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面对中小学中严重存在的欺侮和拒绝上学等“病理”现象,为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日本文部科学省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把提高教师的资质能力作为教师教育的主要政策和课题。
一、日本教师资质能力面临的问题
日本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是巨大的,但是现实中对教师的批判也是强烈的。特别是从1970年中期开始,以中学为中心,学校中的“校园暴力”“少年非法行动”等所谓“教育病理”现象的出现,甚至“荒暴学校”的现象越来越显著,社会对教师的批判也日益增多。自199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富裕、少子老龄化的所谓“成熟社会”,学校也出现了学生心理问题、欺负他人、拒绝上学等与以往不同的“荒废”现象,教师更是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但从众多的批判声中可以折射出现代日本社会所要求的教师资质能力,应该说,在当今日本经济高度发达、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的境况中,虽然有教师资格证书、竞争激烈的任用考试,规范化的新任教师研修,但也确实存在教师水平下降,资质能力欠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来自外界的批判
1.教师偏向现象严重。家长抱怨教师不关注自己孩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教师会对家庭背景优越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教师也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对学生区别对待,以至于有学生就会被轻视乃至无视。
2.教师言行态度粗暴。学生总是有不服管教的时候,就会对教师命令不服从,虽然现在严禁对学生进行体罚,但教师在说服无效时,会有大声斥责甚至推搡的行为出现。
3.教育实践力严重不足。1970年代初,受战后婴儿潮影响,中小学录用了大量教师来应对入学高峰,这批教师现进入退休年龄,日本迎来教师大量采用时期,这意味着中小学正在迎来大批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的新教师,意味着学校中年教师数量不足,意味着缺乏对大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的能力。表现为教师不能用儿童的语言阐释问题,授业过程中无效行为增多。
4.色情行为。教师职业的伦理标准与其他职业不同,在个人涉及性的言行上要尤为自律。2004年日本对47都道府县以及13指定都市教育委员会的教职员进行了关于色情行为等惩戒处分的调查,接受惩戒处分的教职员有139人(负有监督责任受处分的34人),受到警告、通报免职处分的有166人(负有监督责任受处分的156人)。其中,惩戒免职的95人,通报免职的11人。在媒体报道中也屡见此类事件。
(二)教师职业一般性的问题
1.社会关系隔绝。教师的日常世界就是学生+教科书,与现实的社会接触很少,结果使得教师孑然于世,与社会脱节。
2.知识权威受阻。以往的教育体制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师道尊严。现今教育提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探索性,强调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显然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在削弱了知识权威的同时,学生和家长却质疑教师的知识素养,这与教师的教育信念构成了突出的矛盾。
3.自主权利受限。教师虽是“教室的司令”,但在教育活动中通常是课程的执行者,听命于校长和教务主任的指挥。而校长和教务主任又是上级行政部门教育委员会的听令人。现如今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倡导,也意味着教师自主权的加大,从对教科的解释到对教材进行整合的能力、基于学生的课程设计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都给教师提出了资质能力方面的更高要求。
4.人文教养匮乏。现今的教师阅读习惯很差,对自己任教学科的知识能够深入学习,但是一般的人文知识掌握的很少,对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等了解不够深入。而当今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家长不断增加,他们对社会对教育有自己的看法,因而教师想获得家长的尊敬就成为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三)社会变化带来的问题
1.学生问题呈多样化趋势。几乎每个班级都有2~3名不同问题的学生,如学习障碍、多动症、重度自闭症、哮喘、食物过敏等。也由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媒体器材和IT的普及,失去学习欲望的学生增加,热衷于电视和电子游戏,学业和体力下降,社会沟通能力低下,导致LD(学习障碍)的孩子和ADHD(注意力欠缺/多动性障碍)的孩子等学习困难的孩子也在增加。
2.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愿望增加。家长对教师的监督越发细微,教师应对稍有不当,家长就会通过教育委员会给教师施加压力。同时家长学历不断提升,他们对教育有自己的看法,看不起教师,经常批评教师,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教师。
3.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迫使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学习基于新技术的教学方法。
以上问题使教育活动越来越困难,社会对教师的批判也越来越多。面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和社会变化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资质能力”的讨论也一再被提及,那么,这里所说的“教师的资质能力”指的是什么呢?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资质能力呢?
