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卧底,难挽狂澜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rat1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继庚是道光六年(1826年)的进士,祖籍江苏江宁(今南京),曾在湖南保靖任知县。太平军进攻长沙时,他与父亲都在湖南,于是随父亲的同年冒死闯入已是危城的长沙,全力抵抗。后来长沙兵力增强,太平军挖了十多条地道试图炸毁城墙,但都没奏效,便转攻武昌。
  拿下武昌后,太平军又马不停蹄地直奔南京,而此时张继庚已返回南京,帮驻守的清军抵抗。由于兵力不足,南京城破,太平军大肆杀戮,无辜死者有七万多人,连和尚、道士都没能幸免。其中未成年的男性被割掉生殖器官,女童和老妇则被诱骗到铺满火药的地方炸死。张继庚不甘屈服,组织了一千多人与太平军展开激烈的巷战。最后寡不敌众,他准备跳河自杀,但又觉得这样太没用了,思前想后,决定改名叶子法,隐藏了起来。
  起初他混迹于太平天国的机匠馆中,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潜入北王韦昌辉的府中,做了典舆衙的教书先生。其间,他利用一切机会策动兵变,并想办法让太平军的湖南兵与两广兵互斗。他曾安排一个郎中假称能为东王杨秀清治疗眼疾而试图刺杀杨秀清,不料事败;后来他又辗转联系上围城的清军首领向荣,陆续送去36封密信,不仅详细报告了太平军在南京城内的布防情况,还与向荣约定多次攻城事宜,可惜都没促成。之所以如此,起初是因向荣对张继庚存疑,后来才发现太平军与清军所用的历法不同,彼此相差六天,时间并不统一。
  无奈之下,张继庚只得冒死出城面见向荣,约他于某日攻仪凤门,他则带人打开城门接应,一旦成功,南京就有救了。可惜一个叫张沛泽的同伙中途反悔,索要千金不成,便将张继庚告发了。张继庚用的是化名,起初还蒙混过去了,不料在逃亡路上与张沛泽撞个正着,惨遭抓获。
  此时张继庚仍能保持冷静,说张沛泽是因吸鸦片怕被自己举报才污蔑自己,言语神情底气十足,叙事毫无漏洞,结果张沛泽掉了脑袋。后来又有人将张继庚的日常活动报给当局,张继庚这才开始受到严刑审问。
  太平天国的酷刑花样繁多,如烧铁烙体、锐物扎身、“点天灯”等,张继庚实在挺不过去了,就对审问的人说:“谋反不是我一個人就能干的,都是与广西的兄弟合作,但因为人多,我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审问的人立功心切,于是拿来广西官员的花名册,让张继庚照着上面的名字指认同伙。张继庚乱指一气,结果34个太平军将领先后被杀,广西方面的太平军元气大伤。后来杨秀清忽然醒悟,怒不可遏,立刻停止审问,用残忍的车裂之法杀掉张继庚,血肉飞溅满场,观者掩面而泣。走到穷途末路,张继庚仍有傲骨,面色不改地仰天长啸,留下一句惨烈的绝命词,“拔不去眼中铁,呕不尽心头血!”
