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前关于作家写小说和写影视剧哪一个更“高级”的争论掀起一个小高潮,不过最终也没个结果,其实关于这个话题,早前在“海岩剧”时代就曾被广泛讨论。其实文学界和编剧界之间,无论是受众面、影响力还是收入的力量角逐,都是随着电视剧市场环境的变好而越来越明朗。从写小说到改写影视剧的编剧中,朱苏进无疑是其中成功的典型。朱苏进曾说:“我觉得影视剧毫无价值。但它的价格,是我以前做的很多自认为很有价值的事情所得不到的。这个咋办呢?”尽管有人从写小说成功转行做编剧,但朱苏进很知道什么样的作品具有商业价值,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编剧所缺少的嗅觉,恰恰这不是朱苏进为迎合市场的创作手法,他作品中吸引观众的人物和故事都和他带着个人化的创作不无关系,特点鲜明——生活化并近乎理想化,这也正是现代观众更愿意接受的一种表达方式。
1996年,应导演谢晋之邀朱苏进写了影片《鸦片战争》的剧本,然后被影视圈迅速认识,这之后,朱苏进开始只写影视剧,再也没写过小说。朱苏进的笔下传达出一种个人化的激情,但从来都伴随着各种声音,写《康熙王朝》时,他认为原著堆砌历史事实,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都明显不足,于是大刀阔斧删改,毫无愧色;写《我的兄弟叫顺溜》,他让八路军有了狙击手;在《江山风雨情》里,他让崇桢死在陈圆圆的肩头;在新《三国》里,他让曹操成了一个有勇有谋有担当的枭雄……“当你的世界观足够强大时,外界对你怎么会有影响?就像走在路上,路边的树被风吹得哗哗响,但我还是照样走我的路。当别人对你提出看法和判断时,你内心会形成一种反判断——你难道不会对别人对你的评价产生评价吗?”朱苏进说。但是在与投资方和导演的合作上,从开始写剧本到现在,朱苏进说几乎没有受到需要“改来改去”的约束,除了《我的兄弟叫顺溜》是他完全处于个人喜欢的创作之外,其他的邀约作品也保持了相对的自主性。也许,对于编剧职业这是最大的幸运。
朱苏进喜欢说“这是我的一个毛病”,他习惯在作品中描述男人与男人之间一种纯粹的情谊;相比口舌交流,他更喜欢精神体悟式的交流方式;他不看国产电视剧。可是这些“毛病”看起来又很本真。朱苏进不太喜欢面对媒体,能躲则躲,本刊记者打第一个约访电话差点被推脱,但是一提到《嘎达梅林》和《我的兄弟叫顺溜》,他缓和了很多。对于写影视剧,朱苏进当然不只看作职业,他喜欢笔下的人物,就像有人评价顺溜,通过那么悲壮的一个结局却看到了编剧的冷静,似乎顺溜是从他心里长出来的一样。他说过迟早还是要回到写小说本身上,但什么时候自己也不清楚。采访结束时,我问他下一部作品是什么,他说,在做自己想做的一件事。但对我的追问,他难得地大笑着说:就给我一点空间好不好?
记者:据说你本来一直不想写《嘎达梅林》这个剧本,最终为何成行?是像你笑称的自己被“情感绑架”了吗?
朱苏进:当时正好有个项目停下来了,巴特尔(制片人)来找我,说让我去草原看看,我愿不愿意写是一回事,但是那个草原我很喜欢也向往,我想既然来了,就为草原和它的历史做点什么吧。虽然拖拖拉拉的时间很长,但是真正创作的时间不是很长。我所有的作品都是这样,大多数作品都不是我自己的主动选择。但是一直我都还比较顺利。
记者:剧中的嘎达梅林话不多,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情感,当末代达王打败了嘎达梅林之后,却很怅然,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比较吸引观众,你似乎在这方面着墨较多。
朱苏进:这个不一定需要多着墨,两个人是不是生死对头,是兄弟还是带着仇恨,彼此之间都是要带着理解的。这样的情怀比较符合我的天性。
记者:你的作品大抵都带着这样一种色彩。
朱苏进:啊哈。这是我的毛病。
记者:要把这部片子拍得既符合历史真实,又有时代特征,且具有商业价值,当时巴特尔出于这样的考虑认为你是编剧的不二人选。你觉得怎样做到三者统一?
朱苏进:很难做,说实话。我们内地观众会不会喜欢这是很大的问题,主要是他们或许很难理解草原上的子民们和上个世纪30年代的草原和草原上的羊群、马群,草原人的传统是无论地位多高,大家都是草原的子民。我们也许只理解红绿灯、高楼和地铁。少数民族题材如何让观众喜欢,过去有过一种成功的经验,比如《刘三姐》、《五朵金花》,那时没有语言的形式,以民歌的形式出现其实是超语言和超故事的,其实无论是《刘三姐》还是《五朵金花》,故事本身非常单纯,用歌声就能醉倒一大片人,内地观众对嘎达梅林的了解是一首歌,嘎达梅林这个人物对于一个电视剧来说非常之难,因为它实在太简单了。
记者:顺溜是个相对比较简单的故事,我知道你个人很喜欢《顺溜》,写的时候带着怎样的基调?
