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省武功县河道乡皇甫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的蒙蒙(化名),在考试期间,一个纸团从邻桌同学处“空降”而来。蒙蒙因胆小没有捡起“有心人”精心准备的答案。次日早,班主任何某嫌蒙蒙不捡纸条,就在教室里打了蒙蒙。(见2011年5月6日《咸阳日报》)老师体罚学生且惹家长不满,此事给双方都带来严重后果。
班主任老师为什么一反常态竟公然在教室体罚学生?由此,令人担忧起教师的素质,也由此想起了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对正在做饭的妻子没有好脸色;妻子莫名其妙心中委屈,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个元素,则成为最终受害者。
从某方面说,老师体罚学生以及“踢猫现象”提醒我们,应该重视那些面对升学率考核、招聘制、工作时间长、社会期望值高等现状的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和素质素养问题。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教师群体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加大,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素养也随之提高。社会、学校、学生时刻关注师德修养,更加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此同时,对教师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却关注的较少,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教师压力大,心理状态不佳与社会、学校有很大关系。学校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积极营造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内在环境。切实关心教师疾苦,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提供安居乐业的工作环境。政府、学校在关爱教师,缓解压力,提高心理素质、改善心理状态等方面,有很多事情可做。
心理状态不佳、教育教学素养不高,教师也应自我反省,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充实自己,时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要学会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加强自身修养,要正确适时地释放不良的心理情绪从而时刻具备能面临挑战,克服困难的健康心理。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特有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注意、记忆、思维、感知等心理因素。教师对这些因素的认识和评价,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有无正确的自我评价,是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教师要保持自知之明,对缺点不掩饰,对优点不夸大,不缩小,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状态。做到在挫折、困难面前不低头,既经得起失败,又经得起胜利的考验。要学会善待自己和善待别人。教师自身也应该自觉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加强耐挫力的培养和锻炼,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师生关系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烦躁情绪和过激言行。
拓展兴趣爱好,保持乐观心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消除疲劳、解除苦闷、松驰情绪、焕发精神、陶冶情操,而新的兴趣、新的眼界,有利于扩展教育思路,新的活动、新的知识,有利于教学上的成功。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做一份其他领域的工作。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教师肩负的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角色,教师的工作是一件关系到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极为复杂的职业,教师的素养和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发展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展望未来,如果社会、学校、教师都来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班主任老师为什么一反常态竟公然在教室体罚学生?由此,令人担忧起教师的素质,也由此想起了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对正在做饭的妻子没有好脸色;妻子莫名其妙心中委屈,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个元素,则成为最终受害者。
从某方面说,老师体罚学生以及“踢猫现象”提醒我们,应该重视那些面对升学率考核、招聘制、工作时间长、社会期望值高等现状的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和素质素养问题。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教师群体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加大,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素养也随之提高。社会、学校、学生时刻关注师德修养,更加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此同时,对教师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却关注的较少,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教师压力大,心理状态不佳与社会、学校有很大关系。学校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积极营造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内在环境。切实关心教师疾苦,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提供安居乐业的工作环境。政府、学校在关爱教师,缓解压力,提高心理素质、改善心理状态等方面,有很多事情可做。
心理状态不佳、教育教学素养不高,教师也应自我反省,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充实自己,时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要学会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加强自身修养,要正确适时地释放不良的心理情绪从而时刻具备能面临挑战,克服困难的健康心理。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特有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注意、记忆、思维、感知等心理因素。教师对这些因素的认识和评价,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有无正确的自我评价,是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教师要保持自知之明,对缺点不掩饰,对优点不夸大,不缩小,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状态。做到在挫折、困难面前不低头,既经得起失败,又经得起胜利的考验。要学会善待自己和善待别人。教师自身也应该自觉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加强耐挫力的培养和锻炼,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师生关系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烦躁情绪和过激言行。
拓展兴趣爱好,保持乐观心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消除疲劳、解除苦闷、松驰情绪、焕发精神、陶冶情操,而新的兴趣、新的眼界,有利于扩展教育思路,新的活动、新的知识,有利于教学上的成功。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做一份其他领域的工作。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教师肩负的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角色,教师的工作是一件关系到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极为复杂的职业,教师的素养和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发展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展望未来,如果社会、学校、教师都来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