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主党人鲍卡斯将接棒骆家辉,出任美国驻华大使。
左图:蒙大拿冰川国家公园。
下图:蒙大拿大学著名的曼斯菲尔德
2013年12月20日上午,美国总统奥巴马透过白宫网站发表声明,明确了新任驻华大使的提名意向,现任国会参议员、民主党人马克斯·鲍卡斯将来华接棒骆家辉。该人事任命在圣诞假期结束后正式进入程序,预期新大使将很快来京就位。这次出人意料的任命,令鲍卡斯一时间成为公共舆论的焦点,关于这位现任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的背景也被深度挖掘与剖析。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鲍卡斯的前辈,蒙大拿州历史上的资深国会参议员迈克·曼斯菲尔德曾出使日本。
蒙大拿这样一个位于美国偏远内陆西部的保守州,竟然先后有两位民主党籍议员被拔擢为派驻东亚重要国家的大使,其中的巧合与逻辑值得玩味。
红蓝混杂的“大天空”
对于中国公众而言,对于蒙大拿的更多印象恐怕来自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在文中,被传言参选的吐温被潜在对手攻击为在蒙大拿州旅居时“小偷小摸”,吐温自己抱怨说,“根本就没去过蒙大拿”。事实上,对很多美国人而言,蒙大拿,这个面积在全美排名第四、人口数量排名第44的西部州的确很陌生,如果不是因为拥有黄石国家公园和冰川国家公园的话,估计真的少有人涉足此地。
蒙大拿进入美国历史的视野要追溯到1805年,但蒙大拿正式成为美国的联邦州是在1889年。即便如此,直到1976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蒂芬·安布罗斯还曾在亲身游历后写道,如今的蒙大拿一如初见而浑然天成,依旧是少有被人为染指的“大天空”。
蒙大拿位于美国西北部,与加拿大接壤,跨越美国本土脊柱落基山脉。该州西部山峦壮美,东部则是相对平坦的原野,也是目前人口主要分布地区。由于自然资源丰富,第一批来这的美国人主要是流动狩猎者和采矿者,很快他们就建立起了星罗棋布的市镇。随后,修建铁路的大量工人也暂居于此,接着又有大批农场主纷至沓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矿业与农牧业在该州确立了经济支柱地位。
如今位于蒙大拿州首府海伦娜以南的比尤特曾经是蒙大拿矿业巅峰的标志。在19世纪末,比尤特附近被发现蕴藏有大量金矿和铜矿,并旋即聚集了大量人口。据统计,在20世纪20年代比尤特大概拥有6万常住人口,在落基山地区排名第四。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比尤特人口骤减,如今只维持在3.3万人上下。比尤特的衰落,让蒙大拿人转而寻求发展可持续的农牧业,并有计划地限制开发该州依旧丰富的煤矿、石油以及天然气资源。这种可持续的发展,不但令蒙大拿躲过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还保护了该州的自然环境,吸引了更多西海岸等地的人口来此定居或度假。20世纪90年代,蒙大拿的人口增长了13%,21世纪的头十年又增长了10%,2012年的人口预期应该超过100万。有趣的是,与落基山南部人口激增源自拉美裔人口暴涨不同,在蒙大拿的人口结构中少数裔占比不大,分别有6%的印第安后裔、3%的拉美裔、1%的亚裔以及1%的非洲裔。
正是由于具有农牧业与矿业的经济传统,蒙大拿州的政治风格极具“风情”。从过去半个世纪的历史经验考察,蒙大拿在总统选举层次上属于标准的“红州”(投票给共和党的保守州),只有两次被民主党候选人微弱地拿下。但在州长和国会议员层次则存在较为显著的民主党倾向。自加入联邦以来,36任州长中有19任为民主党,22位参议员中15位为民主党,37位众议员中19位为民主党。换言之,蒙大拿选民在不希望联邦层次过多干预本州的同时,期待州政府在地方事务上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这种在政府角色上的分裂,也导致了该州民主与共和两党的政治人物并不会全然水火不容,他们反而会在某些议题上保持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温和态度。这种在政党色彩上的弱化,不但保证了他们对本州利益诉求的有效回应,也促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在华府实现妥协与合作。
