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和她的《老王》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t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散文是一種重要的文学体裁,它是采用简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短小精悍的叙事、抒情、写人类文章,具有独特的文学性质。杨绛先生的散文在文学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凭借她严谨写实的作风、对道德的尊重与执着、豁达冲淡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老王》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的深入分析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本文将针对杨绛先生的《老王》这篇散文进行深入分析,对其主题作出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杨绛;《老王》;主题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杨绛先生《老王》这篇散文的主题,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有些人认为“老王”代表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杨绛先生通过对事件的描述来讴歌他们虽身处不幸却依然乐观向上、淳朴善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在《老王》静穆超然的文字背后,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以及对“老王”一类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从文章当中能够深深地感受到杨绛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担当。今天笔者就针对杨绛和她的《老王》所表达的主题进行彻底的剖析。
  一、《老王》内容的阐述
  《老王》是杨绛先生写于1984年的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文章以“我”和“老王”为主线,通过几个生活中的片段叙述了“老王”的一生。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老王”是一位淳朴善良的三轮车夫,然而,命运却始终跟“老王”开玩笑,使他经历了很多不幸的遭遇。虽然生活窘迫、孤苦无依,但是“老王”并没有被命运打倒,依然坚强地生活着。杨绛先生将“老王”描绘成一个知恩图报、善良淳朴的人,给杨绛先生一家送冰、送钱先生看病,甚至在弥留之际给杨绛先生送来了他仅有的鸡蛋和香油①。“老王”的这种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阵阵的温暖,即使身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也能够看到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杨绛先生在叙述的过程中,延续了她以往的写作风格,没有大肆对“老王”的种种行为进行渲染与夸赞,而是用非常云淡风轻的语气叙述了一个伟大的人物,每一段人物的描写都非常的耐人寻味。文中一开始就对“老王”这个人的生活情况和谋生手段进行了描述,然后才开始回忆“我”与“老王”之间的故事。这篇文章当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简简单单地向读者讲述了一个故事,但是我们却能够感受到每一个字中所饱含的深情。例如,文章第一句话“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一句话就足以概括“我”与“老王”之间的关系,并且与后续的文章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杨绛先生就是这样,在波澜不惊的语言中藏着炙热的情感②。
  二、《老王》文章主题的深入剖析
  (一)明确文章所记述的主体对象
  顾名思义,这篇散文所记述的主体对象就是“老王”,明确了文章主体,才能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杨绛先生通过云淡风轻的语言,叙述了“我”与“老王”之间发生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是对“老王”一生际遇的叙述,实际上是对社会人性光辉的探索与挖掘。“老王”的一生是非常艰苦的,无儿无女,只有两个不争气的侄儿,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亲人了,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居住在一条偏僻的小巷中。北京解放以后,很多底层劳动人民都纷纷加入了蹬三轮车的组织,“老王”却没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从此生活更加没有了保障。“老王”身有残疾,其中一只眼睛是瞎的,很多人看了都非常害怕,经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与诽谤,纷纷不愿意乘坐他的三轮车。而“我”经常会光顾“老王”的生意,这在“老王”看来是天大的恩赐,相比于有了经济收入来说,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尊重。后来出于感激,“老王”开始半价给“我”送冰,又送钱先生去看病,在弥留之际又送来了很多香油和鸡蛋③。种种情节无疑不展现出了“老王”高尚的品质与节操,这种知恩图报、淳朴善良的性格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去思考。
  (二)深入挖掘文中对人性光辉的赞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文章的最后有几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词语,像是“一再追忆”“渐渐明白”等。《老王》这篇文章是杨绛先生于1984年写的回忆式散文,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杨绛先生一直对这位“老王”念念不忘,无法释怀呢?通过对文章主题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确定是对人性光辉的赞美。首先从“老王”残疾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阅读文章我们知道,“老王”有一只眼睛是瞎掉的,但是却并没有讲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也许是单纯的不幸,也许是更深的不幸。很多教师在讲述到这里的时候都会略过“更深的不幸”,因为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们无法想象这种遭遇都给“老王”带来了什么。
  但是,即便如此,“我”也并没有从“老王”的口中听到任何抱怨的话,哪怕是面对那些对他恶语相向、报以歧视的人,“老王”也是报着善良与真诚的态度,而这种淳朴的善良在现代社会已经很少见了。而且,“老王”在做事的时候也十分的认真,虽然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老王”对货物的照看依然十分的周到,面对“老王”的这种行为,我们这些生活在“温室中的花朵”难道不应该感到惭愧吗?我们可能一生都无法经历像“老王”那么多的不幸,更不用说经历了不幸之后还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
  “老王”对杨绛先生一家可谓是尽心尽力,在文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送冰”“送钱先生看病”以及“在弥留之际送香油和鸡蛋”。而“老王”之所以会对杨绛先生一家抱着这种态度都是因为杨绛先生给予了“老王”十足的尊重。对于“老王”来说,他在生活中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很多事情都已经是无法逆转的了,但是,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在生活中获得与正常人一样的地位,渴望着别人的尊重。其实,“文革”时期杨绛先生一家正处于落难的时期,很多人都躲避杨绛先生一家,生怕与他们走得太近而招致了灾祸。但是,“老王”却毫不忌讳,杨绛先生给予了“老王”十足的尊重,“老王”回报给杨绛先生一家他所有的真诚。在这个物质贫乏、精神世界同样贫瘠的时代,“老王”的种种行为都是人性光辉的重要表现,是值得我们所有人赞美与学习的品质③。   (三)對人间真情作出进一步的思考
  《老王》这篇文章是杨绛先生在“文革”结束几年之后完成的。对于杨绛先生来说,“文革”时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是“老王”绝对这段往事中唯一的光明。在“文革”时期,杨绛先生被打压,剃成“阴阳头”专职扫女厕所,而钱先生也被剃成“十字头”下放挖沙,自己的女婿因为承受不住冤屈而含恨自杀,曾经生活中的挚友也选择了背叛和出卖,只有“老王”依然对杨绛先生一家不离不弃,如果说“送冰”是“老王”对杨绛先生尊重的回报,那么后来的“两送”绝对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是人间真情的重要体现,即使时代变化、科技发展,这种真挚的情感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④。
  (四)《老王》是对自我灵魂的拷问
  看到老王的这种行为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老王”愿意倾其所有来帮助杨绛先生一家是因为有利可图吗?答案是否定的。“老王”之所以会这么做只是希望得到杨绛先生真情的回报。杨绛先生一开始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老王”到底要的是什么,只是用钱与“老王”划清了界限。但是,对于“老王”来说,这种情感的交流是不对等的,直到“老王”在弥留之际给杨绛先生送来香油和鸡蛋的时候,“老王”才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一句“我不是要钱”吐露出老王深深的无奈。“老王”也许是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了,但是,他仍然放心不下杨绛先生一家,他害怕以后没有自己了杨绛先生一家会继续被别人欺负,就像自己一样,可是,当时的杨绛先生并没有意识到“老王”真正的意思。不知道是杨绛先生害怕得糊涂了,还是知识分子潜意识中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杨绛先生并没有去深入地思考“老王”话里话外所饱含的真情,而是用“无情”的金钱回报了“老王”。对此,“老王”无奈地接受了,并且带着遗憾离开了。
