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四个维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77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课程评价的目的和要求的阐述,非常明确,也有极强的针对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失。本文拟从课堂评价的四个维度出发,借案例进行相应的剖析。
  
  一、目的性和发展性
  案例:苏教版第十册《早》
  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上一个“早”字呢?
  生:鲁迅先生知道自己迟到是错误的,想通过这个“早”字来时刻提醒自己。
  师:很好。其他同学的观点呢?
  生:鲁迅先生是在给自己提一个要求,今后要尽量“早”。
  师:对,请坐下。
  生:我觉得鲁迅先生其实可以把这个“早”字刻在自己的心里,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记住。
  师:这样说有些不尊重鲁迅先生了,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就很好,他们很好地抓住了老师问题的要点,你要向他们多多学习。
  这则案例中,教师肯定了先前两位学生的回答,否定了第三位学生的回答。这样的评价实质上与有效评价的目的相违背。因为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有没有学懂课文,回答的问题是否正确,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就是根据课堂的生成,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这位教师在学生回答出看似与问题不相搭的答案后,完全可以顺势利导,指出课文中有“轻轻地”和“小小的”两个词,从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绝不是一个重形式的人,而是透过“轻”和“小”,可以看出刻在心中的“重”和“深”。这样的评价,学生自然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整体性和综合性
  案例:苏教版第十册《海伦·凯勒》
  师:读了“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磨出了血。”这句话,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我觉得“如饥似渴”这个词用得真好,非常形象地把海伦学习的急迫心情都写出来了,她的学习比得上废寝忘食、悬梁刺股了。
  生:我最感动的是“小指头出了血”一段,一个学习如此勤奋的人,怎能不让人感动?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不仅准确地领会了海伦的心情,而且在阐述的时候,大家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表达的效果,这样的回答真有水平。
  语文评价有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价的对象要能够囊括阅读、写作、口语和综合性学习等多个方面;二是评价的角度要尽可能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智力的发展,又要看到他们在动机、情感、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上的作用。如同本例中,教师不仅表扬了学生分析的正确性,点明了本题的理解要点是感悟到海伦的求学热情和辛苦学习经历,而且对表达的方式进行了适当地点评,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肯定,非常切合新课程的需要。
  
  三、多样性和灵活性
  案例:苏教版第十二册《学会合作》
  师:什么是合作呢?
  生:书本上说,“顾名思义,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我觉得,合作就是几个人协同起来做事。
  师:说得非常好,那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生: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师:说得太好了,大家鼓掌!
  
  在评价的手段上,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要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具体说,就是要结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尤其是要注重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互结合起来,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手段要在多种多样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上,这样的评价才富有艺术化。比如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学生的回答内容都是课本上的内容,但就是因为与标准答案相同,教师就对其十分肯定。其实,在评价学生的回答之前,教师可以先设计两个游戏,一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进行“两人三条腿”游戏,从教室后走到教室前;二是让小组间进行课本中的拉彩球游戏。学生在游戏后,再由教师对照应该回答的内容,评价学生刚才活动中各自的表现。这样的评价不仅形式活,而且学生的印象也尤为深刻。
  
  四、个体性和多主体性
  案例:苏教版第十二册《最大的麦穗》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什么是生活中最大的麦穗吗?
  生:我想起了《猴子下山》的故事,小猴子到最后手里什么也没有剩下来,就是没有明白抓住眼前的才是最好的这个道理。
  生:我平时看书的时候,总想先挑一个好看的故事,可挑来挑去,什么也没看成。
  师:大家同意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吗?小组间讨论一下后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生小组讨论)
  师:好,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可老师还有一个要求,今天晚上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明天再来告诉我家长的想法。
  在课堂评价的主体上,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用多个角度评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其中评价的主体还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案例中的教师,就是为了让学生把所学到的道理运用于生活中,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和学生家长,通过他们共同的评价来加深学生的认识。
  当然,评价的维度还是一个相对较为粗线条的内容,更加细致的分析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课文灵活把握,那样才能真正让课堂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练习7中孔子相关知识的复习。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孔子游春》一文中对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以及孔子和学生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伟人的风采。在练习7中“语文与生活”部分,介绍了孔子的6句名言;“诵读与积累”部分则向我们介绍了与孔子有关的12个成语。这组成语写出了孔子知识的渊博,学习、做人的方法以及先进的教
语文教学应该凭借教材,以形成学生的相关能力为目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语言载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好教材,让学生在领会编者意图时,凭借教材,超越文本。  一、在理解领悟中超越文本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后,不免要对作品进行鉴别和欣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
“将课堂变成学生个性思考的过程”是一种教学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也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何将课堂变成学生个性思考的过程,我想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时间是保证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体现是多元的,我们应该充分发展其多元的智能,促进学习和成长。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但有其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也有其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特点。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而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 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  笔者曾经听过《白鹭》的一堂公开课,教者精心设计教学语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能交流,会说话。在人际交往的现实生活中,一席合宜的话语不仅能调和现场气氛,解决一些争端,而且能充分展示个人才华,凸显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象回放  (1)一节县级小语公开课上,借班老师随机指名数个学生在课堂交流。学生思考踊跃,能紧扣话题认真交流,但部分学生交流时结巴、声音小,交流时语言过于简单,使课堂气氛黯然失色。  (2)一堂小学四年级情境作文课上,
最近,市好课比赛在我校举行。我先后聆听了八位教师执教的《孔子游春》。旁边的一些同行连续听了两三节课后便唉声叹气地感慨:“听同样的内容真没劲!”而我却恰恰相反,特别期待
2011年4月,我们学校开展了语文公开课教学比赛,有十二位教师参加了。笔者以评委的身份听了老师们的课后,不禁回忆起2009年10月自己在全县课改基地校上的示范课——《一面五星红旗》。这是一堂很多教师以为成功的课,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同许多教师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对学生不敢真正放手。  一、为个性解读确保时间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应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生活化正是小学习作指导最为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就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醒语文教师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让学生在语文课这个天地里自由自在地活动起来,不但要“心动”,还要“会动”,并最终落实于“行动”。    一、营造氛围,令学生“心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重要的学习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配以精美的插图,堪称儿童读物中的精品。唯有有效地阅读,才能将这宝贵学习资源的重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创设自由空间,自主阅读——有效阅读的前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