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椰城》之缘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e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女,90后,新疆人,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 《十月》 《西部》 《星星》 《绿洲》 《奔流》 《太湖》 《椰城》 《南叶》 《伊犁河》 《吐鲁番》 《散文詩》 等刊物, 有诗歌收录 《中国新诗年鉴》 《青年诗歌年鉴》。
  一
  当今这个时代,喜欢写作的人越来越多,著名诗人、著名作家比比皆是。像我这样不入流的初学者,想在正规刊物上发表些作品可真的是不容易,也可以说实在是太难了,更别说那些名刊大刊了。
  首先,我是一个无名之辈,投的稿子质量也不出类拔萃,在数以万计的稿件中普普通通,能不能被编辑发现都很难说,还要经过那么多编辑老师们层层筛选,也许还没等编辑老师们看见就进了垃圾箱了。更别说还有众多的约稿、名人稿、关系稿。能在文学期刊上发一篇稿,不说比登天还难,也是难上加难。
  可人就是这样,越难的事就越想去做,不碰个头破血流就誓不回头。于是,不停地去写,不停地投稿,又不停地失望。不论大刊小刊,民刊还是官方的刊物,诗歌、散文、小说轮番上阵,总期待着奇迹能发生。
  偶有一篇小文发表,就会兴奋好一阵子,那些放弃假日
  里追剧、逛街、游玩、刷抖音的遗憾,那些熬夜到深夜的辛苦,在那一刹那都得到了回报,仿佛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日日夜夜的坚持,有时候换来的不全是奇迹的发生,大都是石沉大海后的失望。白白的辛苦不说,周围人的冷嘲热讽,甚至是挖苦就让人受不了,有时候情绪压抑得透不过气来。我曾一直怀疑自己选错了方向,怀疑自己根本就不是这块料,也曾想就此罢休,过一个普通人该过的普通日子。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没有人逼着让你去写,去拼命,去熬夜。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来源于心底那个从小到大想当作家的梦想。
  小时候的生活并不富裕,家里很少买课外书给我来读,看见别的小朋友总是拿着各种童话书来读,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
  第一次接触文学,还是上小学三年级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父亲不知从哪弄来一本破破烂烂的书。我打开一看,居然是一本厚厚的小说——《林海雪原》。这下可把我乐坏了,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很快,我就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一直读到深夜。母亲一次次催我熄灯休息,我干脆钻进被窝,用手电筒照着看。我被故事里的许多英雄人物深深地感动了,一会儿替他们捏把汗,一会儿为他们叫好,仿佛走进了他们的世界。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文字有如此震撼的魅力,可以把人物的悲欢离合表现得这么清晰透彻,可以让读者随着故事的情节去感受、去体会。
  但我家里条件差,不允许我去读到更多的书,没办法,我就想方设法地去问同学借。只要看见谁有小说,我就软磨硬泡,用好看的糖纸或零食去“贿赂”,尽管自己都很难吃到零食。甚至帮那些家庭条件好、自己不想写作业的同学写作业、写作文,换取一两本书来读。很多时候人家第二天就要,为了能读完,只好整夜整夜地读,没电时,就点着煤油灯读。第二天鼻孔都是黑乎乎的,常被同学们笑话。有时候,为了赶紧读完,还给人家,上课时也偷偷放在书桌下读,被老师没收、挨批是常事。
  也正是那时候,我读了三毛、琼瑶、金庸、古龙、吴承恩、曹雪芹等名家的作品。也正是这爱好,让我从小就爱上了文学,懂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渐渐地,读书就成了我最大的爱好,无论多苦多累,拿起书本就忘记了一切烦恼,仿佛只有书才是我生命的全部。
  也正是读书,让我爱上了文学,爱上了写作,想要当个作家的梦想越来越强烈了。
  二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把所见所闻、喜怒哀乐写进日记里,并把它们收藏起来。慢慢地,写作就成了我成长的一部分。每当自己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各个班级朗读时,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也让我偷偷地骄傲过。
