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视野下的新诗解读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7295087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以《再别康桥》为例,借助英美新批评理论中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和艾伦·退特的张力理论解读新诗,以解读新诗寻求最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解读文本既要注重传统所赋予的古典意蕴又要感知“客观对应物”暗示的独特感受;诗歌中的张力赋予意象新的语境意义;诗歌的形式美从文本结构处解析其形式美。
   关键词:新批评 《再别康桥》 意象 “三美”
   英美新批评理论家认为文学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自足体,一部分理论家专注于对诗进行细读的倾向,还有一部分理论家是延续了艾略特宽广的诗学胸怀。《再别康桥》被选入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以及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等教材中。这首经典名篇在数量上有可观的解读资源,但是资料的可选择性太多也使得无从下手教学,所以教学中依旧面临新诗教学教什么这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强调教学内容确定性和教学有效性的今天,笔者研读英美新批评理论,试从“非个性化”、张力、文本结构三个角度切入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以期待为新诗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接下来将以《再别康桥》为例展开论述。
   一.“非个性化”的意象分析
   意象不是诗歌独有的,但诗歌最富有意象,是诗歌最基本的一项要素,正是富有生命的意象才使得诗歌具有独特的魅力。从接受与审美的角度看,读者正是依靠意象来感受新诗的情绪、情感和意境,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意象在诗歌中作为“客观对应物”,它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物化载体,是情与理的统一。
   (一)意象的意蕴
   艾略特提出的“非个性化”理论中提到“传统”是由“现存的不朽作品联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完美的体系”。[1]诗人属于诗的传统,其作品也处于诗歌传统中,诗人为其作品能融入传统、创造传统而努力。意象往往是诗人抒情、达意、言志、说理的重要载体,新诗解读与新诗教学对意象的探索不可缺少。新诗中意象是未脱离传统、创造传统的“客观对应物”,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再别康桥》中有多种意象既与读者审美经验中传统意象相符合又饱含诗人细腻的情思。笔者在此选择“云彩”“金柳”“青草”三个意象进行分析。
   1.“云彩”
   古代离别诗词中“云”意象内涵十分丰富。“云”飘浮在空中,给多情的文人墨客一种随风飘荡、无依无靠、流光易逝之感,诗人们常在诗歌里慨叹茕茕孑立的孤独以及飘忽无奈的离情别绪。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2]诗人通过由生离之悲、别离之久而引起的怀疑,传递出思妇含蓄、缱绻、彷徨,意味深長的相思之情。再如李白的《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3]以“浮云”象征游子漂泊,随风而动、任意东西,是借“云”写游子离情的典型。
   《再别康桥》中诗人运用“云彩”意象一方面是继承传统之中云意象所具有的离愁之情。另一方面诗人对云彩寄寓着不一样的情感,诗歌中“西天的云彩”象征着母校、在康桥校园生活的美好印记、自己的梦想或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云彩”美丽、高远、轻柔,富于变幻。美丽的云彩是诗人对精神故园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联系,与其将云彩带走,不如成为诗人心中魂牵梦萦的不愿拂去的一个影子,就此告别。这种潇洒告别是诗人不愿意让某一种情感来影响自己心境。实则恰恰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片土地难以忘怀的深情,潇洒中带着真挚的情感。所以诗人选用云彩这一意象作为诗人情感所托之物使得意境开阔,情感丰盈。
   2.“金柳”
   古代诗人创作的离别诗词中杨柳承载了诗人的离愁别绪。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4]中随着时序推移抒发了戍边之人在依依杨柳中难舍的别离以及霏霏雨雪中思绪的纷乱。汉唐以后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力更加丰富,“杨柳”这一意象中饱含惜别之情。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5]其中“客舍青”和“柳色新”为离别所营造的自然环境,被离愁的薄雾所笼罩。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6]将“杨柳岸”当做离别的悲伤之地。所以“折柳送别”的传统深入人心,一个“柳”字就勾起许多离愁。
