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死意义的思考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huigr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兜兜转转数百年,究竟是唯心主义站上风,还是唯物主义笑到最后,没人可以给出果断的答案。同哲学问题相似的是,人们对于生与死的探索同样也在进行着。
  俗人皆好生而恶死,所以清代邓汉仪才有“千古艰难惟一死”之说。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而惶惶不得终,是害怕死亡,还是对于生的依恋?想必你会问,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我存活于世上短短数十载,没有丰厚的财富,没有傲人的外表,甚至没有令人愉悦的一瞬间,我不追求生命的长久,那这世间还有什么值得我去追求?而庄子所谓的“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那是君子的态度,君子对于生死是淡然的,生也好,忘也罢,他不为生而满足,不为死而癫狂,他丝毫不刻意,不问自己来自何处,也不畏自己该去往何方,生与死都与他人无关,甚至与自己无关。
  然而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确实有不少盲目而迫切追求实现人生价值的人,甚至是追求着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说法。而那些想急切证明自己存在的人往往因激进而迷失方向,从而引向死亡。在这里我并不是批判性指责这些人的做法是错误的,而是感到悲伤与哀恸。周国平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写到:“人生的终点是死,是空无,在终点找不到意义。于是我们只好说:意义在于过程。可是,当过程也背叛我们的时候,我们又把眼光投向终点,安慰自己说:既然结局一样,何必在乎过程。”我们往往能做到的是与天地共存,却无法做到与天地长河共亡。
  相比起庄子的自然生死观,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曾回答子路对于生死的疑问,“未知生,焉知死?”如此回避而不直答的态度是让人感到困惑的。同样的,中方与西方文化总有着相通相似之处,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第三幕中叩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庄子在《知北游》谈到: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为人立神形之本,人的生命是载之以形,守之以神的,人的身体毁灭了,其生命也走向了死亡。而我们依靠着孱弱的身体去探索、追寻所属的人生意义,本身也就显得无可厚非了。
  社会上的个人是独立的存在,从单方面来说他是孤独的,放在特定的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个人的生命或起居问题便显得更微不足道。
  我总是会想起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虽然我未经历过,到种种资料都在提醒着我,那段历史是应该被全世界人民铭记的。2016年《看天下》杂志曾刊登过一篇名为《国家面子的背后:汉城奥运会前的苦役、凌虐与杀戮》短暂记录了“兄弟之家”的经历。“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是一个奇迹,是神的杰作,是韩国全体国人的杰作。”再次提起那场奥运会,时任组委会的主席朴世直仍神采飞扬,在他眼里,那是韩国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拐点。但世界人民往往看到的是国家面子的光彩,却忽略了面子背后所潜在的人民的苦难。为了一个看似光鲜整洁的社会环境,上万人被强行逮捕,关押至数十个秘密监狱里,等待他们的是“劳动改造”,是所谓“做人的义务行为”。
  毫无疑问,当年的汉城奥运会是成功的,因为韩国渐渐地走向了世界,全世界人民都见证了他们的成功,好像全部人都奉献了他们的价值,所有人的人生仿佛也得到了升华。于是有人说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当地官员需要力量控制住可能会带来威胁的“社会流浪者”,“兄弟之家”刚好成全了他们,而他们所付出的劳力,精神甚至是生命,都是国家所需要的。然而美好国家的建设需要付出这样的代价才能做到吗?这样是否可以认为:我们为国家而生,同时也应为国家而亡?我们总是在追问生存的意义何在,仿佛没有追求的人生就不是完整的人,倘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用生命作为代价,那么这样主动或被动的“献身”精神能不能被称为正确的生死观念呢?
  这里就牵扯到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问题,诚然,必须承认说国家的建设就一定得付出人民的生命的说法是偏激的,但当人真正面对以上情况时,是舍小我成大我,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秦始皇为建阿房宫剥削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故不可取,但侧面来说,阿房宫所留下的不只只是万千人民的怨言,它凝结着人民的血泪,是传统建筑的传奇,是传统文化的象征。那个人的牺牲还是不是问题?当然是,倘若每建造一次大工程,创造一项伟业都要以血泪筑墙,以骨肉为柱,那美好的社会生活何时才能到来,人民所期望的幸福又何时才能常驻?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有人追求永生,便会有人选择死亡,只不过这样的人是占据小部分的。
  2016年2月23日,“史学奇才”林嘉文因抑郁症跳楼自杀。天才总是孤独的,我无法想象年仅17岁的他在写下两部作品《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與《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后了结了这一生。他在自己的遗书《最后的话》中写到:“人活在世上,实在不该太把自己当回事。但只要人要赖活着,总得靠某种虚荣来营造出自我存在的价值感。”也许是到了曲高和寡的地位,未来对于他也没了吸引力,生活对于他而言是世俗的,没有了对生的渴望,那些该继续的生活又该怎么继续?是盲目的生还是接受死的洗礼?他选择了后者,没有人能够理解,大概所有人都是感到痛心与惋惜的,包括他的父母。但也许正因为没有知己的理解,他才放下了那些不该放下又该放下的东西,留下一生的叹息与遗憾。我对于“生活没有希望后就选择死亡”的态度不敢苟同,因为我无法做到洒脱于天地,我想大部分人也是。
  “我们活着,同时也在孕育死亡。”而生死恰巧也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庄子在《大宗师》篇中所提到的“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又将死亡转换成为了生的延续。而面对有限的生命,生得快乐,又何惧死亡?
其他文献
摘 要:让学生参与到出题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运用让学生出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学生;出题方法;初中语文;实践教学  一、前言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习惯性的按照教师出题,学生回答的模式来进行。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在课堂中应当要提出怎样的问题,学
摘 要:预习是能深入理解一门学科的前提,尤其对于语文这门富有抽象性和内涵型的学科来说,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初高中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方法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语文的预习的重要性,又从培养小学生的预习兴趣、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搜集资料、教师学生间的互动批改这三个方面论述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以期为小学生的语文预习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很有幸参加了教育办组织的片区教研活动,由于多年来一直在教学点工作,面对的学生很少,尤其近几年来一直是不到十个学生,上课的形式几乎是手把手教学,真的很难再体会到在很多学生面前授课的感觉了。这一次不但让自己体会到久违的当老师的那种愉悦的心情也收获了不少东西。  这次活动形式是“同课异构”低年级识字教学。刚接到任务时真的有些紧张,因为现在教的是二年级,要上的内容是一年级的。有些知识点难免会忘记。利用有限
期刊
摘 要:学前教育是就业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拥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包括普通话、歌唱、舞蹈、钢琴、美术等技巧),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与待人接物的智慧,以及敏锐的科研意识以及良好的科研能力。本文尝试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关于经验的结构整体概念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的教学法进行某一方面的分析,并加以借鉴,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去。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教学方法
摘 要:语文学习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可以一劳永逸的事情,它必须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来进行开展。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牢牢抓住创新、培养来进行辐射功能,避免拔苗助长的不良教学手段;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则应当是这场教育的最佳助力器,特别是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能够为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一个不可替代的开放性课堂。下面就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来对开放式的小学语文课堂建设与教学
摘 要:语文课标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高效课堂  语文教师在学生的阅读教学中,要从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的基本能力方面,着力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笔者从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