  真正开始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应该是上大学时,大学再也不会有高中那么大的学习压力了,而且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应有尽有,我开始疯狂阅读,并试着投稿。慢慢地,自己写的文章也会出现在一些报刊杂志,偶尔也会得个小奖。
  自从告别了学校生涯,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后,各种忙碌各种应酬,为生活疲于奔波,差不多磨光了当初那许多美好的理想和豪言壮语。
  可每每在寂静的夜里,或是偶尔闲暇之余,我还是会生出写点什么的冲动,心中的那份美好会以文字的形式,一次次冲击我的灵魂。
  说实话,如果单纯地用写作记录心情、书写生活中的美好和各种有趣的事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比如一朵云、一阵风、一片月光,甚至那穿透黄昏的一阵鸽哨声,都会让你浮想联翩。也许,一首小诗、一篇小文,就这么不自觉地跃然纸上了。
  可惜这样的时光不多见,生活的压力会让你忘记了抬头去看天是否蔚蓝,有没有鸽子飞过,低着头赶路、赶车、赶时间,一个迟到可能会扣去奖金,也可能会因一个失误受到老板的责骂。
  生活的压力越大,内心的挣扎越久,有时候也想放弃写作。
  几年前,我偶然读到了一本叫《椰城》的杂志,一下就被此刊给吸引了。朴实无华的封面,丰富多彩的内容,虽然说不上面面俱到,但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文学杂志该有的内容都有,内容新颖独特,透着很强的时代感。作者大都是新面孔,不像有些杂志,一看全都是名人的作品,让人望而却步。
  虽然说自己投稿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但看见这本杂志,我又充满了期望,幻想着再去碰碰运气。说真话,我恨不得把躺在手机里所有的作品都发过去让编辑选,但还是忍了又忍,把自认为能拿得出手的作品选了出来,诗歌、散文、小说一古脑地投进了这个邮箱,当看到邮箱里的自动回复,确定投稿成功,然后才长长地吁了口气。
  接下来就是默默地等待。
  每当手机里有新消息提醒时,心里就会莫名地紧张一下,赶紧点开去看看,可大都是微信和其他的消息,邮箱仿佛睡着了一样。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从开始的满怀期待变成了失望,然后死心,最后遗忘。   不知是哪天,一个邮箱的新消息提醒出现在了我手机,我慢吞吞地点开,心想,也可能又是什么广告吧,我早就习惯了这样的问候语和广告了,准备把它删除了。点开后,我激动的心差点从胸腔跳出来,我居然收到了《椰城》编辑老师的回复:
  王语轩你好:你寄来的稿子看过了,选中了一组诗歌,拟发表在第9期。另给你一些建议,投稿时请把诗歌、散文、小说归类,不要投在一起,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一一分捡。还有,请注意稿件的格式和排版,你的排版太乱了。
  短短的几句话我看了足足有半小时。反反复复地看,仔仔细细地研究,终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的诗歌要发表了!
  我拿着手机站在原地傻笑,一遍遍看着这短短的几句话,激动的心儿像飞到了蓝天,撒开脚丫就跑了起来,云那么白,风那么柔,就连脚下的路都格外的平坦宽阔。
  太开心了,我真的是太激动了,天知道我这几年投出去多少稿。
   这天,我整个人像脱胎换骨了一样,精神百倍,脸上挂满了笑容,仿佛中了五百万大奖,走路都带着风。
  我很清楚地记得,那年是2018年,我的诗歌《牧马人的春天》,发表在《椰城》2018年第9期的“青春之歌”栏目。
  当时,我作为一个刚刚学习写作的新人,在经历了无数次投稿失败后,正徘徊不定,不知道何去何从,甚至想放弃的紧要关头,是《椰城》杂志拉了我一把,是这个编辑老师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写作对于一个新人来说,就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跌跌撞撞,摔倒了爬起来,又摔倒了,多么希望有人能扶一把。《椰城》就是这个给我希望、扶了我一把的好杂志,这个编辑老师,就是为我照亮黑暗的那盏明灯。
  设想一下,如果我没有给《椰城》投稿,没有遇到这样负责的编辑老师,我的稿件也没有被老师发现,那么,很有可能我已经放弃了这个文学梦,从此碌碌无为,消失于茫茫人海中。