   《再别康桥》一诗中“金柳”意象也继承了传统“柳”意象中难分难舍的寓意,柳字同“留”字,含有惜别、不舍之意。同时在文中诗人以柳喻人,以柳作为“客观对应物”抒发自己怜爱怀念之情。此处诗人简单描绘了柳树的形、色但其神韵尽显。康河沿岸的柳树在夕阳中灿烂绚丽,似沐浴在夕阳瑰丽的霞光里的新娘,美丽动人。倒映在水中的影子也明艳,在诗人的心里“荡漾”,足以见得这一意象给诗人留下了多么深刻的美好的印象。诗人再别这里,面对着美丽如新娘的柳影却睹旧如新,夕阳中的新娘是美丽的却带悲伤,承载了诗人初见的喜爱之感及难舍的别离之情。
   3.“青草”
   在古典诗歌中“芳草”“青草”等类似意象多含有悲伤和离愁别恨的意义。《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7]芳草渲染出离别的愁绪幽深,其愁苦色彩和离别情愫在草意象中召唤而出。此两句创以草抒愁的滥觞,此后有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8]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9]等等诸多以草抒发离愁别思之情的经典诗歌。
   《再别康桥》中“青荇”“水草”“青草更青处”不免让人觉得有古典诗歌青草意象的离情别意。康桥于诗人而言是心中的柔软之地,此处在水中油油的青荇也是柔软的,二者形成一个情感上的呼应,青荇的柔软在拍打诗人的心房,亲昵地招手送别。再是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在康河里招摇,诗人在此抒发的独特感受凸显了诗人对康桥的真挚缠绵之情,似乎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抵过世间万物。后一节在寻梦的过程中“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表明康桥一度承载了诗人最美的“梦”也是达到了物我同一,由此看出《再别康桥》没有脱离诗歌的传统,在此也借具体的“青草”意象来暗示自己的难舍康桥以及追求自由、追求美的心境。
   新诗意象是新诗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意象作为“客观对应物”来暗示诗人的情思。通过深入分析意象才能明晰诗人传的什么情、言的什么志、达的什么意、说的什么理。通过解析《再别康桥》中“云彩”“金柳”“青草”三个意象的传统意义与新诗中赋予其新的含义明确本诗是笼罩离情别意的氛围之中,美而忧伤。也即是通过诗歌意象可以明确诗歌的情感基调,也在探究中窥见诗人内心独特的情感,这既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朗诵、品读、鉴赏诗歌等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二.张力:创造新的语境意义
   “退特提出张力论有特殊的意义,他要求诗既要倚重内涵,又要倚重外延,诗应当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从最极端的外延意义,到最极端的内涵意义’。”[10]也即是富有张力的文句既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又有概念的明晰性。在新诗的解读中不仅有传统的古典意蕴也有诗人创造的新的语境意义。
   《在别康桥》中“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其中“荡漾”就是极具张力的词语,词典意义是(水波)一起一伏地动。[11]金柳的艳影在心头荡漾好似是新娘及其倒影在诗人本不平静的心里起伏,掀起层层的涟漪。实则是诗人借金柳的飘荡表达即将告别母校、告别师友的不舍以及对自己剑桥校园生活的留念之情,这些情愫在诗人内心的翻涌起伏。“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其中“招摇”词典意义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12]它所具有的“概念的明晰性”是实写康河水底有水草在摇动;“丰富的联想意义”没有词典中的贬义,诗人将眼中水草的拟人化,赋予青荇活泼可爱的性格,像是摆动着婀娜的身姿,挥舞着纤细的手臂,好似是和作者依依不舍的挥手告别,更像是在呼唤挽留。诗人敏感地感知使得“金柳”、“青荇”、“水草”成为富有独特情思的意象,在隐喻式的组合中象和意在虚实之间形成张力。
   以上两节诗歌是以意象组合而构成的诗歌张力,接下来笔者从诗歌的矛盾处来感受其张力效果。“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按照常理来说“一潭”应该是清泉,但作者紧接着就否定了不是清泉,肯定了“天上虹”,得出一个不可思议的结论。从常理的角度没办法去解释,此处正是诗人大胆地运用意象间的跳跃性以及在肯定与否定中巧妙地安排意象、给予意象大胆地想象空间,使得意象和谐且充满张力。“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歌第五节在“寻梦”中捕捉到了“星辉”。“星辉”本来是无形的、遥不可及的,但是诗人将其想象成有形的,于无形中为我們创造了一个广阔无穷的想象空间,以及一个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的美感,增加了诗的韵味。此处渴望“星辉”里“放歌”将自己的对母校的眷恋与热爱之情和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高潮。但在第六节中写到“不能放歌”这既是对前一句的否定又是情感的急转直下,从故地重游的喜悦与轻松,想到告别,愁从中来,“连夏虫都为我沉默”。沉浸在康桥美好的景色中的诗人突然醒了过来,“沉默”一词让我们窥见诗人隐秘的内心是落寞的,激昂之情转为绵长的悲伤。前后的矛盾将诗歌的表现力扩大,诚如福勒所言:“一般而论,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突或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
