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焕亭老师的学术著作即将出版了,她把书稿和目录交给我,希望我写一篇序言。我一般很少为别人的大作写序,因为自己深感没有这方面的底气,但是对于我的博士生,我一般都会比较认真地为他们的著作写一篇序,一方面由于几年相互的合作、相互的学习,彼此有了一些真切的了解,所以对他们的论著我会有一些独特的心得;其次,相互的接触,也使我对他们的个人品格和学术个性有了一些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把他们的人和文结合在一起,写一篇序言似乎就成了我交给他们的一个作业。但一般来说,我写序的程序,都是先评述书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再讲作者的个性与特点,但这次为赵焕亭老师的著作写序,我想颠倒过来,先谈谈赵焕亭这个人。
我跟赵焕亭的结识是在北师大的校园,那时她是北师大文学院文艺学教授王一川老师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因为赵焕亭勤于学习,经常挤出时间去听各位老师的课,其中也听过我的课,起初对她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只是觉得她特别好学和谦虚。直到她硕士快毕业了,有一次她到我办公室送来她的硕士论文,让我看看并提点儿意见。我的印象她的硕士论文是对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阅读史的研究。因为我的专业是中国现代文学,这大概是她拿给我看的主要原因。我也认为她论文的这个题目比较新颖,特别是她在梳理《背影》阅读史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材料,功夫下得很足,论文做得很细致很扎实。顺便提一下,她硕士论文的部分章节后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理事会的论坛上做了专题发言,论文也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并得到了学界同仁的称赞。这些前前后后的事情,使我对她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印象。她硕士毕业后就回自己的家乡河南平顶山工作去了,但过了不久,她又出现在北京,又来到北师大,她告诉我要考我的博士研究生,而且说正在中国社科院做访问学者,师从张中良先生,这以后的接触就逐渐多起来了。我最明显的感觉是,凡是各种学术场合如论文答辩会、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等等,都常常能见到她的身影,有时她还积极提问发言。现在回想起来,正是这种学习的热情,构成了赵焕亭鲜明的特点,也是我对她比较赞赏的一个方面。考取博士生以后,相对有了比较稳定的学习环境,她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就更加高涨了,北师大校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她的学术欲求,北大、人大、清华、现代文学馆、中国社科院、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凡是有好的讲座和她有兴趣的课,她都积极地参加。甚至在外地召开的学术会议,她也克服困难,远去求学。每听到一个好的讲座或一堂好的课,回来后总是兴奋地向我诉说,她真的像一块海绵那样四方吸纳学术的养料。尽管我嘴上也时常提醒她,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要尽早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但是我心里还是非常赞许她这种四方求学的姿态和热情。因为我认为,作为一个博士,最重要的就应该具有这种不厌其烦的求学精神,而眼下最大的问题就是博士不博、硕士不硕。博士只盯住自己的论文选题,只查找跟论文相关的那点资料,此外的就不想顾也顾不得了,这对博士来讲是非常遗憾的。
在充满热情的同时,赵焕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单纯。虽然她比一般应届的同学要多一些人生的经历,有了家庭,也有了在高校任教的经验,我时常听到校园里的同学称呼她为“赵姐”,但在我与她的接触中,我觉得她一点都不老成,有的时候甚至比那些应届毕业生还要单纯。我说她单纯,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她的眼里谁都好,这在生活中或许没有什么,但在学术研究中有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她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如丁玲、姚雪垠、巴金等人,完全倾注了自己的热爱,以至于常常缺乏一个学者应有的理性和距离。我也为此多次提醒甚至批评过她,我注意到她在听我批评的时候,很是严肃,很是诚恳,但是转眼过后,下一次再谈到某位她的研究对象,还是那样充满热情和热爱,甚至是一种强烈的主观感情。我想,这种单纯大概是她的一种本性吧,本性是很难改的,也很难说好与不好。