  多么好的机遇,多么好的缘分。它改变了我的一生,改变了我的命运。
  后来,我加了这个编辑老师的微信,读到了他写的很多关于写作、投稿的文章,也从众多文友交流中慢慢了解到,这位编辑老师对工作特别负责,不厚名人,不薄新人,不循私情,一切以稿子质量说话,事实也确实如此。
  现在,纸刊如此不景气,停刊的停刊,削减的削减,我想,《椰城》之所以在读者心中享有盛誉,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越办越好,应该和所有认真负责的编辑们是分不开的吧。
  从那以后,我便默默地写作,辛勤地耕耘,因为我坚信,只要自己好好努力,写出好的作品,就会有《椰城》这样的好刊物、好编辑发现自己的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这几年也进步了不少,作品也发表在了不少刊物,偶尔也获个小奖。我觉得,这所有的一切,除了自己的坚持,和《椰城》对我的激励是分不开的。
  三
  今年六月,我又试着给《椰城》投了一篇散文,是关于我的故乡新疆伊犁的文章。虽然没有像上次那样日夜期盼,但内心也是忐忑不安的,能不能得到回应我内心完全没有底。
  终于有一天,我收到了编辑老师的刊用通知:
  作品不错,拟在第9期刊发,
  给你提几个建议:
  1. 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一句话没说完,不要分行。
  2. 一章里不要重复使用同样的词语,特别是形容词。
  3. 地、的、得,三个字的用法你做下功课,文章里很多地方都用错了,我都给你做了修改。
  4. 多练习,多看多写,希望越來越好。
  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编辑老师能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文章,还能帮我修改文章,给我指出那么多缺点和改进的地方,真的是太难得了,在我无数次投稿中是前所未有的。这份温暖的鼓励让我的心里暖乎乎的,也更坚定了我坚持写下去的信心。
  我在想,我一个不起眼的新人,何德何能让老师这样帮助我、鼓励我?细细想来,这不就是《椰城》杂志的可贵之处吗?
  说来也巧,《椰城》从2018第9期发表我诗歌后,时隔三年,又在今年第9期的“人间万象”栏目发表了我的散文《伊犁河,母亲的河》。同样的刊物、同样的编辑、同样的第9期,如此的巧合,这也许就是我与《椰城》的缘分吧。
  写作的人都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几乎代替了纸刊,写文的人比看书的人还多,加上现在全民沦陷于微信时代,纸质媒体屡遭重创,写书难、出版难、发行销售更是难上加难,文学再也不能改变那些依然在苦恋文学的人的命运,文学连自己的命运都被残酷的时间和现代高科技无情地改变了。
  如今,能有《椰城》这样的好刊物,从自然来稿中挖掘新人、挖掘好的文章,对于我们写作者来说,这该是一件多么难得的幸事啊!
  无论时代怎么发展,这个世界有读书的人,就有写文的人,有写文的人,就离不开刊物、离不开好的编辑。读者需要好的刊物,刊物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新人,写出更好的文字,文学需要新人,需要新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才会源远流长,发展壮大。
  希望《椰城》一直像现在这样,扶持新人,不薄新人,挖掘出更好更新的作品,在时代的洪流中,力挽狂澜,排除一切障碍,越办越好,走向更好的未来。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李方,鲁迅文学院第24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报告文学班)学员、第32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编辑班)学员、宁夏文学院签约作家。先后在 《北京文学》 《中国作家》 《飞天》 《山花》 《安徽文学》 《山西文学》 《青年作家》 等全国上百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多篇作品被 《小说选刊》 《散文选刊》 《小小说选刊》 《读者》 《微型小说选刊》 等转载或入选文学年选。  作为办刊
作者简介:柴亚娟,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椰城》 《百花园》 《北方文学》 《小说月刊》 《芒种》 《海燕》 《小说林》 《岁月》 等刊物,多篇作品被 《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刊物转载。  不论是成绩斐然的作家,还是初涉写作的作者,写出的作品都希望通过发表,在读者间传播,得到读者的认可,这是写作者共同的心声。毋庸置疑,我也不例外。  回望来路,我和《椰城》是有渊源的。