  张继庚的死让一个叫张鸦头的同伙深受感动,他觉得张继庚在如此酷刑下都没供出自己,实在难得,于是带人去劫城门,接连杀了七个守兵,眼看胜利在望,结果也因同伙告密而被抓身亡。
其他文献
月满天心,专职作家、已出版古典文化随笔《茶缘心语》《长相思不相忘》及各类散文随笔集等20部,发表各类文字500万宇,多部小说签约影视剧。  《红楼梦》第34回,贾政受到挑唆,对宝玉下了狠手,差点把他打死,宝玉被抬回怡红院后,伤口疼加上暑热,几乎昏迷。他恍惚间听到悲戚声,睁开眼睛一看,是黛玉在哭,便强忍着疼痛安慰她,说自己不疼,又担心她大热天出门,别再中暑。黛玉见宝玉伤成这样,最后说了一句:你可都改
南朝牛人陶弘景的母亲在怀孕前梦见一条无尾青龙从怀中飞出,这是陶弘景一生传奇的伏笔。  四岁时,他的学霸天赋就显露出来,喜欢用芦荻秆做笔,在灰土上学写字。此后,从儒家经典到道家经典,他手不释卷,并且在小小年纪就领会其深意。不到弱冠年纪,他便以才学闻名,加之身形伟岸、气宇不凡,遥遥若高山之独立,巍峨若玉山之将崩,顿时作为全方位的完美男神倾倒大众,先后任南朝宋、齐王朝等许多诸侯王的侍读。虽然身居权贵之府
爱新觉罗·载沣一生的遭际正应了那句诗:可怜生在帝王家。以他的性情和才具,即使作为百姓也是凡庸之辈,更何况是摄政王。其胞弟载涛曾直言:“他遇事优柔寡断,人都说他忠厚,实则忠厚即无用之别名。他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绝难胜任。”  载沣也曾意识到这一点,视主持国政为苦差事,伤透了脑筋。等到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出山,他被迫辞去摄政之职,反而解脱,轻松地对妻子说:“从今天
1271年九月的一个深夜,日本西南部金津岛上,海风裹挟着浊浪不时砸向悬崖,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将悬崖边一座日式木板屋震得摇摇欲坠。板屋里,元朝第三批“国信使”团长赵良弼正在奄奄一息的烛火旁踱步,思索对策。突然,烛光熄灭,板屋顿时陷入黑暗的深渊。屋外,四面八方同时响起鬼哭狼嚎般的呐喊声,令人毛骨悚然。赵良弼充耳不闻,“凝然自若”,借回顾自己成为外交官前的坎坷经历来度过这漫长的黑夜……  一  121
名人夫妻老照片那對更有夫妻相
唐朝宰相上官仪出身官宦世家,是个难得的才子,生平留下许多诗作,比如他有一首《王昭君》:“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很有些王维的诗画一体之感。  读他的诗就像读课文,让你有范本可依,即便是不会作诗的人一样可以照葫芦画瓢,不像李白的诗那般潇洒飘逸,属于天地赋予的灵气,后世的人學不来。上官仪好像天生就是端正的,属于天圆地方,把诗都能做出格式来。这种性格其实很适合做太平盛世的官。 
一  至和二年(1055年),益州府,知州张方平正在翻阅一个人的简历:“没文凭,没背景,没工作,这样的人也叫作人才?”张方平冷冷地看着下属。“苏洵呈递上来几篇论文,您先看看再下结论也不迟。”下属抱着一摞资料放在办公桌上,只见论文封皮上写着《几策》《衡论》《权书》……张方平耐着性子戴上老花镜,翻起论文,没想到越看,眉头锁得越紧,一转眼已经过了三个时辰,只听“啪”一声,论文被合上了。“苏洵的文章竟然兼
齐白石40岁出头时曾南下游历,路过桂林的一家小客栈,被客栈墙壁上挂的一幅画作所惊艳。那幅画是以湍急奔腾的江水为背景,两位美人乘坐在“槎”上。齊白石觉得这幅画非常妙,想高价买下,但不论怎么说,店家都不愿忍痛割爱,齐白石只能抱憾离去。  回家后,齐白石立即挥毫泼墨,将刻在脑海里的画面倾泻而出,画了这幅《槎上美人图》。图中只见波涛汹涌、海浪起伏,远处一轮明月像从水中升起。  这幅画的神奇之处就在,画作长
“池水浑浑浊浊,连紫藤花的倒影也看不见了,雨一直在下……”1948年6月13日深夜,写下这段话之后,日本“无赖派大师”太宰治与他的一位女崇拜者冒着大雨走向河边,走出200米后,双双跳入河中,他们腰部红色的绳结将两人紧紧绑在一起。  六月是东京的梅雨季,他们被人发现时,已是六天后,那天,正是太宰治的39岁生日。他工作室的书桌上放着遗书、手稿,还有几本他另一个“女友”太田静子的日记。  1947年,《
1644年十二月,一个疯和尚突然出现在南京。寒风刺骨,別人都在睡觉,他的夜生活才刚开始。他跑到皇宫外,叩着洪武门大喊大叫,自称是大明亲王,在逃难途中削发为僧,现在终于到了南京,请求面见皇帝。  这一异常举动很快引起守门官兵的注意,他们将和尚暂时收押,上报弘光帝。弘光帝也很纳闷,这到底是哪个亲戚?马上派人审问。  不问不知道,一问就露馅。和尚先说崇祯曾封他为齐王,后来说自己是吴王,折腾了半天,又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