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是过程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抽象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写一本书。
  我想,自从人类开始智慧地认识到“客观事物、我们眼睛所看到及心灵所获得的三者之间并不相同”,抽象就产生了。不需提及彩陶纹饰,原始工具的产生便是“抽象”最朴素的反映。先民们从生产劳动的经验中提炼出了对于形和功能的理解及把握,通过对于自然现成品的模拟及主观强化实现了创造。中国文字的诞生和演变亦毋庸置疑地呈现了一个抽象过程:从对自然事物的描摹记录开始,通过对视觉经验和象征意义的总结,将个体观察泛化为群体认知,同时实现着美学价值。
  是的。抽象应当是一个过程,呈现由具像往非具像而去的过程。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定义,我愿意这么阐释:“抽象”是我们的“语言”表达越来越接近事物本质的过程。这里的“语言”不局限于口头语言,而泛指所有的表达形式,诸如文学、诗歌、音乐、戏剧、舞蹈、雕塑、建筑、绘画,等等。历史的演进何其相似,我们总是从记述具体的场景、人物,或者模仿鸟叫虫鸣,或者禽兽嬉戏之类开始,不断地挖掘表象之后的主观体验,甚至这种主观体验也越来越超离个人的微观经验,走向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等层面。与之相伴,无论哪一种“语言”,其“语言”本身的表现形式也趋向于呈现审美的本质,而非表象。所以,这里所谓的“本质”需要厘清:应当是包含物质本体、精神、逻辑、审美、文化、哲学等多种层面的本质。艺术创作能走到哪一步,往往取决于对于事物本质认识的深度。我不再具体援引艺术史上的案例来论证这一点,因为太多解析艺术史的文字都可以作为佐证,尽管他们的角度千差万别。
  我想做的不是侧重于以历史来解读“抽象”,而是侧重于以“抽象”来解读历史。
  从“抽象”的角度来剖析西方艺术史,通常认为罗丹是抽象艺术的开端,那么从20世纪初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这一段现代主义历程,其抽象演变逻辑是很清晰的,形体的不断简化趋向艺术语言的本性,内在也越来越指向精神的高度或纯粹的审美高度,与东方的禅学、诗性发生共鸣。从布朗库西、约翰·凯奇、唐纳德·贾德、安东尼·卡罗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
  问题是,当“抽象”走到了与“具像”相悖的一个极点之后,简化到不能再简化,本质到不能再本质,该如何走下去?
  相应的问题便是:可以用“抽象”来解读后现代主义吗?怎么解读?
  后现代主义被认为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否定。“现代性”在消解“神圣形象”的同时,又以市场经济的存在方式和运行规则建构了诸种“非神圣形象”去取代原来的“神圣形象”(如以“哲学”“科学”“理性”取代“神学”)。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自由和以功利主义的价值态度、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法治主义的政治思想,构成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现代主义的“三位一体”。个体成为被物所异化的个体,个人自由与社会的模式化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意味着,如果不能消解被神圣化的“非神圣形象”,人依然是单向度的人。那么艺术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以为接近本质便获得解放,实际上却陷入了新的束缚。所以,在后现代的语境之下,如果“抽象”不能自我解构,抽象实质上便走向了消亡。
  如凤凰涅槃一般,“抽象”自身需要非抽象化,方能重获自由。抽象作为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式的。这种“非抽象化”不是指重新回到描摹复制客观事物的出发点,而是从对纯粹物性、纯粹理性、哲学或者科学的关注回归到个体的微观经验之中,但这种微观经验是建构在对事物本质的解读之上的经验,是具有思维深度的,对于外在表达亦从单向度的消减转为多元的接纳。其实,当抽象走到这一步,谈不谈论抽象已经不再重要。
  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弗朗科斯·里奥塔德(Jean Francois Lyotard)在其名为《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的著作中指出:当代知识危机的关键,是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之间各自形成了独立的话语权,当代社会越发达,两套话语权之间的分界线就越明显。在高度的信息化时代里,科学知识的话语权成为主导,人文知识的话语权则被极大削弱了。而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恰好就是人文知识对这种以科学知识为主导的社会发展状态的反抗。所以,对艺术家而言,更重要的是更清醒、更有深度地看问题,并且去体察自己的真正追求。
  在中国,往往用构成雕塑来涵盖抽象雕塑,这样很容易导致对这个词语的片面、肤浅理解。基于以上我对抽象的理解逻辑,再来谈抽象雕塑,我们就不应该再把抽象雕塑作为某一种形式或某一个范畴来看待。但当我们将抽象雕塑作为一个名词提出时,这也带来了一个范畴界定的问题。什么样的作品是抽象雕塑?什么样的作品不是抽象雕塑?问题会变得很有争议。有人提出,根本不存在抽象雕塑或者根本不应该讨论抽象雕塑。我的意见有所不同。正是因为有争议才有讨论的价值。问题的提出和对问题的思考甚至比一个确切的答案更有价值。在中国的当代文化语境下,谈论抽象雕塑正是时代所趋,至少对于促使雕塑界重新审视、解读艺术史与艺术现状有价值,对促使我们认清自己的位置和文化价值有价值。
  抽象的话题也许不新鲜,但对于这个时代是新鲜的。这个时代是新鲜的,但当这个时代过去后,谁能想象得到下一个时代的“抽象”呢?这也正是为什么从古至今,人们总是追问相似的问题却总是得出不同答案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 孙正聿.哲学通论[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
  2 谭平.当代潮流——新手法的比拼[M].重庆出版社,2010
  3 谭平.现代主义美术——走向世俗的高雅[M].重庆出版社