现在来说说她的这本书。由于跟我读博士的原因,我跟她的接触还是比较多的,自感对她的了解也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当拿到她的这部书稿时,我依然还是有些内心的撼动,这是因为这本书内容的丰富,并由此可见到的作者所下工夫之大。从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从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到实践的探索,这本书涉及的面比较广,而且都是赵焕亭切实下过工夫的。其中就我所知,丁玲是赵焕亭较早开始研究的作家,为此她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为研究丁玲,她多次去丁玲的家,和丁玲的先生陈明有着较多的交往,在陈明那里她寻求历史的印证,寻求宝贵的资料,寻求对丁玲的感觉,在这方面再次可以见到赵焕亭学术研究的那股执著和热情。但是赵焕亭在研究中也逐步加强了理性思考的分量,比如在研究丁玲的过程中,她感觉到不能只从一个角度来看待丁玲,也不能仅仅通过陈明这样的亲人以及冯雪峰等与丁玲关系密切的作家和学者来把握丁玲,还必须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客观的视角,为此她特别注重收集各种有关丁玲的研究资料,其中日本、美国、新加坡学者的研究资料,就是赵焕亭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研究丁玲所收集的。这本书里,不仅收录了《陈明眼中的丁玲》、《丁玲与冯雪峰的“德娃利斯”情谊》等篇章,也收录了《海外丁玲研究(2004—2008)》这样翔实的研究资料,我的感觉是,当赵焕亭通过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丁玲的时候,她的眼光冷静多了,她对丁玲的理解也深刻多了。此外,对作家传记的研究是赵焕亭近年来关注的重点问题,这也与她的博士论文有关。本书收入的《欧家斤的作家传记创作》一文以访谈的形式探讨了传记创作中的若干问题。《韩石山〈悲情徐志摩〉中的胡适日记》这篇文章以胡适日记为例探讨了日记在人物传记写作中的独特运用价值。《余连祥〈逃墨馆主——茅盾传〉对文学史的补充价值》这篇文章写得很用心,对茅盾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与茅盾有关的一些文学论争,特别是亲属对茅盾的独特影响,均给予了深入的论析,对作家传记与文学史教材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我记得在乌镇召开的茅盾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上,赵焕亭宣读了自己的这篇文章,当时就引起了在座专家的兴趣。
赵焕亭在语文教育方面,由于有着长期教书的亲身经历,所以研究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一方面是对语文教学中“讲授法”运用的感受和体悟,另一方面是对《背影》这样的名篇教学史的爬梳和解析。其实,在这两者之间正体现了赵焕亭从中学语文教育到大学文学教育的转变与升华。她的《背影》研究之所以独特,不仅因为她把《背影》放在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定环境下来考察,而且她还始终把《背影》作为文学教育的经典来分析。在赵焕亭看来,无论中学还是大学,文学作品在本质上都具有教育的功能,而这一功能又是融化在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之中的。为此,她特别强调了“文学教育学”理论的建构及其重要价值,强调了文学对于培养人文素质的独特作用,这是赵焕亭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支点。相对来说,赵焕亭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更带有一些灵性,而对语文教育的研究则更扎实一些。
还有一个想提到的问题,就是在本书的上、下两编当中,即无论是现当代文学研究,还是文学教育研究,都体现了赵焕亭的故乡情结。上编对河南邓州作家姚雪垠的考察,特别是对姚雪垠作品中豫西方言土语的使用,还有对河南汝州作家林蓝的《童年泪》中豫西民俗文化的研究;下编对河南语文教育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中州名士风采的采撷,等等,都充满了赵焕亭对故土的亲情和对家乡的热爱。这里面既有赵焕亭一以贯之的那种热忱,又有她愈益成熟的冷静。说到这里,不由记起一件事来。有一次,我对其他同学讲,赵焕亭的家乡有座山,但是没有“顶”。赵焕亭马上认真地纠正道:“假如一位男士的发型是‘平头’,总不能说这个人没有头吧?‘平顶山’还是有‘顶的’,只不过是‘平顶’。平坦的山顶还有一座大花园,秀色可餐呢!”这虽然是一番笑话,但从中却可以看出,河南的山山水水在她眼中是那么亲切!同时,从她的作品中还能充分感受到,河南语文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又是那样令她忧心忡忡!
