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华人作家水仙花的民族意识及其作品的史料价值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nimale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仙花是一个被历史疏忽的华人作家。她尽管仅有“half-Chinese”血统,却有着清晰的超越国家地理疆界的民族意识。水仙花对民族身分的自觉认同和书写实践,有着丰富和复杂的历史价值,虽然她已被美国华裔文学所承认,但“文学”“美国”仅是其复杂多元历史存在的一个面向。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其认知很不充分,尤其缺乏历史学的探究。水仙花的作品有着填补历史空白的史料价值,却一直处于不被发现的情境之中,而对历史疏忽的持续叩问,将有益于水仙花作品的历史价值冲破以种族歧视为代表的认知遮蔽。
其他文献
新中国70年以来,元代诗歌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其中萨都剌研究一直是元代诗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萨都剌研究的"热"与"难"都与文献紧密相关。文章从文献整理与萨都剌研究的关系出发,主要从作家生平文献质量与诗歌辨伪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和研究,借此对文献整理研究对元诗研究质量的影响与促进作用作一次管窥。
"中华美学精神"对于中华美学而言,是活的灵魂,是充满生机的内蕴。通过"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解与阐发,我们可以看到,中华美学是动态的、发展的,具有强烈历史感与现实感。辽金时期的文艺活动与作品,对于中国文艺发展史和审美意识发展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特殊的阶段。作为具有统治地位的契丹、女真上层及士大夫的文化观念,尤其是华夷关系方面的观念变化,对于辽金文艺有深刻影响,也产生了很多新的审美质素,从而为中华美学增添了生机勃勃的活力。
作为一名高度华化的西域文人,与汉民族文人的交游是高克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杭州是高克恭的主要交游场域,交游对象按艺能可分为善书画者、善书者,善诗者。交游活动包括在场的雅集、游览与非在场的诗歌寄赠。画始终是交游的重要媒介,与善画者高克恭可以互赠、评赏画作,若是不善画者,高克恭一般是单向赠予,关于绘画的谈论也少于前者。但无论哪一类友人都会以题诗或题跋与之形成互动。交游为高克恭的诗歌写作提供场域同时,影响了题材的选择,从而形成"不尚钩棘"的诗风。
《穆天子传》中记载的浊繇氏、骨飦氏、巨蒐是三个部落的名称,这三个部落都保留着原始古朴的生存状态。浊繇氏由饮用凝止的沼泽浑水而得名,它所处地区的滔水,指的是凝滞而不流动的死水。骨飦氏应是胥飦氏,是因为以炒米类为主食而得名,它所处的苏谷指的是取用野草的山谷,那里的居民以野草的纤维制作衣服、被子。巨蒐指的是重视狩猎的部落,因此而得名,它所处的焚留之山,指的是火猎之山,属于猎场,处于河套地区。
古印度《诗镜》随着印度佛教传入藏蒙地区,受到推崇,掀起注释、研究的热潮,诞生卷帙浩繁的《诗镜》阐释著作和例诗,成为一种传统。这批阐释著作和例诗注重对《诗镜》的注释和名词术语的解释,补充和完善重要理论概念,增加新的理论范畴,通过本土化创造,创建并发展了蒙藏民族各自的诗学理论体系。《诗镜》研究著作均由藏文撰写,阐释方法多样,内容丰富,不仅主导当时文学创作,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创作,成为东方文学的宝贵遗产。
尹湛纳希小说《一层楼》《泣红亭》分别借鉴模仿了李汝珍《镜花缘》、曹雪芹《红楼梦》等。小说借助“茶难于移植”的自然习性揭示民俗精神。“下茶”作为一种“订亲”仪式,因真茶难得而与人的优秀品质相比较。“真茶性”变得具有蒙古族婚俗“专一”的象征隐喻。揭露“假茶”的牟利行为,指出蒙古族语境中的“假茶”,主要指“野茶”,即其他植物加工的饮品。指斥“嗜酒多饮”的弊端,暗示“平淡”生活追求。对女性多读书有不同看法,与反思多饮的危害,同属批判性思维。《一层楼》对《镜花缘》有意模仿,适度重组、缩写,将长篇大论化作问答,对话场
“改土归流”后,在清廷文教政策的影响下,湘西诗坛逐渐孕育成型。仕湘官员与本土文人构成湘西诗坛的两大创作阵营。在他们的共同推动下,湘西文人诗歌表现出重视地域文化书写、语言清丽刚健及追求淡泊诗风的艺术特色。诗歌创作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又呈现出“求同”与“趋异”的特质,即在向清代主流诗学不断演进的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民族特色与地域风貌。湘西文人诗歌在文化互动、摩擦和统一中,逐渐由起步走向成熟,是清代湖湘诗歌史中不可忽视的一极。
民国初年的北京,涌现出一批以北京市民精神需求为写作主旨的“土生派作家”——京旗文人群。他们熟知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与精神诉求,在写作中揭示出市民阶层的思想形态与生存境遇,得到市民阶层的普遍认同,对民初时期的北京文化场域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近现代以来的全球化发展,将每个地区都纳入了现代秩序,导致了地理上的“解域化”现象;同时,文学教育的学科化使得现代性思维得到普及,这些影响着少数民族作家的精神地理特征,白族青年诗人冯娜尤具代表性。冯娜自觉地将自身经验中的独特风景连接上现代世界的广阔空间,在重构风景中不断进行着精神地理的“再结域”。
童年书写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兼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透过《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原创书系》对童年建构的民族化书写,还原了少数民族儿童生存的鲜活现场,既拓展了儿童文学的童年叙事空间,又关注儿童心灵的内在升华,进而探询童年精神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