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认同·自信: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sgx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我国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重要条件。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当务之急。可以从文化探索、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三个阶段探究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立足唐朝历史事实,挖掘唐朝优秀文化,在对唐朝文化的探索中体会唐文化的繁荣,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最终形成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探索;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众所周知,在全球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的地位正在逐渐加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用其肥沃的文化土壤孕育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如此深厚强大的根基使得“文化自信”的提出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可以认为,文化自信就是要求我们对本民族文化持信任与肯定的态度,辩证地继承、坚定地发展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应使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承担起作为社会成员应负的责任,为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歷史与社会学科作为承担继承与发展人类文明任务的主战场,更应唤醒学生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加强文化自信培养,使学生用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信任来看待理想信念、优秀传统,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道路中开拓前进,从历史走向未来。毋庸置疑,立足历史题材内容,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探索民族文化发展路程,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是目前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方向。笔者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一课为例,从文化探索、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三个步骤探究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与学生一起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盛的生命力,弘扬与发展民族文化。
  【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词歌咏传唱文化繁荣
  教学内容——诗人李白:展示李白的“个人简历”。结合《望庐山瀑布》探究李白诗风形成原因。
  教师总结: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现实生活丰富广阔,诗人眼界开阔、满怀希望、情绪乐观。
  教学内容——诗人杜甫:展示杜甫的“个人简历”。结合《望岳》和《春望》比较风格的不同之处。
  学生思考: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总结:《望岳》气势雄浑,《春望》沉郁悲怆。前者写于736年,诗人时年24岁,壮志满怀;后者写于756年春天,诗人身处沦陷区。可见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期,国家战乱、社会动荡、人民疾苦。
  追本溯源:此外唐代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据资料统计,唐朝共有2000多位诗人,创作了近5万首诗。请学生思考:唐朝诗歌为什么如此繁荣?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结合杜甫的《忆昔》和严诩的《沧浪诗话·诗评》,分析和概括出唐朝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一是唐代社会经济繁荣;二是科举考试重视诗赋。
  第二板块:“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科技发展体现文化进步
  播放视频“雕版印刷制作过程”,请学生复述。
  教师提问:思考以下问题:雕版印刷术与手抄写相比,有什么优点?发明意义是什么?其缺陷是什么?后人如何改进?
  学生思考:回答上述问题。
  展示图片:欧洲最早的印刷品《圣克利斯道夫像》出现于1423年,而我国最早的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完成于868年。
  名人语录:思想家马克思与哲学家培根都对包括雕版印刷在内的我国古代发明创造有着极高评价。马克思:“中国古代发明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培根:“中国包括印刷术在内的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大人物对人类事物的影响,能像这三种机械发明那样的巨大和深远。”提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如何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第三板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社会风尚彰显文化气度
  教学内容——展示图片:女子打马球图、女子男装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并提问:从这些史料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结合上一张图片内容,你能试着概括出唐朝社会文化的特别之处吗?
  教师总结:礼宾图上唐与外国、少数民族频繁交流;出土的文物中有外族货币与外族人俑;女子不仅可以穿胡服、着男装,还可以参与马球等体育运动,这无一不显示着唐朝社会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多彩唐朝:展示唐人的“衣食住行”四方面。“衣”选取了唐代蹙金绣半臂、唐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等;“食”选取了唐代面食、唐代鎏金茶碾、唐代做面食泥俑等;“住行”选取了唐三彩釉陶四合院建筑模型、唐代木制牛马模型等。
  课堂总结:播放视频“盛唐气象”回顾: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繁华绚丽、伟大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又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自信;有“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豪迈,还有“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激情;有“山童隔竹敲茶臼”的闲适,也有“纱帽闲眠对水鸥”的潇洒;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追求,更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