依我看,热情与理性的结合是赵焕亭最大的特色。
总之,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赵焕亭在走向成熟;而这本书还只是她求学途中的一个小景。
我期待着赵焕亭更多更大的学术成就。
我相信她不会让我和关注着她发展的人失望。
(赵焕亭:《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我跟赵焕亭的结识是在北师大的校园,那时她是北师大文学院文艺学教授王一川老师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因为赵焕亭勤于学习,经常挤出时间去听各位老师的课,其中也听过我的课,起初对她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只是觉得她特别好学和谦虚。直到她硕士快毕业了,有一次她到我办公室送来她的硕士论文,让我看看并提点儿意见。我的印象她的硕士论文是对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阅读史的研究。因为我的专业是中国现代文学,这大概是她拿给我看的主要原因。我也认为她论文的这个题目比较新颖,特别是她在梳理《背影》阅读史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材料,功夫下得很足,论文做得很细致很扎实。顺便提一下,她硕士论文的部分章节后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理事会的论坛上做了专题发言,论文也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并得到了学界同仁的称赞。这些前前后后的事情,使我对她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印象。她硕士毕业后就回自己的家乡河南平顶山工作去了,但过了不久,她又出现在北京,又来到北师大,她告诉我要考我的博士研究生,而且说正在中国社科院做访问学者,师从张中良先生,这以后的接触就逐渐多起来了。我最明显的感觉是,凡是各种学术场合如论文答辩会、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等等,都常常能见到她的身影,有时她还积极提问发言。现在回想起来,正是这种学习的热情,构成了赵焕亭鲜明的特点,也是我对她比较赞赏的一个方面。考取博士生以后,相对有了比较稳定的学习环境,她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就更加高涨了,北师大校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她的学术欲求,北大、人大、清华、现代文学馆、中国社科院、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凡是有好的讲座和她有兴趣的课,她都积极地参加。甚至在外地召开的学术会议,她也克服困难,远去求学。每听到一个好的讲座或一堂好的课,回来后总是兴奋地向我诉说,她真的像一块海绵那样四方吸纳学术的养料。尽管我嘴上也时常提醒她,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要尽早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但是我心里还是非常赞许她这种四方求学的姿态和热情。因为我认为,作为一个博士,最重要的就应该具有这种不厌其烦的求学精神,而眼下最大的问题就是博士不博、硕士不硕。博士只盯住自己的论文选题,只查找跟论文相关的那点资料,此外的就不想顾也顾不得了,这对博士来讲是非常遗憾的。
在充满热情的同时,赵焕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单纯。虽然她比一般应届的同学要多一些人生的经历,有了家庭,也有了在高校任教的经验,我时常听到校园里的同学称呼她为“赵姐”,但在我与她的接触中,我觉得她一点都不老成,有的时候甚至比那些应届毕业生还要单纯。我说她单纯,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她的眼里谁都好,这在生活中或许没有什么,但在学术研究中有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她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如丁玲、姚雪垠、巴金等人,完全倾注了自己的热爱,以至于常常缺乏一个学者应有的理性和距离。我也为此多次提醒甚至批评过她,我注意到她在听我批评的时候,很是严肃,很是诚恳,但是转眼过后,下一次再谈到某位她的研究对象,还是那样充满热情和热爱,甚至是一种强烈的主观感情。我想,这种单纯大概是她的一种本性吧,本性是很难改的,也很难说好与不好。