朱苏进:这个是没有任何人约我写的一个剧,写的是我自己喜欢写的一个东西,从搞影视到现在,只有《我的兄弟叫顺溜》这一个东西是我自己想写的,不带有强迫性质的。
记者:你在剧里给顺溜安排了一个悲剧结局,抗战胜利了,但人物命运却很残酷,有人说,你是一直保持这样一种冷静去看这个人物。直到这时才真正发现,顺溜是从你心里长出来的。
朱苏进:我们有个最基本的东西不要忘了,就是打一场属于他自己的战争。当他和他的战友打一场属于民主的战争的时候他是英雄,但是那个战争之后其实是他想继续打一场属于自己的战争。他会怎样?这个时候他就会被自己的战友、亲人、敌人共同追杀。当代当兵作战,杰出的忠臣看上去往往很像背叛。我们能不能看到这个戏的内涵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这个戏里生长出来的东西本身也有很好的观赏性,比如你可以不知道或者不关心这个内涵但依然喜欢这个故事,那也行。电视剧就是这个样子,好看的东西总会有观众明白,看完之后会在心里留下一点东西。这些东西就是由他自己心里生长的。
记者:《让子弹飞》的初稿是你完成的,后面有继续跟进吗?
朱苏进:初稿完成以后,我就交给他们由他们改动了。电影最主要是导演,姜文很有激情和野性。不是有说法是中国所有的导演都下蛋了,姜文的蛋一破,蹦个小恐龙出来。为什么呢?姜文导演是最具野性的导演,他的野性直接表达他的一种具有背叛性质的创造力。挺棒的。
记者:关于原创和再创圈内一直有些讨论,你认为对编剧而言,含金量真的有区别吗?
朱苏进:当然有重大区别,但是我不关心这个事。比如我们中外电影史上的很多伟大的片子是根据小说来改编的,但是他依然在电影化的艺术上有着巨大的创造,是不是?这种声像和意向的表达是小说中一开始就不存在的,我们经常听到说电影把小说给糟蹋了,那是文学家的偏狭,他只是换了一种光彩折射出来的一种灿烂的光。所以一般来讲,并不是说原创就比再创造更有创造力,但一般来讲,原创更难。可是我觉得判断一个创造的东西并不是看他是原创还是再创造,最主要的是他创造了什么。创造出来了新的价值,那无论是哪种创造,都是非常珍贵的。我们有些东西,标榜的是原创,但其实人家以前早就表达过了,而且表达得还非常好。仅仅从技术上来看是创造,所以原创和再创不要再追究。
1996年,应导演谢晋之邀朱苏进写了影片《鸦片战争》的剧本,然后被影视圈迅速认识,这之后,朱苏进开始只写影视剧,再也没写过小说。朱苏进的笔下传达出一种个人化的激情,但从来都伴随着各种声音,写《康熙王朝》时,他认为原著堆砌历史事实,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都明显不足,于是大刀阔斧删改,毫无愧色;写《我的兄弟叫顺溜》,他让八路军有了狙击手;在《江山风雨情》里,他让崇桢死在陈圆圆的肩头;在新《三国》里,他让曹操成了一个有勇有谋有担当的枭雄……“当你的世界观足够强大时,外界对你怎么会有影响?就像走在路上,路边的树被风吹得哗哗响,但我还是照样走我的路。当别人对你提出看法和判断时,你内心会形成一种反判断——你难道不会对别人对你的评价产生评价吗?”朱苏进说。但是在与投资方和导演的合作上,从开始写剧本到现在,朱苏进说几乎没有受到需要“改来改去”的约束,除了《我的兄弟叫顺溜》是他完全处于个人喜欢的创作之外,其他的邀约作品也保持了相对的自主性。也许,对于编剧职业这是最大的幸运。
朱苏进喜欢说“这是我的一个毛病”,他习惯在作品中描述男人与男人之间一种纯粹的情谊;相比口舌交流,他更喜欢精神体悟式的交流方式;他不看国产电视剧。可是这些“毛病”看起来又很本真。朱苏进不太喜欢面对媒体,能躲则躲,本刊记者打第一个约访电话差点被推脱,但是一提到《嘎达梅林》和《我的兄弟叫顺溜》,他缓和了很多。对于写影视剧,朱苏进当然不只看作职业,他喜欢笔下的人物,就像有人评价顺溜,通过那么悲壮的一个结局却看到了编剧的冷静,似乎顺溜是从他心里长出来的一样。他说过迟早还是要回到写小说本身上,但什么时候自己也不清楚。采访结束时,我问他下一部作品是什么,他说,在做自己想做的一件事。但对我的追问,他难得地大笑着说:就给我一点空间好不好?