   张力是一种力量使得原本的语境义扭曲而得到一个新的语境义,此诗中既有意象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组合起来,又有诗歌中意象的跳跃、诗情的流动。由此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教师的教是要对意象、语言和情感进行多层次分析来促进学生的学,帮助学生多元的理解新诗中丰富的诗意。
   三.形式美
   新批评是关注文本文体的一种形式主义批判,其理论认为解读诗歌文本时须仔细分析其基本结构。解读一首新诗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要对诗人的诗学背景进行一定了解。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徐志摩将“三美”主张进行实践并很好地融入到诗歌中去,以“三美”触动读者心底最细腻的情思。笔者将从文本整体结构中分析本诗歌的形式美。
   (一)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美由节奏和韵律等表现出来。这首诗歌共有七节,每节两句,共四行。大体上每行三次停顿,音节长短不一,每节分别押韵。整体而言,第一节中“来”“云彩”押[ai]韵,第二节中“新娘”“荡漾”押[ang]韵,第三节中“招摇”“水草”押[ao]韵,第四节中“虹”“梦”押[ong]韵,第五节中“歌”押[e]韵,第六节中“笙箫”“康桥”押[iao]韵,第七节中“来”“云彩”重复第一节韵,押[ai]韵。韵脚多是复韵母,其发声绵长读起来轻柔、悠长又潇洒灵动。再有每节二、四行押韵,且每节自然交替换韵,读起来高低曲折,十分和谐。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同押[ai]韵,在韵律上舒缓宛转,形成流利通畅之感,富有音乐美。
   在这首诗第一节中出现“轻轻”三次,结尾节中“悄悄”也出现三次。开头处的“轻轻”改为了“悄悄”,既是为了呼应了诗歌的开头以形成一种完整的循环往复的旋律。又在词语的选择上注意到“轻”和“悄”本身都具有的轻柔的节拍感,多处反复使用,就更凸显细腻委婉的音乐感。同时,诗人使用了大量的双声叠韵词,如:榆荫、荡漾、斑斓等等,增强了联语的音乐效果,音乐美在语音和谐中交织而成,吟诵起来悦耳动听。以及诗行多以双字结尾,拉长语调显得平稳、悠远、节奏和谐。在诗人的巧妙安排下“音乐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建筑美
   在诗歌的建筑美上,诗人重视诗行的排列。首先,就整体而言,本诗呈现整齐、匀称的效果。每节为四句,每句六至八个字,分布比较平均。各节句式较为整齐,总的形成反复、循环的效果。首尾两节通过多次运用“轻轻的”和“悄悄的”,形成首尾呼应、相互联系使得诗歌结构紧密。其次,就局部来看,本诗虽有参差但错落有致,似展现诗人的情趣,自有一种美感。诗人将奇数行和偶数行错开两个字符的距离,其中奇数行稍短,偶数行略长,加上诗行字数的增减变化,形成长短错落的结构。在诗人的别出心裁的排列下诗行整齐又富有变化,从视觉上给予读者一种直观的美感,让人赏心悦目。
   (三)绘画美
   徐志摩一方面深受古典诗歌的熏陶,一方面又极力追求自己的诗歌主张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所以在《再别康桥》中既有国画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注重抒发主观情趣,又有斑斓绚丽的油画色彩以展现丰富而美好的颜色。首先,就色彩而言,诗歌中有“青荇”“青草”“金柳”“夕阳中的新娘”“彩虹”“星辉”有传统国画中常用的中青色和红色,冷暖色调的搭配相得益彰,也有国外油画中的色彩斑斓,沐浴在夕阳中的光和色,给人以朦胧之感;星夜里撑篙漫游在康河中,夜的黑暗底色给人以沉重的感觉,但是漫天的星星又是温暖光明的感觉。其次,从意象的选择来看,诗中的“云彩”“金柳”“波光”“青荇”“青草”“清泉”“榆荫”“虹”“星辉”等等。有的是具体事物的刻画描摹,有的是融情入景的勾勒点染,这些意象有的是古代诗画中常见的意象,有的是油画中动态的、斑斓的意象,两者的结合是火花的碰撞,使诗歌具有画面感,给人以“淡妆浓抹总相宜”之感,充分体现了“绘画美”。
   新诗重在诵读,“读”这是学习新诗的有效途径之一,《再别康桥》的音乐美“轻轻”“悄悄”等在口齿之间本诗的韵味一点点萦绕心间,学生一边读一边看课本上错落有致的诗行,文学悟性较好的学生已经基本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最后在读中欣赏诗歌中诗人描绘出来的景物,沉浸在诗歌的世界,脑海里同诗人一起浏览康河的美景,诗歌中的声色光影便跃然纸上,“绘画美”也淋漓展现。
   《再别康桥》一直为人所传诵,人们从各个角度欣赏、赞美、解析,因为诗歌中意象与诗人内在精神的融合,诗歌本身的意象所带有的传统色彩以及诗人赋予其新的语境意义,加之所具有的“三美”,使得《再别康桥》成为经典。这样的解读是基于英美新批评理论的指导,对于《再别康桥》的教学内容的把握就是如上述内容,期待达成“一篇带动多篇”教学解读。
   注 释
   [1]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2]《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李白《送友人》.
