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服务,城市基层党建触角延伸至居民日常生活中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y3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城街道灌坝社区解放巷的街坊邻居在一起留影纪念 图/任前蔚

  4月25日,南川区东城街道灌坝社区嘉南花园小区。
  天刚露白,小区居民黄秀珍便早早起床,熬起了油茶。
  “每次熬油茶,我都会想起以前解放巷的老街坊来,他们就好这口!”今年83岁的黄秀珍,从16岁嫁到社区解放巷来,就一直没有离开过。
  去年,东城街道面临拆迁改造,解放巷居民需要大量搬迁,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街坊邻居也随之各奔东西。
  为此,仙龙塘党支部书记刘子灿发起了一场暖心家宴。宴席上,黄秀珍和老街坊们不停诉说着依依不舍之情。
  “他们不舍的既是这段邻里情,更是社区党支部营造的这个温暖大家庭。”刘子灿说。
  不仅是解放巷,近年来,南川区通过强化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做到“家”,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居民日常生活中。

“书记工作室”


  4月10日,南川区东城街道皂桷井社区。
  家住天河苑小区的夏祥学正精神抖擞地在社区公园内晨练。
  “前段时间我患了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子女工作忙,爱人又不在身边,全靠社区‘九九志愿互助服务团’的老年志愿者到医院照顾我,这才顺利渡过难关。”回想起患病时的场景,夏祥学的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
  在皂桷井社区,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就有1740人,像夏祥学这样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不在少数。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包括养老服务在内,人们对各类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对社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此,南川区积极探索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推出“书记工作室”,由重庆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东城街道灌坝社区党委书记杨勇担任主持人,组成专业团队,着力打造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智囊团”、基层疑难问题“会诊所”、党建工作成果“分享堂”。
  “九九志愿互助服务团”正是“书记工作室”为破解社区居民养老这一难题探索出的新路子。
  子女不在身边,老了谁来养?
  “为何不把老人聚集起来,让其互帮互助?将志愿者的服务时长进行储存,付出的服务最终会反哺到自己身上。”服务团发起人王友辉时常关注社区养老问题,通过再三思考,他提出了这一互助养老模式。
  没想到,这一想法与皂桷井社区党委书记袁军不谋而合。
  作为“书记工作室”的成员之一,袁军将这一想法提交到“书记工作室”。不久之后,皂桷井社区便联合驻区单位成立了“九九志愿互助服务团”,并动员社区老年人互相帮助,服务用时长累计积分。
给暖心服务志愿者兑换积分

  目前,“九九志愿互助服务团”已有22名成员,年龄从55岁至81岁不等,成员在相互帮助、相互扶携下安度晚年。
  自“书记工作室”成立以来,东城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已结成共建对子139个,引导带动全区3760名在职党员分别到23个城市社区报到,认领服务项目和公益岗位2300余个,开展志愿服务200余场次。

“好邻居”


  “师傅,请把路边的东西往里面放,既然是文明城区,做生意也要文明经营。”今年4月的一天,如往常一样,“吼班大哥”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又开始巡街了。
  在经过一家小卖铺时,发现店老板把一些货物摆在店外,服务队队长王木珍急忙上前劝说,还主动清理店门口的垃圾。
  “老人家真让人钦佩,这么大年纪了还热心公益,以后我也要自觉搞好‘门前三包’。”店主笑着对王木珍说。
  红袖章、垃圾钳和垃圾袋,这是“吼班大哥”志愿者服务队卫生监督分队上街的基本装备。
  巡街期间,他们几乎啥事都管。看到小孩子,要叮嘱几句“注意安全”;看见老年人,要问候几句“需不需要帮助”;看到不文明行为,要上前引导劝说……
  “吼班大哥”只是南川区三大“好邻居”志愿者服务队的其中之一,除此之外,“劝和大妈”、“知心姐姐”也不时走家串户,帮居民解决各种麻烦事和疑难问题。
  63岁的周锡容是“劝和大妈”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社区居民吴大妈与老伴儿相差20岁,她的老伴担心自己走后吴大妈没有经济来源会受苦。周锡容得知后,向他们讲解了保险政策,还劝老人的儿女为老人买保险。如今,吴大妈靠领取养老金过着幸福生活,她逢人便说:“我的幸福是周锡容劝出来的!”
  “知心姐姐”志愿者服务队的何强英退休前是一位医生,她对居民的健康十分关心。退休教师唐维舜脚背无故肿痛,何强英无偿为他治疗;到敬老院慰问演出时,何强英总是帶上听诊器、血压计,义务为老人们听诊、测血压,并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告诉他们注意事项。
  截至目前,南川区的“好邻居”志愿者服务队已经延伸到34个乡镇(街道)和93个区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志愿者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6万余人。

