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sir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新课标要求,“小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分两段进行编排,第一学段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并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第二学段要求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那么,第一学段“认识小数”,应该“初步认识”到什么程度呢?如何寻找从生活经验到数学理解的桥梁,如何沟通小数与整数的联系,如何更好地利用学生已形成的数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尝试运用结构支撑,实现对小数知识的主动迁移。笔者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认识小数》一课做了教学尝试与实践。
  一、教学现场:用自主丰盈学生的数学学习
  1.顺势而导,直奔重点难点
  学生在认识小数之前,已经对小数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小数,如文具的价格、食物的价格等。随着学生对小数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概念的同化应该成为他们获得小数概念的主要方式。
  【教学现场1:记录价格,体会小数的价值】
  师:这里有一本老师经常要用的数学书,挑战一下:你能把这本书的价格记录下来吗?看谁写得又对又快!
  学生中出现了两种记录价格的方法: [6元7角6分]和[6.76元]
  提问:两种记录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生1:我喜欢第二种,因为第二种记录方法非常方便。
  生2:我喜欢第二种,因为第二种记录方法写起来很简单。
  生3:我喜欢第一种,因为第一种记法我很容易看懂。
  师:是呀!两种方法各有长处,而第二种记数方法更简单、明了、方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数。(板书:方便)
  【设计思考】小数的产生是生产和生活中计量的需要,这个片段的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小数产生的价值。
  2.自主交流,分享经验积淀
  因为小数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非常熟悉的“数”,因此在新知学习时往往会遭遇“内外”兼失、乏善可陈的尴尬境地。如何显现出丰富多元的自主学习元素,用足、用透学生基于个体的经验基础,知识、技能、方法、个体的思考、交流的乐趣……让自主学习最大化!
  【教学现场2:头脑风暴,自主交流小数的基本知识】
  师:像这样的小数,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吗?那么生活中哪里还有小数呢?小数怎么写,怎么读,哪里有?表示什么?到底要付几元几角几分呢?这些小数的知识,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来学习呢?你可以用上“我知道……”“我想问……”这两句话,也可以用这些小数作材料,做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关于小数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讨论]
  师:关于小數的知识,通过相互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除了超市的标价牌上有小数,我们测量的时候也会用到小数。
  生2:我知道计算的时候也可能产生小数。
  生3:我想提醒大家写小数的时候,小数点一定要写成小圆点,不要写成顿号。
  生4:我会读小数,65.65读作“六十五点六五”。
  师:仔细听一听,哪部分和我们以前的读法不一样?
  生4:小数点我们就读作“点”,小数点左边按照整数的读法读数,右边要按顺序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读。
  生5:我知道65.65元应该付65元6角5分。
  师:0.09元和0.90元这两个以元为单位的数里面都是2个“0”和1个“9”,为什么表示的价格却不一样呢?
  生6:9所在的位置不一样,所表示的钱数就不一样。
  师:这些表示商品价格的小数,刚才同学们都是怎么看的呢?
  生7: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设计思考】学生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以“我知道……”“我想问……”这两个问题为向导,引导学生展开美妙的数学探究和发现之旅,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的课堂环境中自主交流,学生的学习情绪是积极热烈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融洽的。在这种看似平淡、随意的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怎么读、怎么写、哪里有、表示什么”这几个问题进行交流,巧妙地激活和引导着学生的思维。
  【教学现场3:自主质疑,探底学习小数的疑难困惑】
  师:关于小数,还有哪些你想知道的吗?谁能帮我们回答呢?
  生1:我想问,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能不能是三个?
  生2:我想问,整数部分的元可不可能是几百元?
  生3:我想问,有没有最大的小数?
  生4:我知道,没有最大,只有更大,因为数是可以无限大的。
  生5:我想问,小数的历史是怎样的?小数是谁发明的?
  师:同学们真不错,通过“我知道”的交流和“我想问”的相互启发,可以自主学习这么多关于小数的知识,袁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和小数有关的视频,看看能不能知道更多关于小数的知识?