  直到很多年以后,杨绛先生渐渐意识到“老王”已经把他们当成了至亲的人,他对于自己一家的关爱都是发自肺腑的,即使自己的生活非常拮据,也依然放心不下杨绛先生一家。但是,这个时候说什么都已经晚了,留在杨绛先生脑海中的只有那数不完的鸡蛋和直僵着的身体。多少年后,杨绛先生只要一想起这段往事,就总觉得心头不安,作为一名智者,不仅对人性进行思考,还要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文章结尾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个时候的杨绛先生已经深深地感觉到自己错了,她的心里充满了对“老王”的愧疚,她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多想一点,没有给予“老王”真正的尊重和真心,恐怕自己的这种所作所为也是“老王”人生中的又一个不幸吧⑤。
  三、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对于“老王”来说,他们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出生、生活、样貌等各个方面,相对于同情来说他更希望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而不是看到他残疾后的惧怕与鄙视。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积极向杨绛先生学习,学会与他人平视,并且给予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尊重,只有我们尊重别人,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而这也正是杨绛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注释
  ①许芳芳.《老王》课例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②崔鑫婷.论杨绛在上海沦陷时期的戏剧创作[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③蒋虹.对《老王》的多元解读[J].语文月刊,2011(10).
  ④景小建.尊严,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杨绛散文《老王》主题解读[J].中学语文,2011(24).
  ⑤董文静.从人生角色看杨绛的散文创作[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古典诗歌是独特的语言艺术,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并不理想。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培养高中生鉴赏品味古代诗歌的能力展开论述,希望能给更多的一线教师以教学经验上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古典诗歌,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越发凸显。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庭教育中,由于各种影响因素,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教育,继而导致学生身心健康出现缺陷,并影响着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为此,只有通过有效的解决方式,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让学生素质及学习得到全面发展。对此,本文则主要阐述城乡结合部学生家庭教育所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
【摘要】现在有的学生写作知识很贫乏,有的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写作文时想一句写一句,时常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因此对作文望而生畏。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往往是学生写完教师批改并讲解作文技巧。比较起来,在学生对写作材料的积累方面,往往引导的不够。但是,积累的教学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我就读书积累在高中作文写作中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想法:在阅读中积累写作材料;在阅读中锤炼思想;在阅读中酝酿和
【摘要】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这门课程提出的要求也随之增高。诚然,语文这门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想要使它落地开花也不是一件极为容易的事情。那么,应该如何来富有智慧地上语文这门课程呢?本文将结合自身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来试着分析一下“小处着笔,大处生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教育智慧中
【摘要】“美”给人欢喜、享受、欢乐,“美”无处不在,尤其是在生活中更能从多方面体现出“美”的特点。对班级管理也应渗透审美情趣教育,并采用正确的管理方式、指导形式等指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当然,这也需要班主任做好自身工作,不管是从形象、行为还是语言上,都要给予学生美的感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班级管理;审美情趣;学生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
【摘要】在阅读散文时,学生很难读懂,这源于他们不能跳出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因而难以有真正的阅读效率。散文阅读的关键还是在于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梳理结构来读懂文章,把握文章主旨。只要抓住主旨这个枢纽,枝节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特别是对于“理解文章的主旨”这类题目更加容易把握了。  【关键词】高考;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关注变化,把握高考方向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把学生放在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仍是采用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木然地接收充斥着语文的课堂教学。高产低出的语文教学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素质教育教学规律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断地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能有效地促进初中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进城镇工作、发展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促进农村人口收入以及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人口管理关键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展开研究,并就其行动策略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以期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发展提供可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
【摘要】汉语言是我国的官方语言,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而语文学科作为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石和学好的钥匙,因此具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专业技能服务和学生今后职场发展奠定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技工学校中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的语文能力,最起码要先审清题目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今天的技工学校作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最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培养技术熟练工人,在习总书记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当前
【摘要】针对中学阶段学生的阅读教学,教师需要重视和关注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引导直接影响未来语文学习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从简单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到有组织的文学情感表达的过程。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首先研究了教师人格魅力的濡养作用;第二部分研究了导语设计的激趣作用;第三部分是引导方式的提高作用;最后是探究质疑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