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清,一个独行的“在野”画者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_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海清是一名60后自由艺术家,10多年来,他一次次开着大篷车跑到戈壁沙漠里,寻找画画的灵感,在荒无人烟的地带,他享受着孤独,喜欢回到自己的内心,回到原始,达到一种享受自由、宁静、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
  整幅画面的泼墨泼彩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思考,省略细节的描绘,只有交融的色彩和抽象的画面,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视觉快感。史海清就像一股“野生”的力量,在一个无人涉足的地带自由地生长着。
  画画,要跑到荒野里找灵感
  史海清是一名北方汉子,年轻的时候,在部队当了20多年兵,从小没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走上画画这条路,纯粹是出于自己的热爱。2004年,从部队转业时,他没想太多,就选择以画画作为自己的职业。
  10多年来,史海清一直没选择加入哪个美术家协会,跟外界交际很少,更多时候是自己埋头画画。用他的话说,自己是个“在野”艺术家,非专业出身、不混迹艺术圈子,更没任职于艺术院校,还特别喜欢荒野,每年春天和秋天,史海清都要开着大篷车外出,去过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深入草原、荒漠、戈壁、山谷……一趟跑上十来天是常有的。每当进入荒无人烟的地带,方圆几公里都不见人烟,所以,他车上会备着充足食物和水,吃和睡都在车上解决。这种随心的旅行,不是去探险、也不是到荒漠、戈壁里拍摄、写生,而是一个人静静地呆着,看周围的景色,独自感受、思考。他觉得一直在城市里呆着,会让自己的心境、眼界打不开,所系喜欢简朴点,把这种特别的旅行当作修炼自己的过程,慢慢沉淀出美学的感悟。
  史海清一直很迷恋荒芜的感觉,面对一望无际的沙丘、连绵的山川,会激发出自己的想法,觉得自己太渺小,比一颗尘埃都不如,心中对大自然的敬畏也会油然而生。一旦灵感来了,史海清便立刻拿出纸和颜料,铺在地上,直接泼墨泼彩,把自己瞬间进发的感觉与印象直接挥洒到纸上。然后,等回到工作室后再对画面进行调整,慢慢完成创作。
  “泼彩、泼墨是带有不确定因素的手法,常有意料之外的效果出现,不是把颜料倒上去就能成画的,还需要后期的‘制作’,包括构图的调整、色彩关系的处理等,一幅画面靠颜料的自然流淌会产生美妙的肌理,有时候觉得这里少了、那里缺了,就要顺势而为,通过二次创作,让画面看上去更和谐,这样才能真正成画。”史海清这样解释。
  画的不是山水,而是一种感觉
  泼墨泼彩常见于山水画里,近代国画大师张大干在晚年时就把泼墨泼彩运用得很精彩,创作了不少经典的山水佳作。不过,史海清从没把自己泼墨泼彩的作品视为山水画,而是抽象的风景,“我画的是一种感觉,天地万物刹那间的那种美,追求一种大气磅礴的气息。不需要画得太清楚,太清楚会没味道,我坚信色彩有丰富的表现力”。
  所以,史海清的画更多时候在表现宏大的内容,画面里不会见到具象的小桥流水或是山峰树林,而是更纯粹、更抽象的色彩肌理,能想象成什么,全凭观者自己感受。
  史海清的画甚至不能用色彩斑斓来形容,大部分时候是沉稳的大地色系,在他的画里,有时候像在仰望天空,看到浩渺的宇宙,色彩交融在一片幽暗里,宛如超新星爆炸的璀璨景象;有时候又像获得上帝视角,从高空俯瞰大地,看到消融的冰川、曲折的峡谷、奔腾的河流……那份壮美,给人震撼的视觉冲击,直击人心。
  当然,要泼得好看,泼出画面感,还需要一定文化修养。
  史海清回忆,在部队的时候,平时的爱好除了画画,就是看书,他读书不会一字不漏、从头到尾地细细品读,而是闲时没事就拿起书来翻翻,有时候翻到一段或一句是自己需要的,就够了。史海清还喜欢西方哲学,也有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但会找到有共鸣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不断提升文化修养。
  每個艺术家都会有自己欣赏或追随的大师,指引着自己的探索方向。史海清也不例外,他欣赏的艺术家很多,大部分都是抽象绘画的佼佼者,像罗斯科、波洛克、赵无极、朱德群等。他记得当兵的时候,有一次去中国美术馆看展览,见到赵无极的画,当时还不认识赵无极是何许人也,只觉得他的画看着舒服、喜欢,是自己想要的境界。那种对抽象的启蒙,也一直激发着史海清的艺术探索。
  少点物欲,活得朴实点
  有人看史海清的画,常会称之为新印象抽象派,也有人说,看史海清的画,你可以看到悲观主义、超人哲学、自由思想、现代派……对于这些解读,他却毫不在意,“我画画没想那么多,如果要讨论我的画归入何门何派,那是美术史评论家干的,我常跟人说我就是一画画的,说自己是艺术家时都感到脸红”。史海清的生活就如他所说的,简单、干脆、朴实,没有太多物质的要求,但始终醉心于自己的画画事业。与很多艺术家喜欢北漂不同,他把家安在石家庄,日子过得更舒心、更自在些。平日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画室画画,在画里寻找自己向往的精神自由,在画里他能更洒脱、不拘一格,尽情地释放自我。他的创作手段也从不拘泥于国画还是油画,只要能把画面效果表达好,都能为我所用。比如,他会用丙烯颜料来进行水墨创作,丰富、拓展水墨的表现力。
  史海清坦言,自己一直独爱黑色调,他觉得更高级、更沉稳,也更耐看。“这也许跟我性格有关,平时不太爱跟人打交道,觉得太累,所以喜欢独处,探索一些深邃的事物。”
  如今,史海清常会感到焦虑,到了这个年纪,会有一种紧迫感,因为过了追求事业、挣钱的阶段,也无需靠卖画为生,人生追求更多是在艺术上寻求新的突破。所以,史海清对于自己的画作有着严苛的要求的,他要对自己狠,凡是不满意的作品,都会毁掉,直到画出满意的效果才会罢休。