  以上便是笔者关于“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一课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唐代文化的繁盛并不能简单通过几句唐诗、几件出土文物就展示完全,教师更要做的是带领学生充分感知盛唐文化,通过引导学生探讨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意识。
  一、立足历史素材基点,探索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中学生文化自信的第一环节是要引领学生探索文化资源,感受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数千年凝聚而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貌与特性,而且涉猎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有形的文化产品(比如服饰、食物、文字、发明等)和无形的精神现象(比如社会风尚、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们不能轻“无形”重“有形”,但“有形”的文化常常是我们接触某一时期文化最直接生动的途径。中学教师应依托现有教学资源,立足于《历史与社会》教材内容,筛选出教材中蕴含的有效的文化信息,通过对这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将学生脑海中抽象的朝代概念具化成生动鲜活的社会图景,强化其文化认同。   在“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在介绍雕版印刷时选择了一段视频来解说其制作过程。将教材“阅读卡”中的文字转化为声画结合的视频资源,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了解雕版印刷的制作过程,进一步加深对雕版印刷的理解与认知,使得雕版印刷从一个大概、模糊的抽象概念转化成具化、生动的知识经验。在对文化内容进行探索时,教师选取学生接受度较高的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在这其中收获更大的进步。除视频外,图片也是高效的、能吸引学生目光的有效途径。如第二板块中,展示火药(在唐朝被称为“火箭”,即飞火)的图片,帮助学生将认知中的火药变成具体可感的实物,通过了解火药的外观、成分、运用领域,他们对“火药”这个概念的认识也就变得更为丰富与饱满。再比如,在第三板块中,笔者利用多张图片从衣食住行多个角度对唐朝物质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与完整的展示。教材中对唐代社会风尚的介绍多通过文字进行,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笔者借助现代多媒体设备,以学生极感兴趣的、历史可考的图片作为课堂资源渗透文化教育。这些图片是为了配合教材文字的理解而添加的,它们色彩鲜艳、生动活泼,作为对唐代社会文化的形象解释,对于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與感染力。多样的图片展示,加深了学生对唐代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聚焦古今中外异同,深入文化认同教育
  在学生对历史素材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应思考如何实现学生的“文化认同”。首先我们要清楚何为“文化认同”。“由于人类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因而人类的文化认同也因文化的差异而不同,文化认同也因此表现为对其文化的归属意识。” [2]1我们可以认为,文化认同是一种包括理想信念认同、道德规范认同、价值取向认同、语言艺术认同等在内的对于某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的归属感,且其结构相较于政治、经济而言更为稳固。华夏文明纵横五千年,泱泱大国为何能巍然不动屹立于世界文明中,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文化认同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一课中,笔者认真思考了如何从唐朝文化中汲取共鸣点以实现学生文化认同教育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立足于历史根源,通过史料与文献记载展示唐朝文化的繁荣与强盛,唤醒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比如在第一板块“‘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词歌咏传唱文化繁荣”中,设计课堂活动,小组讨论李白与杜甫诗风的形成原因。将诗人的写作特点与所处时代背景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与所处年代之间紧密的联系,缩短学生与历史的心理距离。结合近代的历史文化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包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在内的革命文化,大多产生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可见文化来源于社会现实,其发展与社会发展趋于同步,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在对唐朝代表诗人进行介绍后,借助杜甫《忆昔》和严诩《沧浪诗话·诗评》两段材料,以这类真实的唐代文学作品来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唐朝诗歌文化繁荣的原因,带领学生从唐诗的璀璨看到其背后唐朝经济的发达、政治的清明、社会的稳定,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欣赏与认同。在第二板块“雕版印刷”中,笔者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通过雕版印刷与古老的手抄写的比较、与现代的印刷技术的比较,引导学生探究雕版印刷的优势与不足,在承认由于时代背景的局限、雕版印刷存在缺陷的同时,更肯定雕版印刷的巨大成就。客观辩证和宽和包容一直是我们民族对事、对人的良好道德文化。在第三板块社会文化中,笔者利用“女子打马球图”“女子着男装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三幅图,分别从体育活动、服饰妆容、休闲娱乐三方面展示唐朝女子的地位与社会风气的开放,帮助学生对唐朝社会广博宽容、充满活力的气质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与体会,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亲切感与认同感。
  三、借助情绪联结触点,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一个国家的灵魂。只有在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探索后产生认同、尊敬、信任的情感,坚信本民族文化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勃发的生命力,坚信本民族坚持的理想观念、价值取向能够使得这个民族蒸蒸日上、强大兴旺,才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亲近感,才能使人民感受到归属感,才会主动继承发展本民族文化,才会对本民族文化胸有成竹。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深深植根于其固有的本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和滋养了这一切。