灌坝社区“好邻居 暖心服务”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

“暖心聊天队”

  2019年4月的一天,住在花果巷的居民陈厚碧吃过晚饭后,照例出去转了两圈,依然是逢人就夸奖“暖心聊天队”。
  “没有小区里的‘暖心聊天队’,就没有现在的我,是他们让我重拾了生活的希望。”陈厚碧说。
  几年前,陈厚碧因直肠癌动了手术,术后一直很悲观,丧失了动力跟冲劲。恰好,东街小组“暖心聊天队”队长周锡容得知了这件事。此后,周锡容便经常组织志愿者去她家,和她聊天并鼓励她。
  陈厚碧回忆起那时的场景,露出一丝懊悔的表情:“刚开始,我不愿和他们接触,他们跟我聊天我也提不起精神,甚至不想搭理,但‘暖心聊天队’三天两头就往我家跑,渐渐地,我慢慢打开了心扉,重燃了对生活的信心,身体也跟着好起来了。后来呀,我还主动加入了‘暖心聊天队’,希望把我得到的温暖继续传递下去。”
  陈厚碧的变化,只是灌坝社区打造“暖心”志愿服务品牌、发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作用的一个缩影。
  其实,“暖心聊天队”是灌坝社区为老年人送温暖、办实事、解难事而探索成立的,目的是不断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聊天队队员会在各个小区征集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的需求,建立台账,针对不同需求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结队,上门陪老人聊天。
  “以前‘暖心聊天队’只是一支零零散散的队伍,在之后的发展中,我们将更加规范,今后还要在各个楼院发展队伍,继续传递温暖与爱,以帮助更多的人。”杨勇说,接下来,他们还将推出一系列暖心志愿服务活动。
  截至目前,东城街道共有灌坝小组、仙龙塘小组、锦绣小组、小官井小组、东街小组、半溪家属院小组六支聊天队伍。

“党员‘110’”


