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情感熏陶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588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要义在于学生内在的感受与情感的熏陶。要在教学中借阅读实现情感的熏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情熏陶,抓好导入
  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语文课堂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而且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感染,感受到一种氛围,体验到一种情感,架设起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桥梁。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第9课《二泉映月》时,教师采取如下导入:
  听听琴声,是何人在黄昏后拉响命运的乐章?阵阵秋风吹动起满是补丁的青衫,淡淡的月光石板路倒映出人影瘦削,他步履遥遥,他如泣如诉,似问知音何处有……这便是一位盲人音乐家用手里的胡琴奏出的动人乐章——二泉映月。
  诗意的语言调动起学生的情趣,排比的句式牵动了学生的思考。在导入的过程中,教师还配以悠扬的《二泉映月》,让学生一下子进入凄美的情境中,心灵的震撼无可比拟。巧妙的开场白是上好一节课的“凤头”。
  
  二、披文入情,抓住关键
  任何一篇情感充沛的课文,都有着情感升华的爆发点。借点突破,借点升华,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寻找到这些“点”,让学生充分感悟,从关键词语中获得情感的熏陶。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第13课《牛郎织女》“抓织女”一段:
  师:同学们,我想此时最难受的一定是作为妈妈的织女了,为什么呢?
  生1:她要和自己的亲人分别了。
  生2:她又要回到可怕的天庭了。
  生3:我觉得她此时最大的无奈一定是自己是母亲却没有能够和孩子在一起,眼睁睁地与孩子分别。
  师:是呀,如同生离死别一般,王母娘娘这个悲剧
  的制造者,我想你们一定能用一个字形容她。
  生1:毒!
  生2:狠!
  生3:坏!
  师:那我们再找找最能体现王母娘娘丑恶行为的词语,带着憎恨读一读。
  (生读)
  “趁、闯、推、拽”等词语无疑是表现王母狠毒的集聚点,抓住这些词语去感悟,去分析,产生的愤恨一定更加强烈,而且朗读起来情感也更充沛。
  
  三、以读悟情,抓住朗读
  一篇课文如果过分地进行剖析,不仅破坏了语言自身的美感,而且也将情感的熏陶变得枯燥无味。借朗读来熏陶,使学生心融其情,耳乐其音,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入心,使师生双方共同走进“可意会,不言传”的境界。
  如教学苏教版第九册第13课《在大海中永生》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
  声音低缓、满怀深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声音低沉、满怀悲痛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声音高亢、满怀景仰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声音平和、满怀思念地朗读四五自然段;声音高扬、满怀期冀地朗读第六、第七自然段。
  通过不同声调的朗读,学生带着不同的情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感受到邓小平同志为党和国家作出的贡献,感受到邓小平同志的高风亮节和伟人精神,一调三唱,意蕴各不相同。
  
  四、导入意境,抓住想象
  “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的再造功能是意境创设的理论根源,教师借自己的语言技巧,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引入课文的意境,可获得情感的熏陶。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第6课《半截蜡烛》后4自然段:
  师:为什么这时候强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生:因为情况十分危急,让人觉得时间十分漫长,再快的时间也仿佛被分成了一分一秒。
  师:是呀,当杰克想出主意时,却遭到了中尉的厉声责怪,如果是你,你会如何?
  生1:也许会吓坏吧。
  生2:我想我不会紧张,因为这时紧张反而会坏事,我也会跟杰克一样照中尉说的去做。
  师:但不管如何,厄运似乎还未离去呀。想一想,是什么样的厄运?
  生1:发现情报。
  生2:全家被捕。
  生3:整个联络站都被破坏。
  师:是呀,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不过,幸好有杰奎琳,幸好她更加镇定,你能再想想杰奎琳为什么想到这样做呢?
  ……
  一连数问,给学生带来的是扑面的焦急,也更能真切感受到小英雄们的镇定和机智。虽然答案各不相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异中亦可求同,从想象去引导学生获得感悟,情感熏陶就能真正彰显。
  熏陶不是一日之功,熏陶也不仅靠一策之效,教师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山雨》这篇课文是作家赵丽宏的作品,作者从“雨声”、“林色”、“山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情韵世界。文章文字优美,非常适合孩子朗读。因此,在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参与求发展。    一、拟订学习提纲,引导学生在“思”中参与    学习提纲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或复习旧知的过程中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敏锐感觉,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语感,而且还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知,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应该重视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  一、感受读,体味语感——“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新课标修订小组召集人温儒敏在一次课程改革专题讲学中说:新课程实施已六年多了,但现在的中小学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部分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又回到了习惯的老路上去,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靠课后“磨”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比较突出的问题。这引起笔者的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概括
目的:观察西洋参叶二醇组皂苷(PQDS)对抗大鼠心室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结扎大鼠腹主动脉建立压力超负荷性心室重构模型,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重构模型组、阳性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