现在来说说她的这本书。由于跟我读博士的原因,我跟她的接触还是比较多的,自感对她的了解也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当拿到她的这部书稿时,我依然还是有些内心的撼动,这是因为这本书内容的丰富,并由此可见到的作者所下工夫之大。从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从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到实践的探索,这本书涉及的面比较广,而且都是赵焕亭切实下过工夫的。其中就我所知,丁玲是赵焕亭较早开始研究的作家,为此她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为研究丁玲,她多次去丁玲的家,和丁玲的先生陈明有着较多的交往,在陈明那里她寻求历史的印证,寻求宝贵的资料,寻求对丁玲的感觉,在这方面再次可以见到赵焕亭学术研究的那股执著和热情。但是赵焕亭在研究中也逐步加强了理性思考的分量,比如在研究丁玲的过程中,她感觉到不能只从一个角度来看待丁玲,也不能仅仅通过陈明这样的亲人以及冯雪峰等与丁玲关系密切的作家和学者来把握丁玲,还必须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客观的视角,为此她特别注重收集各种有关丁玲的研究资料,其中日本、美国、新加坡学者的研究资料,就是赵焕亭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研究丁玲所收集的。这本书里,不仅收录了《陈明眼中的丁玲》、《丁玲与冯雪峰的“德娃利斯”情谊》等篇章,也收录了《海外丁玲研究(2004—2008)》这样翔实的研究资料,我的感觉是,当赵焕亭通过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丁玲的时候,她的眼光冷静多了,她对丁玲的理解也深刻多了。此外,对作家传记的研究是赵焕亭近年来关注的重点问题,这也与她的博士论文有关。本书收入的《欧家斤的作家传记创作》一文以访谈的形式探讨了传记创作中的若干问题。《韩石山〈悲情徐志摩〉中的胡适日记》这篇文章以胡适日记为例探讨了日记在人物传记写作中的独特运用价值。《余连祥〈逃墨馆主——茅盾传〉对文学史的补充价值》这篇文章写得很用心,对茅盾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与茅盾有关的一些文学论争,特别是亲属对茅盾的独特影响,均给予了深入的论析,对作家传记与文学史教材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我记得在乌镇召开的茅盾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上,赵焕亭宣读了自己的这篇文章,当时就引起了在座专家的兴趣。
赵焕亭在语文教育方面,由于有着长期教书的亲身经历,所以研究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一方面是对语文教学中“讲授法”运用的感受和体悟,另一方面是对《背影》这样的名篇教学史的爬梳和解析。其实,在这两者之间正体现了赵焕亭从中学语文教育到大学文学教育的转变与升华。她的《背影》研究之所以独特,不仅因为她把《背影》放在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定环境下来考察,而且她还始终把《背影》作为文学教育的经典来分析。在赵焕亭看来,无论中学还是大学,文学作品在本质上都具有教育的功能,而这一功能又是融化在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之中的。为此,她特别强调了“文学教育学”理论的建构及其重要价值,强调了文学对于培养人文素质的独特作用,这是赵焕亭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支点。相对来说,赵焕亭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更带有一些灵性,而对语文教育的研究则更扎实一些。
还有一个想提到的问题,就是在本书的上、下两编当中,即无论是现当代文学研究,还是文学教育研究,都体现了赵焕亭的故乡情结。上编对河南邓州作家姚雪垠的考察,特别是对姚雪垠作品中豫西方言土语的使用,还有对河南汝州作家林蓝的《童年泪》中豫西民俗文化的研究;下编对河南语文教育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中州名士风采的采撷,等等,都充满了赵焕亭对故土的亲情和对家乡的热爱。这里面既有赵焕亭一以贯之的那种热忱,又有她愈益成熟的冷静。说到这里,不由记起一件事来。有一次,我对其他同学讲,赵焕亭的家乡有座山,但是没有“顶”。赵焕亭马上认真地纠正道:“假如一位男士的发型是‘平头’,总不能说这个人没有头吧?‘平顶山’还是有‘顶的’,只不过是‘平顶’。平坦的山顶还有一座大花园,秀色可餐呢!”这虽然是一番笑话,但从中却可以看出,河南的山山水水在她眼中是那么亲切!同时,从她的作品中还能充分感受到,河南语文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又是那样令她忧心忡忡!
依我看,热情与理性的结合是赵焕亭最大的特色。
总之,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赵焕亭在走向成熟;而这本书还只是她求学途中的一个小景。
我期待着赵焕亭更多更大的学术成就。
我相信她不会让我和关注着她发展的人失望。
(赵焕亭:《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