  持续的绘画探索,不为迎合市场而创作,带着自己的思考往深邃的境界钻研,史海清就这样,带着执念,孤身独行,如一个苦行僧,坚持着自己的修行之路,穿过荒野、走过大漠,一直在不懈前行。
  (编辑/雷之焕)
  史海清
  1965年生于河北,自幼喜爱绘画,师从于周韶华。涉猎于现代水墨、抽象油画,并一直致力于水墨艺术研究与创新。
  作品以大胆的绘画作风,浓郁而又极富变化的色彩,使笔下的大自然和宇宙万物呈现出深邃的抽象性与象微性。在画面中,将各种情感、能量和印象向外伸展,以唤起绘画的生命力,引出一个从意识上去感观,从精神上去感觉的艺术世界。
其他文献
说到这个问题,我不由得想到一个关于投资的段子。据说在2000年的一个早上,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给巴菲特打电话问他:你的投资体系如此简单,为什么你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别人却不做和你一样的事情?巴菲特回答很简短却发人深省: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其实对于收藏也是同理,一是长期持有(至少10年以上);二是选好作品(相当于股市的优质公司)。然后你就可以静待花开,慢慢变富了。  之所以会关注到这个话题
期刊
《我們的孩子》水墨漫畫欣赏
期刊
近年来,全国的美术馆建设可谓方兴未艾。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对提升公众文化生活品质,提高全民艺术修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共美术馆不仅成为新兴的城市地标、形象工程,甚至成了被追捧的网红打卡点。作为从业者,每年都会接到多地要建设新美术馆或美术馆马上要建成了如何进行内部装修、展陈设计,甚至如何策划开馆展等问题的咨询。我们在欣喜地看到所谓“美术馆时代”到来的同时,也不得不注意到其中存在着缺乏长期眼光,
期刊
围堵经营贷、消费贷进楼市的政策是动真格吗?  春节前,在炒房团那里,类似的疑问还能挑起一些人的侥幸心理。牛年的三八妇女节一过,看着一张张白纸黑字的还贷通知书像雨点般从天而降,这些人的自信就再也没有勃起过了。  从反向逻辑来看,势头太猛才会受到管制。最近这段时间,有多少穿着“普惠金融”政策外衣的经营贷,绕过小微企业的家门口,直接冲往楼市蓄水池?我们不得而知。管银行的人也未必算得明白。但房贷有多少,我
期刊
据近期英国《卫报》的一则消息称:“著名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去年10月创作在诺丁汉罗斯里大街的涂鸦作品《呼啦圈女孩》,由墙面的业主以6位数的价格(英镑)出售给了布兰德勒画廊,今已被拆除。  街头涂鸦,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在大街小巷,甚至是闹市区的卷闸门都能看到涂鸦这种张扬个性的艺术形式。从个别年轻人偷偷摸摸地“创作”被警察请去喝咖啡,到一些城市的管理部门主动将它引入社区,这种原本边缘的艺
期刊
近两年来,明星流量越来越饭圈化,媒体把明星作为话题新闻来炒作,流量、数据、社会资源决定了明星够不够红。  同样,在看重流量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开始走自媒体之路:在平台上炒作一下自己,弄个几万粉丝的社交账号成为网红,卖卖自己千元的小画变现。回顾老一辈艺术家成名的传统路数:混圈子,认识大佬,办展卖画,让资本在二级市场砸钱买单,在这个过程中,多少也存在着炒作。本文就艺术家造星的过程,分析一部
期刊
【摘 要】人文素質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美国从1984年开始在“人文科学促进会”上就发表文章《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科学报告书》,对衰微不振的人文
期刊
我国先民对鱼情有独钟,铜镜上有鱼纹,瓷器上有宋代双鱼洗,砚台也常见鱼形砚,传说、故事、戏剧也不乏鱼的题材,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永不衰竭的主题。  玉鱼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零星可见,随着商代制玉工艺的不断进步,玉鱼在商代数量增多。河南地区出土的商代玉鱼占全国出土商代玉鱼的大部分,据2018年的不完全统计,河南地区约有340件玉鱼出土,报告或简报中有图像资料的玉鱼有200余
期刊
《丁丁历险记:蓝莲花》让外国人读懂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然而这手笔并非出自中国人自己,而是一个从未涉足中国土地的外国人。直至近百年后的今天,这部讲中国故事的外国作品仍然享有很高的声誉。  近日,《丁丁历险记》系列第四本——《蓝莲花》的封面原稿以320万欧元拍出,打破了漫画作品拍卖价格纪录。  我们在惊讶拍卖天价的同时,更惊叹于早在一百年前,就有人可以完全抛开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书写一个真正的中国。
期刊
近日数字艺术家Beeple的视频作品《十字路口》在数字艺术在线加密货币市场Nifty Gateway上以660万美元(约427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售出。令人不解的是,这个视频在互联网上随手就可以搜到,还能免费观看。  这不是个例!拍卖巨头佳士得2月25日至3月11日也在网上拍卖一幅清晰度仅为5000像素的jpg数码画《每天——第一个5000天》,数小时内,出价便高达180万美元(约1165万元人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