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基2标记的东南太平洋不同表型间茎柔鱼群体遗传学分析

来源 :南方水产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ghtd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东南太平洋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大、中、小3种表型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和结构,利用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基2(ND2)基因,对东南太平洋大、中、小3种表型群,共90尾性成熟茎柔鱼样本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ND2基因序列测序结果显示3个表型群总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18,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240,表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来源于群体内的变异达到了100.45%,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小于0.05(P>0.05),且基因流(Nm)远大于1,说明3种表型的茎柔鱼未出现显著的遗传分化.中性检验呈极显著负值(Fs=?8.61773,P<0.01),核苷酸错配分布曲线均出现明显单峰,推测东南太平洋茎柔鱼在历史上可能经历过快速的群体扩张事件.该研究结果表明分布于东南太平洋不同海域茎柔鱼大、中、小3个表型群之间因生殖行为可能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应属于同一个种群,在渔业管理上应予以充分考虑.
其他文献
比较了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杂交子二代(杂交鲷或杂交F2)与黑鲷幼鱼在不同投喂频率下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表现,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选用杂交F2及黑鲷幼鱼为研究对象,设4个投喂频率组(1T:1次·d?1、2T:2次·d?1、3T:3次·d?1、4T:4次·d?1),进行4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从1T升至2T,杂交F2与黑鲷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成活率(SR)显著升高(P0.05),但显著高
为揭示鲔(Euthynnus affinis)的骨骼形态特征,采用X射线拍照法对鲔进行拍照及相关研究.研究发现,鲔脊柱由20枚躯椎和18枚尾椎构成,第4—第30枚脊椎骨连接27枚髓棘,第16—第28枚脊椎骨前后两端的椎体横突向下延伸后相互连接形成特殊骨骼结构,第35—第37脊椎骨上下两侧向斜后方延伸构成3块尾上骨和3块尾下骨,第38枚脊椎骨后半部特化为1整片尾骨;肩带位于第5—第6枚脊椎处;腰带位于第6枚脊椎骨下方;第一背鳍位于第6—第16枚脊椎骨上方;第二背鳍位于第21—第24枚脊椎骨上方;臀鳍位于第2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的时空特征、季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9年4个季节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粒径谱、多维尺度排序等方法,研究了鱼类粒径谱特征及其时空变动.结果表明,全年Sheldon鱼类粒径谱形状大体为单峰型,鱼类粒级介于?2~11,最高值出现在6~7粒级,以小型鱼类为主.四季Sheldon鱼类粒径谱基本呈单峰型,各季节峰值和最高生物量对应粒级区间、鱼种组成存在差异,其标准化鱼类粒径谱拟合曲线均呈“穹顶”型,曲率介于?0.18~?0.09,以冬季最大(?0.09),春季最小(?0.1
2020年6—10月,从辽宁地区患病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体内共分离到394株菌株.基于16S rRNA序列鉴定分离株,采用微量稀释法分析随机挑选的18株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对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检测其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并基于ERIC-PCR进行分型研究.结果显示,分离株以弧菌属为主,共232株(58.88%),其中大菱鲆弧菌117株(29.70%).经rpoD序列比对确定的18株大菱鲆弧菌对硫酸新霉素、氟甲喹和盐酸多西环素不耐药,对其他5种抗菌药
文章探究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全基因组微卫星的分布特征及其规律,旨在为相关功能性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提供依据.利用MISA(MIcroSAtellite identification tool)软件对其全基因组微卫星进行筛查和分析,并对外显子中含有微卫星的基因进行了GO(Gene Ontology)注释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在瓦氏黄颡鱼全基因组(约663.53 Mb)中筛查到6种完整型微卫星
为了解中国不同地理群体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的遗传结构,从花鲈基因组序列中筛选出11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对中国沿海地区(天津、长岛、青岛、上海、厦门和北海)6个花鲈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11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57个等位基因,7个微卫星位点具有高度多态性.6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为3.9091~4.6364,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2934~2.7735,观测杂合度(Ho)为0.3913~0.4568,期望杂合度(He)为0.5051~0.5662,多态信
水流速度是影响鱼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为探究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在不同流速条件下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表达情况,利用RNA-Seq技术对差异流速下的豹纹鳃棘鲈肝脏组织进行了转录组分析.挑选相同繁育批次中规格一致的豹纹鳃棘鲈幼苗,分别在正常流速(0.1 m·s?1,Low flow velocity,LFV)和高流速(0.4 m·s?1,High flow velocity,HFV)实验组中养殖150 d后进行肝脏转录组测序分析,探究豹纹鳃棘鲈在差异流速下个体间的基因表达
贝类一般在开放式海域养殖,这使得贝类病害防控工作很难开展,因此调查病原流行感染规律对贝类病原的发生、发展和防治尤为重要.文章采用常规PCR技术,调查了广东近岸6个养殖海域5种重要养殖贝类寄生派琴虫的感染情况,分析了贝类寄生派琴虫感染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共检测到2种派琴虫,其中北海派琴虫(Perkinus beihaiensis)总感染率显著高于奥尔森派琴虫(P.olseni).5种检测的贝类中,除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以外,均检测到派琴虫感染,其中香港牡蛎(C.hong
为了解不同干燥方式对罗非鱼片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为罗非鱼片加工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经超声波辅助聚葡萄糖渗透热泵干燥(UAPOHPD)、热泵干燥(HPD)、超声波辅助聚葡萄糖渗透真空冷冻-热泵联合干燥(UAPOVFHPCD)和真空冷冻干燥(VFD)所得罗非鱼片干制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不同干制品的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确定不同干制品的关键风味成分.结果表明,电子鼻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罗非鱼片干制品.其中,新
角质颚作为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记录了其丰富的个体生长信息.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富山武装乌贼(Enoploteuthis chunii)是众多海洋哺乳动物和鱼类的食饵,掌握角质颚的生长变化规律不仅有助于了解其个体发育期摄食生态的变化,还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2019年3月和9月于西太平洋海域采集的91尾样本,结合胴长数据从角质颚长度及色素沉积分析了富山武装乌贼个体发育期角质颚的表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胴长增加,角质颚各部长度与色素沉积比例均呈正相关,角质颚各部长度在胴长31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