二、现代日本教师资质能力的新要求
资质能力的概念于1987年教员养成审议会的第一次咨询报告《教员资质能力提高方案》中首次提出。关于当今教师应具备哪些资质和能力,最早是在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简称“教养审”)于1997年7月28日发表的第一次咨询报告《面向新时代的改善教师培养的方针策略》中提到,其中将资质能力概括为:由对教师这一专业性职业的热爱、自豪和认同感所组成的知识技能的总体。
在该报告中认为“教师资质能力的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任何时代都要求教师应具有的资质能力”,二是“今后特别要求教师应具有的具体的资质能力”。
下面从日本近年来两次咨询报告中对“教师资质能力要求”分别进行论述。
(一)1997年的教职员养成审议会咨询
1997年7月的教职员养成审议会(从2001年2月改为中央教育审议会初等中等教育分科会教师养成部会)的报告关于“新时代教师养成的改善方案”(第一次咨询)中,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述:“教师资质能力要求”“任何时代都要求教师应具有的资质能力”“今后特别要求教师应具有的具体的资质能力”,下面分别进行列举。
1.任何时代的教师都应具备的资质能力(1987年12月教职员养成审议会《关于提高教师的资质能力的方针政策》报告中列举的要求):(1)作为教育者的使命感;(2)对于人类成长、发展的深刻理解;(3)对幼儿、儿童、学生的教育爱;(4)与教科相关的专门知识;(5)广泛丰富的教养;(6)以上述各点为基础的实践指导力。
2.今后特别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资质能力(1997年7月教养审的报告中认为):(1)立足于全球视野的行动力:①对地球、国家、人类的恰当理解;②丰富的人性;③在国际社会中所必要的基本资质能力。(2)作为生活在变化时代的社会人所应有的资质能力:①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人际关系能力;③适应社会变化所需的知识及技能。(3)教师职务必需的资质能力:①幼儿、儿童、学生与教育应有方式之间的适切理解;②对教师职业的执着感、自豪感、归属感;③学科指导、学生指导的知识、技能及态度。
(二)2005年的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
2005年10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创造新时代的义务教育》报告中指出,“为实现国民要求的学校教育,学生和家长自不必说,要从广大的社会获得尊敬,养成值得信赖的高素质的教师是不可欠缺的。”作为“优秀教师”的条件,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1.热爱教育工作的敬业精神。①对教师工作的使命感和自豪感;②对孩子的热爱和责任感;③对变化显著的社会和学校、学生的恰当应对。
2.作为教育专家的确实力量。(1)理解学生的能力;(2)指导儿童、学生的能力;(3)团体指导的能力;(4)形成班集体的能力;(5)学习指导、授业能力(6)教材解释的能力等。
3.综合的人间力。(1)指导学生“做人”,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常识和教养、礼仪做法等人际关系能力、媒体读写能力等的人格特质;(2)与其他教师、行政人员、保育员等,作为教职员工全体和同事的协作能力。
以上是对现在日本所要求的“教师力”的概要介绍。日本实行教师资格许可证制度,教师的成长要经过培养、选拔录用、在职研修这样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教师资质能力的提高不仅在培养阶段,而且要通过选拔录用、在职研修以及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日本教养审在《新时代教师养成的改善方案》报告中,对培养、录用、在职进修各阶段的任务分担做了规定。培养阶段就是保证教师“最低限度的必要资质”,是指能够从录用一开始,一面从事教学和担任班主任,一面进行教科指导和学生指导,而不发生明显事故的基本资质。为能够拥有实现好的教育活动资质能力的教师,以及成为教师以后也能通过整个生涯来提高教师力,日本采取了多种策略提高教师资质和能力。通过对大学的教师教育的革新,培养教师的新制度就是“2年课程的教职大学院的创设”以及“每10年一次教师证书更新制度的实施”。同时,在教师研修方案及培养教师制度上也有所改变,并开始了转向教育制度革新的旅程。
一、日本教师资质能力面临的问题
日本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是巨大的,但是现实中对教师的批判也是强烈的。特别是从1970年中期开始,以中学为中心,学校中的“校园暴力”“少年非法行动”等所谓“教育病理”现象的出现,甚至“荒暴学校”的现象越来越显著,社会对教师的批判也日益增多。自199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富裕、少子老龄化的所谓“成熟社会”,学校也出现了学生心理问题、欺负他人、拒绝上学等与以往不同的“荒废”现象,教师更是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但从众多的批判声中可以折射出现代日本社会所要求的教师资质能力,应该说,在当今日本经济高度发达、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的境况中,虽然有教师资格证书、竞争激烈的任用考试,规范化的新任教师研修,但也确实存在教师水平下降,资质能力欠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来自外界的批判