蒙大拿的“华昌泰”
偏远的蒙大拿州很难令人联想起它与东亚事务会存在什么关联。但事实上,这个面积与中国云南省或整个日本国差不多的西部州却很早就与东亚结缘。
1848年到1882年之间,大概有30万华人远渡重洋抵达美国,而他们其中的一小部分也深入到了蒙大拿州。华人在蒙大拿的最初落脚点即矿城比尤特。根据历史记录,1870年的比尤特周围就已生存着大概3000个华人矿工。不过,在1880年全美排华浪潮的影响下,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华人离开了蒙大拿,留下的华人则艰难地转入服务业谋生。1895年,比尤特的工会和商会联手抵制华人生意,直接危及了华人的生存。1897年,华裔社团起诉比尤特的工会成功,虽然他们并没有获得任何赔偿,但至少终止了对华裔的抵制。次年,西雅图的华裔商人陈程学造访蒙大拿,并在比尤特创建了新的商号,取名“华昌泰”。此后,华昌泰发挥了当地华人会馆的作用,不但经营商品,还帮助华人解决就业、安家等实际问题。1909年,美华饭店与华昌泰合并,增加了会馆的规模与功能。就这样,比尤特拥有了蒙大拿州惟一的“中国城”。1940年时,比尤特的华裔人口已经降至90多人,但华昌泰和美华仍旧被保留了下来。如今,华昌泰的旧址被改建为“美华社团博物馆”,以纪念华人在美国西部的开拓足迹。
在华昌泰红火经营之时,刚刚经历一战的海军退伍老兵迈克·曼斯菲尔德回到比尤特做起了矿工。曼斯菲尔德在服役期间曾常驻菲律宾,并多次到天津、上海等中国沿海城市及地区游历,对中国以及东亚事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也成为华昌泰的常客。
曼斯菲尔德进入国会之后始终对东亚事务保持着高度关注。1944年曼斯菲尔德曾劝说时任总统罗斯福指派其作为特使访华。在越战时代,曼斯菲尔德成为国会山上反对美国军事介入东南亚地区的强音。1967年,曼斯菲尔德曾请求时任总统约翰逊接受中方邀请访华。在1968年,曼斯菲尔德曾发表题为“中国:回顾与前景”的演讲,历史性地提出“不坦率地面对中美两国关系的问题,就无法在朝鲜半岛、越南以及其他亚洲地区实现和平”的观点,这在当时极具前瞻性。同年,尼克松上台,中美关系出现转机。从1968年到1972年之间,曼斯菲尔德曾多次通过西哈努克国王致信给周恩来,并最终在1972年4月开启了为期16天的中国之行,同行的还有当时参议院少数党领袖休·斯考特。在中美交往史上,参议院两党领袖同时访华,这应该是惟一的一次。回国之后,两位领袖共同完成了一份题为《新中国之旅》的官方报告,极为正面地肯定了新中国成立25年来的经济与社会建设成就。 必须承认,曼斯菲尔德在中国以及东亚事务上的经验和见解,对尼克松政府的一系列对华政策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由于美国国内总统政治的问题,美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被推迟到1979年才最终实现。而一直期待成为首任驻华大使的曼斯菲尔德于1977年从国会退休,并在同年被卡特总统提名为驻日大使。年近74岁的曼斯菲尔德几乎完美地完成着大使职责,后被里根续任而出使11年,成为美国历史上任期时间最长的驻日大使,而之前他已经是美国历史上任期时间最长的参议院多数党领袖。
从曼斯菲尔德到鲍卡斯
某种意义上讲,72岁的马克斯·鲍卡斯是一个典型的蒙大拿政治人物。出身于大农场主家庭,殷实的家底帮助其在斯坦福求学,继而获得了傲人的经济与法律专业的教育,从而使他更容易进入政治圈。
1975年,鲍卡斯当选国会众议员。当时蒙大拿州的两个国会众议员席位还未被削减成一个,所以鲍卡斯有幸与年长他17岁的本党同事约翰·梅尔切尔共事,后者基本充当了他的政治导师,而同州的国会参议员、曾任参议院民主党领袖的迈克·曼斯菲尔德则是令鲍卡斯高山仰止的“超级偶像”。仅仅三年之后,鲍卡斯就接过了曼斯菲尔德的衣钵,开启了长达35年有余的参议员之旅。
在整个华府生涯中,鲍卡斯始终是一位温和派民主党人。在财政议题上,他更多强调个人自由,正是从这个倾向出发他既是奥巴马全民医改立法的主要推手,也是如今批评医改实施不利的党内强音。在社会议题上,鲍卡斯则基本上与党内自由派格格不入,控枪、同性婚姻、堕胎等议题在他这里统统不会放行。正是由于其马赛克式的政治立场,鲍卡斯时常能与共和党实现某种妥协与合作。这些跨党合作,进一步保证了鲍卡斯持续在参议院攀升,并长期出任位高权重的财政委员会领袖。2013年4月,面对极化趋势日趋加剧的国会,鲍卡斯宣布不再谋求连任。不过,他却戏剧性地无法完成最后一个任期,被安排延续本州在东亚事务的传统优势,出使北京。