作者简介:邹贤中,1990年生于湖南衡阳。中国作协会员、鲁院广东公安作家班学员、毛院第16期作家班学员。作品散见于 《人民文学》 《美文》 《飞天》 《延河》 《安徽文学》 等刊物,作品被 《散文选刊》 《杂文选刊》、选本、试卷等选载。获衡阳市文学艺术奖、吴伯萧散文奖、广州青年文学奖。  我喜欢旅行,也喜欢写作。因为生活的原因,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不现实的,那天涯海角之美,便成为了心中的风景。唯
作者简介:梁长生,曾用笔名梁炜。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3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爱之劫》,同年出版报告文学集《足迹》。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坎壈人生》。2005年出版散文集《花开花落》。2017年出版长篇小说《碎瓷》。  我在中国北方,《椰城》在中国南端。然而我却和她有了难分难舍的情缘。  2013年2月,我收到了一本《椰城》杂志,便如获至宝似的保存至今。因为里面刊登
作者简介:晏瑜,笔名秦中瑜,男。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广东生活十余年,现回北方生活。已在 《报告文学》 《延河》《北京文学》 《当代小说》 《短篇小说》 《小说月刊》 《微型小说选刊》 《章回小说》 《佛山文艺》 《椰城》 《文艺生活》 等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上百万字。出版中短篇小说集 《回头草》《不速之客》 《活出别样的精彩》。  我的老家在秦岭之南的汉水流域,当然也是被
海口市因椰子树多,故名椰城。在海南建省、兴办经济特区后,椰城的名声更加响亮,魅力无穷。  《椰城》是公开发行的文学杂志,我曾任社长兼主编7年,在《椰城》创刊30周年之际,一些难于忘怀的往事历历在目。  陈玉益书记指示创办《椰城》  海南建省、兴办经济特区,像一条沉卧波涛荡漾南海中数千年的巨龙,在党中央英明决策后的热潮中,开始腾飞。椰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日新月异,经济骤长,民众欢腾。时任海南省委
作者简介:米心,广东阳江人,98年生。诗歌作品散于见 《星星》 《诗潮》 《十月少年文学》 等刊物,童话作品散见于 《中学生百科》 《中国校园文学》 《少年文艺》 等刊物,有作品入选 《2020年度中国儿童诗精选》 《2020中国年度散文诗精选》 等选本。曾参加第九届《中国诗歌》 “新发现”诗歌营、星星第四届全国青年散文诗人创作笔会,曾入围第二届“小十月文学奖”。著有诗集《心是蜜桃的浪漫》。  2
作者简介:谢博宇,安徽怀远人,怀远县作家协会会员,怀远育人中学语文教师。作品发表于 《椰城》 《山东文学》 《美文》 《五指山》 《散文诗》 等。  那时候,我还没有去往远方,一个白衣少年成天躺在湛蓝的天空下幻想着伟大的文学梦。朋友说,文学是纯粹而又干净的,你应该去一个天蓝水阔的城市。后来的日子里,我努力读书,2010年的初秋,19岁的我独自背上行囊从江淮大地来到了充满椰风海韵的城市——海口,这里
作者简介:吴中庆,文学硕士,海口经济学院英语讲师,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翻译委员会委员,英语二级翻译,海口市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英文散文、小说创作及文学翻译。在国内外已发表中英文论文、译文及报刊文章共30多篇,这些纸媒包括 《中国翻译》 (增刊) 《海南日报》 《天涯》 《椰城》 等刊物,并已出版文学译著 《逝者的盛宴》 《教堂建筑》 (合译,第二译者)。现居
作者简介:蒋晚艳,湖南武冈人,现居广州,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个人纪实散文集《阶梯》,合著出版报告文学集《筑梦人》、短篇小说集《潮起珠江》、散文集《民俗文化揽萃》等,有散文、小说、报告文学、随笔发表于《广州日报》 《黄金时代》 《椰城》 《佛山文艺》 《五台山》 等刊物。  1  第一次遇见《椰城》,如梦一场。  2019年9月17日,在一家征文平台看到《椰城》杂志“我和我的祖国——新中国成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