记者:据说你本来一直不想写《嘎达梅林》这个剧本,最终为何成行?是像你笑称的自己被“情感绑架”了吗?
朱苏进:当时正好有个项目停下来了,巴特尔(制片人)来找我,说让我去草原看看,我愿不愿意写是一回事,但是那个草原我很喜欢也向往,我想既然来了,就为草原和它的历史做点什么吧。虽然拖拖拉拉的时间很长,但是真正创作的时间不是很长。我所有的作品都是这样,大多数作品都不是我自己的主动选择。但是一直我都还比较顺利。
记者:剧中的嘎达梅林话不多,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情感,当末代达王打败了嘎达梅林之后,却很怅然,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比较吸引观众,你似乎在这方面着墨较多。
朱苏进:这个不一定需要多着墨,两个人是不是生死对头,是兄弟还是带着仇恨,彼此之间都是要带着理解的。这样的情怀比较符合我的天性。
记者:你的作品大抵都带着这样一种色彩。
朱苏进:啊哈。这是我的毛病。
记者:要把这部片子拍得既符合历史真实,又有时代特征,且具有商业价值,当时巴特尔出于这样的考虑认为你是编剧的不二人选。你觉得怎样做到三者统一?
朱苏进:很难做,说实话。我们内地观众会不会喜欢这是很大的问题,主要是他们或许很难理解草原上的子民们和上个世纪30年代的草原和草原上的羊群、马群,草原人的传统是无论地位多高,大家都是草原的子民。我们也许只理解红绿灯、高楼和地铁。少数民族题材如何让观众喜欢,过去有过一种成功的经验,比如《刘三姐》、《五朵金花》,那时没有语言的形式,以民歌的形式出现其实是超语言和超故事的,其实无论是《刘三姐》还是《五朵金花》,故事本身非常单纯,用歌声就能醉倒一大片人,内地观众对嘎达梅林的了解是一首歌,嘎达梅林这个人物对于一个电视剧来说非常之难,因为它实在太简单了。
记者:顺溜是个相对比较简单的故事,我知道你个人很喜欢《顺溜》,写的时候带着怎样的基调?
朱苏进:这个是没有任何人约我写的一个剧,写的是我自己喜欢写的一个东西,从搞影视到现在,只有《我的兄弟叫顺溜》这一个东西是我自己想写的,不带有强迫性质的。
记者:你在剧里给顺溜安排了一个悲剧结局,抗战胜利了,但人物命运却很残酷,有人说,你是一直保持这样一种冷静去看这个人物。直到这时才真正发现,顺溜是从你心里长出来的。
朱苏进:我们有个最基本的东西不要忘了,就是打一场属于他自己的战争。当他和他的战友打一场属于民主的战争的时候他是英雄,但是那个战争之后其实是他想继续打一场属于自己的战争。他会怎样?这个时候他就会被自己的战友、亲人、敌人共同追杀。当代当兵作战,杰出的忠臣看上去往往很像背叛。我们能不能看到这个戏的内涵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这个戏里生长出来的东西本身也有很好的观赏性,比如你可以不知道或者不关心这个内涵但依然喜欢这个故事,那也行。电视剧就是这个样子,好看的东西总会有观众明白,看完之后会在心里留下一点东西。这些东西就是由他自己心里生长的。
记者:《让子弹飞》的初稿是你完成的,后面有继续跟进吗?
朱苏进:初稿完成以后,我就交给他们由他们改动了。电影最主要是导演,姜文很有激情和野性。不是有说法是中国所有的导演都下蛋了,姜文的蛋一破,蹦个小恐龙出来。为什么呢?姜文导演是最具野性的导演,他的野性直接表达他的一种具有背叛性质的创造力。挺棒的。
记者:关于原创和再创圈内一直有些讨论,你认为对编剧而言,含金量真的有区别吗?
朱苏进:当然有重大区别,但是我不关心这个事。比如我们中外电影史上的很多伟大的片子是根据小说来改编的,但是他依然在电影化的艺术上有着巨大的创造,是不是?这种声像和意向的表达是小说中一开始就不存在的,我们经常听到说电影把小说给糟蹋了,那是文学家的偏狭,他只是换了一种光彩折射出来的一种灿烂的光。所以一般来讲,并不是说原创就比再创造更有创造力,但一般来讲,原创更难。可是我觉得判断一个创造的东西并不是看他是原创还是再创造,最主要的是他创造了什么。创造出来了新的价值,那无论是哪种创造,都是非常珍贵的。我们有些东西,标榜的是原创,但其实人家以前早就表达过了,而且表达得还非常好。仅仅从技术上来看是创造,所以原创和再创不要再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