按照奥巴马在声明中的描述,鲍卡斯“在过去20多年里始终致力于加深中美关系”,于是也就“极为适合在两国关系中扮演新角色”。这位曾八次访华的资深议员的确在中国议题上有不少自己的看法,但这些看法又不乏矛盾之处。一方面,鲍卡斯是20世纪90年代首批主张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支持中国入世的国会议员。就在今年9月,鲍卡斯还邀请了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与其他国家的使节一道造访蒙大拿,谋求国际合作。另一方面,鲍卡斯却多次就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议题抨击中国:2002年、2012年以及2013年他曾多次致信时任总统,分别要求就人权、人民币汇率和知识产权问题向中国施压。这或意味着,这位新大使虽然会延续美国在对华政策中的长期“偏见”,但也并未全然强硬,甚至可能在一些彼此关切的核心议题上找到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鲍卡斯的使华,将引发联邦参议院至少四个委员会主席职位的变动,也算是不大不小的一次权力洗牌。更为关键的是,财政委员会新主席的最可能人选罗恩·怀登并不太赞同重启总统的“贸易促进权”,如果罗恩当选,预计TPP谈判的脚步也会随之放慢。
虽然将成为13年来首位不会说中文的最高龄大使,但鲍卡斯一定会对北京的新岗位满怀期待。他的使华,不但有完成曼斯菲尔德愿望之意,还会将曼氏视为榜样。与洪博培、骆家辉这前两任不同,鲍卡斯的北京之旅几乎就是其政治生涯的句号。这样看来,这位“长跑健将”应该更清楚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长跑”中两国更需要的是什么,而他又该如何处之。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左图:蒙大拿冰川国家公园。
下图:蒙大拿大学著名的曼斯菲尔德
2013年12月20日上午,美国总统奥巴马透过白宫网站发表声明,明确了新任驻华大使的提名意向,现任国会参议员、民主党人马克斯·鲍卡斯将来华接棒骆家辉。该人事任命在圣诞假期结束后正式进入程序,预期新大使将很快来京就位。这次出人意料的任命,令鲍卡斯一时间成为公共舆论的焦点,关于这位现任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的背景也被深度挖掘与剖析。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鲍卡斯的前辈,蒙大拿州历史上的资深国会参议员迈克·曼斯菲尔德曾出使日本。
蒙大拿这样一个位于美国偏远内陆西部的保守州,竟然先后有两位民主党籍议员被拔擢为派驻东亚重要国家的大使,其中的巧合与逻辑值得玩味。
红蓝混杂的“大天空”
对于中国公众而言,对于蒙大拿的更多印象恐怕来自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在文中,被传言参选的吐温被潜在对手攻击为在蒙大拿州旅居时“小偷小摸”,吐温自己抱怨说,“根本就没去过蒙大拿”。事实上,对很多美国人而言,蒙大拿,这个面积在全美排名第四、人口数量排名第44的西部州的确很陌生,如果不是因为拥有黄石国家公园和冰川国家公园的话,估计真的少有人涉足此地。
蒙大拿进入美国历史的视野要追溯到1805年,但蒙大拿正式成为美国的联邦州是在1889年。即便如此,直到1976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蒂芬·安布罗斯还曾在亲身游历后写道,如今的蒙大拿一如初见而浑然天成,依旧是少有被人为染指的“大天空”。
蒙大拿位于美国西北部,与加拿大接壤,跨越美国本土脊柱落基山脉。该州西部山峦壮美,东部则是相对平坦的原野,也是目前人口主要分布地区。由于自然资源丰富,第一批来这的美国人主要是流动狩猎者和采矿者,很快他们就建立起了星罗棋布的市镇。随后,修建铁路的大量工人也暂居于此,接着又有大批农场主纷至沓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矿业与农牧业在该州确立了经济支柱地位。