  [播放微课:小数的历史]
  【设计思考】提出问题不仅是数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以类比思维引导学生提出一个个“小数领域”中更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通过提问,让意犹未尽的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更多地了解小数的历史与发展。
  3.沟通联系,完善数系结构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来看,从整数计数方法的知识结构出发,把小数看作整数计数的概念推广,也就是基于十进制表示数量的需要,以10个计数单位就往前一级进“1”,学生的“数概念”学习就会轻松许多。
  【教学现场4:感受小数的十进关系】
  师:让我们来玩一个和小数有关的游戏——《你圈我写》,请和你的同桌一起玩,相互圈3个人民币,让同桌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小数。   [学生交流5.02元和0.52元这两个价格,我们在写小数时要注意0的占位。]
  师:老师也圈出了一个小数。
  小结:原来,我们以前学的整数知识在学习小数的时候也能用上,它们的计数方法都是差不多的呢。(板书:整数)
  【设计思考】通过圈钱、数钱的环节,让学生对小数的学习不仅仅满足于会认、会读、会写小数,而要回答一些更为本源的问题,如小数和自然数是什么关系?尽量把构建“小数”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用学生们容易弄懂的方式表示出来,用学生已经熟悉的十进制位值系统的知识结构来同化小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小数的意义。因为这对其知识结构的构建来说,不仅能凸显小数的本质,也是十进制位值系统完善的需要。
  4.引导迁移,丰盈活动体验
  学生要想真正领略数学的魅力,就必须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和领略数学。在教学中,采用语言表征、实物表征、分数表征、画图表征等多维表征方式,让学生逐步建构小数的本质内涵,并上升为以符号表征为主的形式化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认识,使学生对数的理解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使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现场5:多元表征,感受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1)提出任务:这个小数能在计数器里表示吗?除了计数器,还能用其他方法表示出0.8吗?
  [课件出示]
  明确学习建议: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上画一画、标一标、圈一圈、写一写……这些方法,尽可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0.8。
  [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表示“0.8”元]
  反馈学生的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联系:你觉得哪些表示方法是相似的?哪些表示方法稍稍改变一下,就和其他作品相似了?
  生1:①和②相似。
  生2:把①倒过来,就是⑥了。
  生3:①②③④都差不多,都表示了10份里面取8份。
  生4:④和⑤也差不多,就是窄一点,细一点。
  【设计思考】从另一个角度讲,分数的意义也是小数意义的基础。学生在这一主题活动中的学习体验,首先利用了图形的各种表征,加深了对小数的理解,丰富了小数的内涵;其次还利用图形直观,渗透了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寻找各种表征方式的过程中,彻底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小数的图形表征的各种可能,让学生在寻找联系的过程中,加深对小数的理解,渗透数系扩展的思想,让学生能更完整地认识小数的本质。
  (2)小结: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同学们的表示方法。
  [课件演示:由钱币图到长方形图,到线段图的表示过程,再到计数器,再到数位顺序表的变化过程]
  提问:你有什么启示吗?
  生1:原来,“0.8”可以用这么多的方式来表示。
  生2:原来,这些表示方式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生3:原来,0.8就是10个当中的8个。
  【设计思考】此时的微课有效地发挥了“微提示,深思考”的价值作用,整个过程用时不多,却自然充分、一气呵成,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表达。学生们从微课中得到的,有方法、有思考、有情趣,知识与技能自然达成,拓展了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二、课后反思: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小数”,学生有点知道,但又不完全知道。对于这种类型的课,目标如何定位?采取怎样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它的价值取向在哪里(著力点在何处)?如何使思考过程显性化,提供直观模型,降低难度,让多数学生都能明白道理、感悟方法,并从特殊到一般地揭示出“小数”概念的本质特点。在本节课的设计与实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数概念的建立,可以是读出来的、写出来的、比出来的、做出来的、估出来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可以拥有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1.整体构建,注重概念系的建立
  将概念放到一个关系网中,在概念的相互联系中去认识概念,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小数与自然数一样,都是用来计量的,是生活中很多时候不能用自然数计量时产生的新数,它也遵循十进制位值系统的规则。张奠宙教授指出:小数是十进制计数沿着另一个方向(越来越小)的延伸,不是分数的附庸。整数的计数方法已存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于是本节课就打破原有的思路,充分利用学生的数概念基础,不是孤立地认识小数,而是将小数放在数的体系中,让学生创造小数的计数方法,使其原有认知与新的概念形成一个新的认知系统,从而深刻地理解小数的意义,从数(整数、小数)的整体关系网中,感受到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更系统地认识小数。
  2.数形结合,在变化中感受不变
  《认识小数》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练,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这一规律。本课中,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利用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认识小数,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和整数的相似性,普通的钱币、长方形、线段图及数轴组合在一起,所要传达的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策略——数形结合的思想,把数与形在同一时空中呈现,将小数具体化、形象化,并让学生在相互比较与联系中感受,在不同中看到相同,在变化中看到不变,其目的是让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变得多维而深刻。
  3.学法迁移,关注经验的生长省悟
  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过程,绝不能是一个教师简单告诉的过程,学生的概念学习需要经历一种经验性活动的过程。具体地,在小数含义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主动沟通小数与整数的联系,理解小数的含义。经历不等于经验。投入数学实践性活动,要能够脱身出来,对经历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省悟。同时,教师要承认学生不同的认知起点,作为组织者将学生课堂生成的材料有选择地进行展示沟通、对比交流、分析总结,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才是主动的、生动的。?