1.教师偏向现象严重。家长抱怨教师不关注自己孩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教师会对家庭背景优越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教师也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对学生区别对待,以至于有学生就会被轻视乃至无视。
2.教师言行态度粗暴。学生总是有不服管教的时候,就会对教师命令不服从,虽然现在严禁对学生进行体罚,但教师在说服无效时,会有大声斥责甚至推搡的行为出现。
3.教育实践力严重不足。1970年代初,受战后婴儿潮影响,中小学录用了大量教师来应对入学高峰,这批教师现进入退休年龄,日本迎来教师大量采用时期,这意味着中小学正在迎来大批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的新教师,意味着学校中年教师数量不足,意味着缺乏对大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的能力。表现为教师不能用儿童的语言阐释问题,授业过程中无效行为增多。
4.色情行为。教师职业的伦理标准与其他职业不同,在个人涉及性的言行上要尤为自律。2004年日本对47都道府县以及13指定都市教育委员会的教职员进行了关于色情行为等惩戒处分的调查,接受惩戒处分的教职员有139人(负有监督责任受处分的34人),受到警告、通报免职处分的有166人(负有监督责任受处分的156人)。其中,惩戒免职的95人,通报免职的11人。在媒体报道中也屡见此类事件。
(二)教师职业一般性的问题
1.社会关系隔绝。教师的日常世界就是学生+教科书,与现实的社会接触很少,结果使得教师孑然于世,与社会脱节。
2.知识权威受阻。以往的教育体制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师道尊严。现今教育提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探索性,强调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显然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在削弱了知识权威的同时,学生和家长却质疑教师的知识素养,这与教师的教育信念构成了突出的矛盾。
3.自主权利受限。教师虽是“教室的司令”,但在教育活动中通常是课程的执行者,听命于校长和教务主任的指挥。而校长和教务主任又是上级行政部门教育委员会的听令人。现如今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倡导,也意味着教师自主权的加大,从对教科的解释到对教材进行整合的能力、基于学生的课程设计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都给教师提出了资质能力方面的更高要求。
4.人文教养匮乏。现今的教师阅读习惯很差,对自己任教学科的知识能够深入学习,但是一般的人文知识掌握的很少,对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等了解不够深入。而当今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家长不断增加,他们对社会对教育有自己的看法,因而教师想获得家长的尊敬就成为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三)社会变化带来的问题
1.学生问题呈多样化趋势。几乎每个班级都有2~3名不同问题的学生,如学习障碍、多动症、重度自闭症、哮喘、食物过敏等。也由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媒体器材和IT的普及,失去学习欲望的学生增加,热衷于电视和电子游戏,学业和体力下降,社会沟通能力低下,导致LD(学习障碍)的孩子和ADHD(注意力欠缺/多动性障碍)的孩子等学习困难的孩子也在增加。
2.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愿望增加。家长对教师的监督越发细微,教师应对稍有不当,家长就会通过教育委员会给教师施加压力。同时家长学历不断提升,他们对教育有自己的看法,看不起教师,经常批评教师,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教师。
3.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迫使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学习基于新技术的教学方法。
以上问题使教育活动越来越困难,社会对教师的批判也越来越多。面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和社会变化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资质能力”的讨论也一再被提及,那么,这里所说的“教师的资质能力”指的是什么呢?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资质能力呢?
