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nya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我国中小学校开设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我国学校卫生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方法 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影响开课因素,分析不同因素对开展卫生相关课程/讲座的影响。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集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计193 392所学校的相关数据,共覆盖学生151 327 628人。中小学的健康教育的开课率为90.1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和西部地区相对于中部地区开课率较高(东部:AOR为1.16,95%CI:1.12~1.21;西部:AOR为1.13,95%CI:1.08~1.18)。中学比小学开课率高(AOR为1.31,95%CI:1.24~1.38)。寄宿制、学校人数大于等于600人的非寄宿制相对于人数少于600人的非寄宿制开课率高(寄宿制:AOR为2.12,95%CI:2.00~2.23;大于等于600人的非寄宿制:AOR为1.98,95%CI:1.89~2.07)。配备保健教师、保健室、校医、卫生室的都有利于学校卫生健康相关课程或讲座的开展(保健教师:AOR为4.53,95%CI:4.35~4.72;保健室:AOR为1.34,95%CI:1.28~1.39;校医:AOR为2.24,95%CI:2.09~2.40;卫生室:AOR为1.25,95%CI:1.18~1.33)。结论 目前全国中小学健康教育课总体开课率较高,但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寄宿制类型卫生保健情况区别明显。在政策制定中,需要因地制宜,因人(学校类别)制宜。
其他文献
<正>“三个课堂”的提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提供了现实路径,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推动课堂改革注入了活力。打造“三个课堂”的目的是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让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同时作用于学生,助力学生全方位成长。在落实“三个课堂”过程中,需求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这里的“需求”是指情感和资源需求,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教师。
期刊
近年来,随着大众对可穿戴电子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可穿戴技术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可穿戴电子皮肤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种,可以模拟人体皮肤感受外界刺激,因此在医疗健康检测与诊断、机器人触觉与控制和人机交互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体型庞大、成本高昂、佩戴不适等问题已经成了阻碍可穿戴电子皮肤发展的瓶颈,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纳米技术为其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在提升其性能参数和使用功能上,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
以新疆奇台县为例,对农户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形式获得数据,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农户绿色转型生产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内在意识与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农户受教育程度、政府补贴、环保意识、预期收入等对农户绿色转型生产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提出加强绿色理念宣传、完善保障补贴机制、创新销售渠道和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协作等针对性措施。研究旨在保障农户持续增收的同时,引导和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全世界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肺康复是COPD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改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呼吸症状、提高运动耐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因肺康复资源缺乏、交通障碍、患者知识缺乏及患者对肺康复方案接受程度低等因素,仅有不超过10%的中重度COPD患者参加
深化产教融合是涉农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的必然路径,更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元素。分析了涉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几种形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系统论的理念,以系统论的本质特征与产教融合路径的关系为出发点,对涉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主体、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正>在首届IPv6技术应用创新大赛启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推进IPv6规模部署专家委员会主任邬贺铨对IPv6发展趋势和IPv6创新技术进行了分析、解读和展望。他表示,IPv6开创了网络技术的创新空间,希望中国企业和机构进一步在互联网标准制定方面贡献力量,引领IPv6创新发展。
期刊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但同时也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平台。2012年,“三个课堂”作为缓解教育公平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首次被提出,2020年教育部正式下达《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这一重要指示。指导建议中提出要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使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
电子皮肤是一种致力于模拟并超越人类皮肤功能的可穿戴柔性仿生传感器,可模仿人体皮肤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在医疗健康、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当今重要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本文简单介绍了电子皮肤的发展历史,并详细论述了在制备过程中材料、结构、基底、器件选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概括了电子皮肤应具备的可拉伸性、可自愈性、自供电性、集成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性,列举了基于应变传感、温度传感、湿度传感和
近年来,随着智能传感技术的迅速发展,柔性传感器已成为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对象,其可潜在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生物医学、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环境监测等前沿领域。与近年来兴起的柔性平面型触觉传感器相比,柔性纤维基触觉传感器具有重量轻、柔韧性好、透气性强等优点,尤其是其纤维型器件形式使其更加容易地集成到纺织服装当中,展现出透气和舒适穿戴的特性,这对于实现穿戴式健康监测和运动识别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纤维基柔
<正>“向IPv6单栈演进成为全球范围内IPv6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推进IPv6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和利用IVI翻译、真实源地址验证体系结构SAVA、切片等关键技术。”在日前召开的会议上,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李星教授表示。同时,他呼吁,要为IPv6创新提供环境和平台,充分把握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时代趋势,力求为“突破核心技术,建设网络强国”贡献力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