其他文献
猪肠道菌群由800余种细菌组成,这些细菌是其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肠道微生物则是以维持仔猪断奶时肠道微生物平衡和稳定为目的的日粮干预策略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4)12-0006-03  毫无疑问,断奶是猪饲养过程中最具应激性的生产活动,也是必须得到良好控制以减少生产损失的关键环节。在自然情况下,断奶是一个缓慢、渐进的
【摘 要】在平面图形中“周”和“面”相比,从视觉效果上看,“面”是强势的,“周”是弱势的,所以学生不容易发现和理解“周”。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吴正宪老师执教《认识周长》一课时,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研究对象的特点“周是一条线,面是一大片”;通过围、剥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周是周,长是长,周长是周长”,进而明晰了周长的本质是长度单位的累加;通过研究三角形的周长,适时融入尺规作图,
【摘要】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理应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练写”,发现内容表达形式这个“秘密”;破解语言形式的构成,恰当地运用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关键词】阅读 练写  特级教师钱正权在《发现和破解语言“形式”的秘密》一文中说:“语文教学要从‘内容分析’的泥沼中走出来,转向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正道,落脚点在哪儿呢?落脚点在关注语言形式这个‘秘密’。”笔者认为,在高年
【摘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启发笔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难题。可以有效利用生活的环境,让学生写好景物;合理利用传统节日,指导学生写好活动类、叙事类的作文;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让习作的语句变得优美;更可以多渠道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不再“写完了事”。生活,成为学生观察和描写的对象;生活,让学生的习作变得言之有物,让学生有话可说。  【关键词】 环境 传统节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言语教学论》中说:“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可见,阅读教学的独特存在与言语实践相关。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该定位“语用”,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的原点。  一、独具慧眼,定位有价值的语用资源  教材是阅读对话的载体,更是语文味散发的源点。定位“语用”的阅读
【摘要】语文统编教材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存在语文要素不落地,或者顽固坚守一般阅读教学常态,或者片面进行机械技巧训练,让语文课索然无味等问题。笔者在调查现状基础上,进行单元整体解读,把握语文要素层级安排和各课具体要求,聚焦某一个具体案例,从目标设定到课堂语文要素展开操作策略,同时兼顾文体特点教学进行详细阐释,提出具体教学注意点,为语文课堂重构提供借鉴样板。  【关键词】语文要素 重构 文体特点   语
【摘 要】基于深度学习理念,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教学目标的价值定位。本文以人教版数学的学习内容为载体,从目标设计与实施层面提出目标拓展的多元视角:意义理解、建立联系、综合应用、类比迁移、知识孕伏、思想方法等。试图通过目标研究,为教师提供发展性目标拟定的基本方向与思路,并最终促进“深度学习”理念向日常教学行为的转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目标 拓展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
摘 要:钙和磷是动物体内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矿物质。在配制猪日粮时,必须考虑正确的钙磷比,以使这两种矿物质能够被猪充分的吸收和利用。虽然钙和磷是二种重要的矿物质,但对磷消化率的研究远多于对钙消化率的研究。因此,本综述重点讨论钙的消化率。有关猪对钙的营养研究,只有钙的表观总肠道消化率(Apparent Total Tract Digestibility,ATTD)已有报道;而在磷营养研究上,饲料原料中
【摘要】结合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发掘其中语文与艺术学科相融合的教学价值,尝试多学科整合,引导学生通过趣味诵读、合作阅读、参与讨论、尝试绘画,丰富情感体验,促进认知发展。论述教学策略及教学调整内容,开发文本中朗读训练资源,感受说唱艺术魅力,通过不同方式有层次的诵读,理解文字内容,激发兴趣;展开想象,为学生创造主动表达的环境,感受绘本独特的画风;尝试绘画,设计与绘本内容相融合,与学生情感体验相映衬
人们已经对植酸酶、植酸和锌在仔猪肠道中进行的相互反应有了深入的理解。由于超剂量使用的新一代植酸酶可裂解植酸,因此日粮药理学水平的锌适当下降,仍可以让仔猪获得良好的生产性能。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4)12-0001-03  一系列的仔猪试验结果强调了植酸、植酸酶和锌在优化断奶后仔猪生产性能上相互间关系的重要性。此外,锌的利用率实现了最大限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