   [4]《诗经·小雅·采薇》.
   [5]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柳永《雨霖铃》.
   [7]《楚辞·招隐士》.
   [8]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9]李叔同《送别》.
   [10]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20页.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2016年,第263页.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2016年,第1654页.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当前高校的基础课程之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言体系在世界语言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藏了丰富的语言文化宝藏,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一方面增加了文学历史知识,另外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了解,提高学习者的精神内涵。当前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就是导致
内容摘要:对于文学类作品学习来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一定的难度,毕竟其中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的问题太多了,而且学生需要通过细细品味的方式,才能够在课堂上收获到真正的学习体会和感受。但是从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来看,针对这一方面的工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构建活动的时候,往往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了学生在进行课程知识学习的时候,失去了学习上的动力,影响学生整体学习
内容摘要:当代西方小说家似乎热衷于“中年危机”这个话题,而马丁·瓦尔泽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惊马奔逃》好像也不例外,文中关于主人公们的大量言行刻画和心理描写都契合着心理学中关于“中年危机”的定义。然而,作者真的只是在讨论这个个体心理问题吗?本文试图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来揭示小说中真正探讨的危机问题。   关键词:《惊马奔逃》 马丁·瓦尔泽 中年危机 危机问题   《惊马奔逃》是德国当代著名作家
内容摘要:《诗经》又称“诗三百”,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呈现出周代各地民风的《国风》作为《诗经》中的最有魅力的篇章,收录了大量关于女性的民歌,同时在不同的篇目中还凸显出不同的女性意识,为后世研究周代的女性意识提供了重要依据。总体而言,周代女性意识大致可以分为情感意识、抗争意识、务实意识及主体意识,这些意识对女性重新审视自我角色,发现自我价值,明确自身地位依然具有重
内容摘要:非裔美国人在美国主流社会中一直处在边缘化的地位,他们无法享有和主流白人一样平等的权益,他们的利益经常受到损害,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们并没有选择沉默退让,而是不屈不挠地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他们一直没有放弃空间权利的争取和对平等的渴望。两部剧中,因为不同的种族关系,最终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案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河边疯狂》 《无线电高尔夫》 社会空间 种族关系   《河边疯
内容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在国内外教育界逐渐流行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全新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否适合理工科大学文学通识课程,本文分享了电子科技大学《外国经典文学著作选读》课程组的老师们所做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希望能为同行们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转课堂 理工科大学 外国文学   早在2013年,以理工科专业为特色的电子科技大学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加强通识教育的改革目标,
内容摘要:在文学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学素养,带领学生葱文学作品中获得审美享受,感受到文字语言的魅力以及教育意义。审美教育在高职文学欣赏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文学底蕴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学欣赏 审美教育 教学方法   在高职文学欣赏时,强化审美欣赏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文字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使得他们在欣赏文学作
内容摘要:继承和发扬诗教传统,对倡导诗性教育、建设诗性课程及构建诗性课堂有重要意义。诗性课堂以富含文化意蕴的课堂特质,以诗意的课堂元素与诗性的教学操作,成为落实“五育”并举的主渠道。在中小学诗性课堂的建构中,诗教的基本功能包括:诗教体验激发创造灵感、诗教情境丰富人文熏陶、审美育德塑造完美人格、厚重底色再绘家国情怀、诗教传统助推文化再构。   关键词:诗教 诗性课堂 功能抓手   课堂是实施课程的主
内容摘要:基于统编教材古诗词体量大、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整合教学具有非常大的实践操作空间。教师应通过有效联系、合理组织,注重内容与方法相契合,以多元的角度进行整合,让古诗词教学从零散走向聚合,从单篇学习走向一位大家、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类文体的整合学习,锻炼学生古诗词鉴赏思维,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整合 最优化   在中国文学灿烂的长河中,诗词一直有着举足
内容摘要: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是一种学生们汲取知识,领略文学的重要途径。基于目前的形势,学生们更愿意看网络视频或者其他方式代替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优化阅读方式,打破传统,让阅读变成一个带有趣味性的活动,增强学生们阅读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策略   自主学习能力其实是每一位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是针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