二、现代日本教师资质能力的新要求
资质能力的概念于1987年教员养成审议会的第一次咨询报告《教员资质能力提高方案》中首次提出。关于当今教师应具备哪些资质和能力,最早是在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简称“教养审”)于1997年7月28日发表的第一次咨询报告《面向新时代的改善教师培养的方针策略》中提到,其中将资质能力概括为:由对教师这一专业性职业的热爱、自豪和认同感所组成的知识技能的总体。
在该报告中认为“教师资质能力的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任何时代都要求教师应具有的资质能力”,二是“今后特别要求教师应具有的具体的资质能力”。
下面从日本近年来两次咨询报告中对“教师资质能力要求”分别进行论述。
(一)1997年的教职员养成审议会咨询
1997年7月的教职员养成审议会(从2001年2月改为中央教育审议会初等中等教育分科会教师养成部会)的报告关于“新时代教师养成的改善方案”(第一次咨询)中,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述:“教师资质能力要求”“任何时代都要求教师应具有的资质能力”“今后特别要求教师应具有的具体的资质能力”,下面分别进行列举。
1.任何时代的教师都应具备的资质能力(1987年12月教职员养成审议会《关于提高教师的资质能力的方针政策》报告中列举的要求):(1)作为教育者的使命感;(2)对于人类成长、发展的深刻理解;(3)对幼儿、儿童、学生的教育爱;(4)与教科相关的专门知识;(5)广泛丰富的教养;(6)以上述各点为基础的实践指导力。
2.今后特别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资质能力(1997年7月教养审的报告中认为):(1)立足于全球视野的行动力:①对地球、国家、人类的恰当理解;②丰富的人性;③在国际社会中所必要的基本资质能力。(2)作为生活在变化时代的社会人所应有的资质能力:①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人际关系能力;③适应社会变化所需的知识及技能。(3)教师职务必需的资质能力:①幼儿、儿童、学生与教育应有方式之间的适切理解;②对教师职业的执着感、自豪感、归属感;③学科指导、学生指导的知识、技能及态度。
(二)2005年的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
2005年10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创造新时代的义务教育》报告中指出,“为实现国民要求的学校教育,学生和家长自不必说,要从广大的社会获得尊敬,养成值得信赖的高素质的教师是不可欠缺的。”作为“优秀教师”的条件,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1.热爱教育工作的敬业精神。①对教师工作的使命感和自豪感;②对孩子的热爱和责任感;③对变化显著的社会和学校、学生的恰当应对。
2.作为教育专家的确实力量。(1)理解学生的能力;(2)指导儿童、学生的能力;(3)团体指导的能力;(4)形成班集体的能力;(5)学习指导、授业能力(6)教材解释的能力等。
3.综合的人间力。(1)指导学生“做人”,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常识和教养、礼仪做法等人际关系能力、媒体读写能力等的人格特质;(2)与其他教师、行政人员、保育员等,作为教职员工全体和同事的协作能力。
以上是对现在日本所要求的“教师力”的概要介绍。日本实行教师资格许可证制度,教师的成长要经过培养、选拔录用、在职研修这样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教师资质能力的提高不仅在培养阶段,而且要通过选拔录用、在职研修以及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日本教养审在《新时代教师养成的改善方案》报告中,对培养、录用、在职进修各阶段的任务分担做了规定。培养阶段就是保证教师“最低限度的必要资质”,是指能够从录用一开始,一面从事教学和担任班主任,一面进行教科指导和学生指导,而不发生明显事故的基本资质。为能够拥有实现好的教育活动资质能力的教师,以及成为教师以后也能通过整个生涯来提高教师力,日本采取了多种策略提高教师资质和能力。通过对大学的教师教育的革新,培养教师的新制度就是“2年课程的教职大学院的创设”以及“每10年一次教师证书更新制度的实施”。同时,在教师研修方案及培养教师制度上也有所改变,并开始了转向教育制度革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