  南川区东城街道要进行首期拆迁时,谁都捏了一把汗。东城街道是南川区的老街区,拆迁工作量大、涉及拆迁户多、矛盾纠纷复杂。要做好拆迁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果然,刚一动工,拆迁工作就遇到了麻烦。“当时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地跑,居民大多都是两个字:‘不拆。’”杨勇说。
  “我来做群众的拆迁动员工作!”党员王宗英站了出来。
  街坊邻居都倍感意外:王宗英本身就是拆迁户,而且,拆迁后她家二楼院坝还无法获得赔偿,白白损失了几千元。她不仅不去争取赔偿,还主动做拆迁动员工作?
  “作为党员,关键时刻就要挺身而出。”王宗英说,“能够为群众做点实事,我问心无愧,不被理解也没事儿。”
  像王宗英一样入驻拆迁办的党员志愿者一共有11名,他们就像一支“党员‘110’”,带头拆迁,带头化解纠纷,群众有需要,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出现。
  “这11名党员志愿者也是拆迁户,依靠他们做群众工作有几个优势:一是他们知根知底,能够设身处地;二是他们生活在群众中,更懂得群众需要什么;三是他们是街坊邻居,与周围群众有着很深的邻里感情,更能够打动群众。”杨勇说。
  有了这支“党员‘110’”,南川区东城街道首期拆迁创造了拆迁“加速度”,其中涉及灌坝社区居民964户,拆迁房屋上万平方米,而拆迁工作仅用了5个多月时间就全部完成。
  一個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正是有了像王宗英这样一群人的付出、奉献,才让老东街实现了和谐拆迁、快速拆迁。
  无独有偶,西城街道龙济桥社区党员也带头拆迁作表率,还配合拆迁组做好入户调查、协议签订、群众引导等工作,及时化解了拆迁纠纷。如今,在该社区117名党员中,绝大多数党员都是志愿者,他们是群众身边真正的贴心人。
其他文献
2019年1月18日清晨6点半,綦江区扶欢镇小卷洞村。  冬天的乡村特别冷清,在这样的农闲季节,乡亲们大都还没起床。  而在扶欢蜿蜒的公路上,一辆摩托车,开着灯,正孤独地行驶着。  驾驶员叫吴启芬,是扶欢镇的乡邮员。  她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脸上带着常年风吹日晒特有的细斑。在这巍峨青山中,她默默行走了13年,为这片土地的邮递事业奉献了个人的青春年华。一念13年  每日清晨展会后,吴启芬都会在第一时
重慶在“一帶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定位
3月,春日暖阳洒满山城。  在猪八戒网董事长兼CEO朱明跃心里,同样是阳光灿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朱明跃向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新时代是创业创新的黄金时代》的汇报,获得了总书记的点赞。  对重庆民营经济而言,“黄金时代”意味着什么?  請先看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7年底,重庆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832.61亿元,增长9.9%,占全市经济
创新成为现代经济最强劲的动力。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源于创新。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揭示了企业成功的秘诀,他认为,经济创新过程是改变经济结构的“创造性破坏过程”。经济创新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有价值的竞争不是價格竞争,而是新商品、新技术、新供应来源、新组合形式的竞争,也就是占有成本上或质量上决定性优势的竞争。  不创新,毋宁死,这是曾经成功拯救
重庆大地满眼春巴渝儿女齐奋进  山城7月的骄阳下,3300万巴渝儿女建设家乡的热情,犹如盛夏丰水期的江水一般高涨。  在8.24万平方千米大地上,共和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奔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脚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实。  因为在重庆广大干部群众心中,时刻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因为全市上下正齐心协力,奋力迈向一个共同的目标——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
2018年1月9日下午,阳光煦暖,惠风和畅。  在合川区三庙镇安塘村9社,几位村民围坐在一棵老树下,你一言我一语地摆着龙门阵。  “要说去年最让我舒心的事,就是南溪河不再发臭了。”村民侯廷福指了指不远处的一条河,满脸笑容。  “对头,要是南溪河还漂满了垃圾,我们也不得坐在这里耍。”侯廷福的话音刚落,坐在旁边的张强连忙点头附和。  原来,几个月前,南溪河还是一条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每次过桥时,
潘复生看起来很严肃,但在采访过程中,他也有开怀畅笑的时刻。  这种放松的时刻,通常出现在潘复生谈到自己的早年经历时。  潘复生出生在江南水乡,性格温润,极易相处。  青年时期,潘复生的理想并不是搞科研和当老师。他大学攻读的是稀有金属冶炼专业,但与一般工科学生有所不同的是,他酷爱文学,曾在校报和广播站担任过编辑,还抽空写出了几十万字的小说,并梦想着有一天能拜金庸为师。  尽管潘复生的人生后来脱离了文
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在西部大开发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指导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重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总书记的讲话总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语重心长,为新时代重庆脱贫攻坚和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
“育新,你看这是什么?”二姐张育斌整理老家抽屉时,突然翻到一张20多年前的字据。  张育新接过字据,深吸了一口气——上面写着当年2672厂(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自己读书捐款的人名和金额,这就是那张曾经改变自己命运的字据。  这天晚上,已是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张育新失眠了。  时间拉回到1997年,这一年,母亲因病去世。而早在前些年,父亲也因病离开了。  这对张育新
9月的一天,九龙坡区西彭镇东大街社区,高楼林立,街面干净整洁。西彭镇的体育公园景色优美,一簇簇马尾巴草,在夕阳的照耀下,迎风摆动。  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南铝业”),作为综合性特大型铝业加工企业、中国航空航天铝材保障基地便坐落于此。  回想起一年多来,配合镇里与西南铝业完成“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东大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吴春梅感慨不已。  “居民最开始不配合,而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