发展法家学说,规范百姓行为,在法的约束下,富国强兵。他律于当时的社会是引渡之舟,是修德之师,是教导他们最终“自律”的重要手段。可见,“他律”是对“自律”的完善。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自律和他律必须双管齐下。青少年的自觉性和辨别能力尚不强,自主修建规则堡垒的水平欠缺,如果仅靠自律,难以抵制诱惑。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会帮助我们制定规则,并让我们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培养我们的自律能力,这样我们才能终有所成。
  回顾历史,不乏旷世奇才,他们这些人无一不是自律自强之人。芸芸众生几乎都会遇到上天的考验,但当我们坚守本心,登上胜利的顶峰后,我们就会深刻感受到“志不强者智不达”的深刻内涵。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旁征博引,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律的重要性,论据翔实,层次分明,论证有力。其间,作者能发挥思辨能力,阐述了“他律”的重要作用,确保了观点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作者叙述自己的观点时,古今史料,信手拈来,显示出扎实的文史功底。(万安)
  自律与他律
  湖北省枝江一中高三周可蜜
  自律与他律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缺少了它们,原本井然有序的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但我认为,自律比他律更重要。
  对于个人来说,自律比他律更重要。刘备之子刘禅,有诸葛亮等人在旁监督、约束,但因刘禅自己胸无大志,最终也只能沦为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反观大学者宋濂,在逆境中求学,面对他人“烨然若神人”自己却“缊袍敝衣”的巨大差距,不为所动。这正是因为他足够自律,控制住了对于物质的欲望,潜心学习,由此,出身贫苦的他成了学识渊博的大学者。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自律往往比他律更重要。人的内心是一匹驰骋的马,而缰绳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于社会来说,自律比他律更重要。当每个人都控制好自己的内心,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还记得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老虎伤人”事件吗?动物园有明文规定,自驾区不允许私自下车,但游客却不遵守规定,最终酿成一死一伤的惨剧。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不僅方便了市民出行,而且节能环保。共享单车之所以能够流行,就是因为人们约束了自己,希望将共享的单车传递下去。社会,是形形色色的人的总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律是外在的绳索,而自律,是内心的铁链。在社会文明的提升上,显然自律比他律更有效。
  对于国家来说,自律比他律更重要。历史上,“大同”是治道的最高标准。何为“大同”?“举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种和乐融融的状态从何而来?是严酷的明文规定吗?恐怕不是,是人们的内心。人们的内心能够控制自己不做恶事,多施善行、自律的种子已扎根于他们心中,难以动摇。此时的国家是一个洋溢着鲜花与爱的家园,而不是四处张贴着冷冰冰的明文告示的家园。
  他律也许不能缺少,但自律更为重要。让我们仔细审视自己的内心,抹去邪恶的因子。自律,从每一个人做起。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内容充实、层次分明的好文章。文章开门见山,亮出“自律比他律更重要”的观点,言简意赅;接着分别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阐述了“自律”的重要性,其间融入典型素材,极具说服力。(万安)
其他文献
河南人爱吃面食,尤其是面条。  河南人吃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比吃粽子的历史还要悠久。《诗经》中已有“贻我来牟”的记载,其中“来牟”亦作“麳麰”,指的就是“小麦”。中华文明就是吃着“白面馍”,喝着“黄河水”成长起来的。西晋文学家束皙著有《饼赋》,云“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弱如春绵,白如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嚼而斜眄。擎器
汪国真曾言:“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切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吾辈正值朝华之年,更应迎奋斗之风,扬远航之帆。  “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如是说。而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本源便为奋斗精神,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从“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少壮不努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共享雨伞现身杭州  不到24小时被收  从网约车到共享单车,再到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经济已经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前段时间,“共享雨伞”现身杭州,约5万把共享雨伞分布在杭州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等公共区域。其押金19元,租金每小时收费0.5元。但投放后不到24小时,城管局就对地铁口周边共享雨伞进行了集中清理整改。相关工作人员称共享雨伞因具有“租赁”属性并且以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中学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十八岁成人礼。仪式上,同学们依次踏上红毯,由家长给他们戴上“成人帽”,同学们向父母恭行“拜谢礼”。然后父母和孩子携手步入“成人门”,踏上“成才路”,面对一支巨型蜡烛许下愿望,并在《感恩的心》的动人旋律中互换书信。接着,几位身穿汉服的同学走上舞台,献上诗朗诵《青春的十八岁》。最后全体学生起立,庄严宣誓。  对于诸如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前者是证实,后者是证伪。在写作中,我们熟悉且常用的论证方式是立论,但在日常写作中,驳论不仅是一种极常见的论证方式,且它和立论之间很难完全划清界限。只是有时驳论比较隐晦,常发生在写作者思考的瞬间,不容易被发现。例如,当我们要证明“人是要讲道德的”这一观点时,我们的脑海里便迅速思考“人不能不讲道德”“人如果不讲道德会带来怎样的恶果”等一系列问题。于是当我们反
一周速成的字帖、碎片化的无数段子、包罗万象的朋友圈文……快时代生活的锣鼓已然在生活中敲响。然而,任由快生活侵入文化圈,真的是好事吗?答案是否定的。  读书是不能求快的,我们应注重对书籍核心思想的挖掘,强调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书籍及其周边文化的深入研究。这是对文化的敬畏,这便是快不了的书匠精神。  与如今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不同,过去,书籍才是人们精神的食粮。在潜心研究的大环境下,一方安静的书桌上,涌现
夏天的清晨,天尚未大亮,街上看不到多少行人和車辆,我小小的身板背着大大的琴盒,走在学琴的路上。  亲戚朋友常常夸奖我,说这么小的年纪就这么努力,小提琴拉得这么好。我却不以为然:小提琴是我的牢笼,是侵蚀我灿烂的孩童时光的罪魁祸首。  我的漫漫学琴路,始于父母斩钉截铁的一句“学”。他们的语气那么坚决,我迫不得已地拿起了琴。  学琴之路并不顺利。我学得晚,在孩子们的包围中艰难地调音引弦,紧绷的弓弦划过,
“少卿,杂役,今日公案何时毕?”随着戏腔念白风格的片尾曲响起,国产动画《大理寺日志》第一季于近日收官。动画不仅收获了豆瓣8.6的评分和B站过亿的播放量,其中展现的唐代风俗文化也让不少网友直呼“神还原”“细节赞”。近年来,多部国产动画从传统文化中取材并创新,叫好又叫座儿,成功“出圈”成为“爆款”。今天,就让我们来探寻埋藏在这些国漫里的传统文化“彩蛋”吧! 1.《大理寺日志》:唐代破案日常了解一下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  ———素材A 电梯突发故障,8岁孩子上演教科书式自救  面对突然出故障的电梯,被困的大人都不一定能冷静对待,但近日浙江温州平阳县鳌江镇的两位小朋友的表现却可圈可点。  据电梯监控显示,2019年1月10日11点39分40秒,小辰(化名)和小谢(化名)相伴走进电梯,分别按下了8楼和27楼的按钮。11点40分03秒,电梯升到了8楼,但电梯门只打开了一条缝就又自动关闭。之后,电梯门就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孙祁祥教授在北京大学2017年开学典礼上讲话,劝告学生做到“五个珍惜”,即请珍惜当下;请珍惜他人;请珍惜自己,特别是你的健康;请珍惜你内心的渴望,而不要忽视它、压抑它,甚至掐灭它;最后,请珍惜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对于以上“五个珍惜”,你有什么感触或想法,请你选择两到三个“珍惜”,使之形成有机联系,写一篇文章。要求不脱离材料,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