  在“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通过“启情点”的选择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在第二板块中,通过雕版印刷与传统手抄写的比较,说明其利用率极高、省时省力的优势,再向学生介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品《金刚经》完成时间是在868年,比欧洲最早的印刷品早了五百多年,于此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本民族文化的强盛与独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认同感与自豪情。再在引出“火药”内容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马克思和培根对包括雕版印刷和火药在内的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极高评价。选取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伟人的评价,从侧面展示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世界性意义,引导学生肯定唐代科技文化的优异与兴盛。第三板块中,通过唐朝与少数民族来往密切、与外国交往频繁的礼宾图,以及出土的唐朝流通的各国货币,带领学生感受唐朝文化的开放与宽容,体会唐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正是因为了解、尊重、信赖本民族文化,自信在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中不会丧失其本身的民族特色,唐朝文化才愈显璀璨与珍贵,这对于今天我们培养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启情点”的运用延续到了课堂的结尾,播放一段以大唐盛世为主题的视频,其中接连而来的一句句唐诗以磅礴的气势引起学生共鸣:唐代生机勃勃、繁华绚丽、伟大开放,我们在为唐朝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更加坚定创造未来文化的决心与信心。
  总之,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立足历史根源,重返历史现场;需要借助教学资源,体会文化繁荣;需要塑造文化认同,呼唤自信回归。在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注意结合历史素材,强化对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深刻的中华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我们的文化充满自信。
  参考文献:
  [1]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2]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其他文献
本学期的公开课我选了一节习题课——“动能定理的应用”,事先了解学生掌握程度,按照认识规律,反复推敲,无数次设想,决定根据学生已经知道的什么,按照“以其所知,寓其不知,使其知之”的原则,精心设计准备,一节课上下来,感觉总有很多遗憾,几天的反思记录如下。  一、课前思想认识  “动能定理”是进入高中物理学习以来,第一次真正用能量的观点来解决问题的开始,是高中物理中学生第一次学到的定理(以前学习的都是定
摘 要:中考试题情境中融入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体现“倡导素养立意”的命题要求,应关注学科内容的整合化走向融合化、试题情境的碎片化走向结构化、学科任务的笼统性走向精准性、行为表现的一次性走向层次性。教学中应深度利用教学资源、整体理解教学内容、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关键词:素养立意;情境创设;绍兴中考试题  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学业考试命题如何体现“素养立意”,
  班级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主要基地,所以班级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竞争、自主、审美、创新意识等人文思想。本人从教21年,担任班主任工作15年,从担任班主任开始,注重经验的积累,不断总结得失,尤其是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了实现学校“为了师生的一切发展”的办学理念,着手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改造传统班级管
摘 要:本文采用经典的例子,将纵向联想、横向联想以及综合联想在学生写作训练中的作用和方法详尽地加以阐述,对学生写作训练,对教师作文教学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启迪作用,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作文训练;方法;横向联想;纵向联想;综合联想  联想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翅膀。常言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如果想都想不到,又怎么能做得到呢?所以,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首先
Module 10 Unit 1  1. lead to  【点拨】 lead to(介词)意为“导致,引起”,后可接名词,也可接动名词。如:His remarks are likely to lead to confusion. 他的话可能会造成混乱。  【拓展】 lead to还可表示“通向”,后接地点名词。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与短语lead t
2017高三數学模拟试卷(七)
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问题综合性强、解题有一定的技巧,不少同学在解题时,经常因为审题不仔细、考虑不周、方法不当等原因而错解题目.下面就同学们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分类剖析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审题不细致误  例1在不等边△ABC中,a为最大边,如果a20,由于cosA在(0°,180°)上为减函数,  且cos90°=0,∴A0.∴长为a,b,c的三条线段能构成锐角三角形.  剖析:三条线段构成锐角
不等式在高考试卷上“看似没有,但处处皆有”,推理与证明更是数学高考的重要能力要求,对于这两部分内容同学们常常因为理解不透彻,解题思路不严谨而致误.细节决定成败,忽视知识、方法的细微之处,想当然地去考虑问题,把问题主观化、简单化,必然导致错误的发生.下面我们分门别类,结合示例,剖析致错原因,让同学们学会关注细节,增强思维的严密性,笑对高考.  一、不等式易错点探究  运用不等式知识解题时容易发生以下
全国高考江苏卷文言简答题是2014年出现的新题型,它以主观题的形式取代用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应该说,这种题型的出现增加了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对同学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实,解答此类题还是有一定的方法可循的。下面以2017年高考江苏卷文言文为例,谈谈文言文简答题解题三步突破法。  [高考真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
被动语态在高考试题中雖然没有时态考查得那么多,但考查也比较频繁,它是高考的热点,也是易错点,考生对这一个语法点掌握得也不够牢固,屡屡出错。为帮助考生解除对这一个语法知识的困惑,本文将通过详实的典型实例进行归纳分析,总结该语法点的用法,把握高考对这一语法点的命题规律,掌握应对策略。  英语动词有两种语态: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主动语态的主语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被动语态通常表示主语是谓语动作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