  4 闫爱华 et al.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每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期望放飞富有生命力的神奇美妙的教育理想;每位老师也都抱有一种美好的愿望:班级的学生个个会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高尚的品格。可是在班级教育教学中,总会或多或少有一部分令人头疼和棘手的后进生,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效率较低,让老师无可奈何。从心理学角度看,“后进生”比一般学生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可以说每位后进生都是一个待刷新的电脑桌面,我们就是鼠标,点击后进生,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评优课《从问题到方程》进行教学案例分析,揭示本课教学设计思路,以点带面地对中小学数学概念衔接教学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数学评优课 案例分析 中小學数学概念 衔接教学研究    我将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从问题到方程》的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及课堂实效进行了整理、对比,并进行了案例分析,以点带面地对中小学数学概念衔接教学进行了思考研究。  一、案例分析  
如何才能搞好数学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忽视数学教学的规律,教学不得法,教学质量差,造成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负担过重,造成“高分低能”、“两极分化”等现象。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教师就有必要对教学法进行探讨和研究。很多学生一进入高中就觉得高中数学特别难学,学不会,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学习方法,传授知识,而且要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那怎样才能让他
摘要: 本文以一次井冈山模拟导游实训为例,分析《模拟导游》课程教学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教学前的准备、教学中的组织、教学后的总结,指出在《模拟导游》课程实践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旅游英语专业 井冈山 模拟导游 实践教学 自主学习    外语导游专业综合模拟实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课程之后,掌握了导游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经过一系列实践环节训练的基础上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熙德》两剧的比较,分析两者在情节冲突、人物形象和主旨等方面的异同点,同时把握其不同的艺术特质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熙德》 爱情 理智 情感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熙德》是两部在欧洲文学中堪称经典的爱情剧作,分别出自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主主义文学大师莎士比亚和法国古典主义代表作家高乃依笔下。两部作品以彼时彼地的生活为背景,却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备受人们关注。据专家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儿童多动症;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说谎、嫉妒、偷窃等;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等;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眨眼、皱额、挖鼻孔、咬衣服等;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这些不良的行为问题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
在各地中考或高考中,作文已经成为语文考试“盛宴”中的“大餐”,其分值更占据着整个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谁能在作文上技高一筹,谁就等于抢占了语文试卷的“制高点”,就有资格“笑傲考场”。这自然引起广大师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作为语文教师,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写作,平时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摸索并不断的总结。事实证明,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下面我就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谈谈想法。  写作能力是一
摘要: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文章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教学中的特点、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改以往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的呆板模式,它是集文字(text)、图形(graphics)、视频(video)、动画(animator)、声音(soun
摘要: 本文阐述了“自主学习,创新发展”的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在新课标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并论述了教师在“自主学习,创新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作用,并指出“自主学习,创新发展”教学模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体育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创新发展”体育教师主导作用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遵循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课后练习。在这种传统的
摘要: 本文拟对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及其四个英译本进行语篇的功能文体对比分析,力图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说明在汉语古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对不同语言形式的取舍会影响对原作意义的重现,进而影响到语篇的功能文体特征,削弱其对原作主旨的表现力。  关键词: 音韵 经验 人际 《声声慢》 英译文 功能文体    一、前言    传统的文体学把文体视为表达,认为文体是内容的形式外壳。布拉格学派在20世纪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