如今位于蒙大拿州首府海伦娜以南的比尤特曾经是蒙大拿矿业巅峰的标志。在19世纪末,比尤特附近被发现蕴藏有大量金矿和铜矿,并旋即聚集了大量人口。据统计,在20世纪20年代比尤特大概拥有6万常住人口,在落基山地区排名第四。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比尤特人口骤减,如今只维持在3.3万人上下。比尤特的衰落,让蒙大拿人转而寻求发展可持续的农牧业,并有计划地限制开发该州依旧丰富的煤矿、石油以及天然气资源。这种可持续的发展,不但令蒙大拿躲过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还保护了该州的自然环境,吸引了更多西海岸等地的人口来此定居或度假。20世纪90年代,蒙大拿的人口增长了13%,21世纪的头十年又增长了10%,2012年的人口预期应该超过100万。有趣的是,与落基山南部人口激增源自拉美裔人口暴涨不同,在蒙大拿的人口结构中少数裔占比不大,分别有6%的印第安后裔、3%的拉美裔、1%的亚裔以及1%的非洲裔。
正是由于具有农牧业与矿业的经济传统,蒙大拿州的政治风格极具“风情”。从过去半个世纪的历史经验考察,蒙大拿在总统选举层次上属于标准的“红州”(投票给共和党的保守州),只有两次被民主党候选人微弱地拿下。但在州长和国会议员层次则存在较为显著的民主党倾向。自加入联邦以来,36任州长中有19任为民主党,22位参议员中15位为民主党,37位众议员中19位为民主党。换言之,蒙大拿选民在不希望联邦层次过多干预本州的同时,期待州政府在地方事务上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这种在政府角色上的分裂,也导致了该州民主与共和两党的政治人物并不会全然水火不容,他们反而会在某些议题上保持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温和态度。这种在政党色彩上的弱化,不但保证了他们对本州利益诉求的有效回应,也促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在华府实现妥协与合作。
蒙大拿的“华昌泰”
偏远的蒙大拿州很难令人联想起它与东亚事务会存在什么关联。但事实上,这个面积与中国云南省或整个日本国差不多的西部州却很早就与东亚结缘。
1848年到1882年之间,大概有30万华人远渡重洋抵达美国,而他们其中的一小部分也深入到了蒙大拿州。华人在蒙大拿的最初落脚点即矿城比尤特。根据历史记录,1870年的比尤特周围就已生存着大概3000个华人矿工。不过,在1880年全美排华浪潮的影响下,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华人离开了蒙大拿,留下的华人则艰难地转入服务业谋生。1895年,比尤特的工会和商会联手抵制华人生意,直接危及了华人的生存。1897年,华裔社团起诉比尤特的工会成功,虽然他们并没有获得任何赔偿,但至少终止了对华裔的抵制。次年,西雅图的华裔商人陈程学造访蒙大拿,并在比尤特创建了新的商号,取名“华昌泰”。此后,华昌泰发挥了当地华人会馆的作用,不但经营商品,还帮助华人解决就业、安家等实际问题。1909年,美华饭店与华昌泰合并,增加了会馆的规模与功能。就这样,比尤特拥有了蒙大拿州惟一的“中国城”。1940年时,比尤特的华裔人口已经降至90多人,但华昌泰和美华仍旧被保留了下来。如今,华昌泰的旧址被改建为“美华社团博物馆”,以纪念华人在美国西部的开拓足迹。
在华昌泰红火经营之时,刚刚经历一战的海军退伍老兵迈克·曼斯菲尔德回到比尤特做起了矿工。曼斯菲尔德在服役期间曾常驻菲律宾,并多次到天津、上海等中国沿海城市及地区游历,对中国以及东亚事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也成为华昌泰的常客。
曼斯菲尔德进入国会之后始终对东亚事务保持着高度关注。1944年曼斯菲尔德曾劝说时任总统罗斯福指派其作为特使访华。在越战时代,曼斯菲尔德成为国会山上反对美国军事介入东南亚地区的强音。1967年,曼斯菲尔德曾请求时任总统约翰逊接受中方邀请访华。在1968年,曼斯菲尔德曾发表题为“中国:回顾与前景”的演讲,历史性地提出“不坦率地面对中美两国关系的问题,就无法在朝鲜半岛、越南以及其他亚洲地区实现和平”的观点,这在当时极具前瞻性。同年,尼克松上台,中美关系出现转机。从1968年到1972年之间,曼斯菲尔德曾多次通过西哈努克国王致信给周恩来,并最终在1972年4月开启了为期16天的中国之行,同行的还有当时参议院少数党领袖休·斯考特。在中美交往史上,参议院两党领袖同时访华,这应该是惟一的一次。回国之后,两位领袖共同完成了一份题为《新中国之旅》的官方报告,极为正面地肯定了新中国成立25年来的经济与社会建设成就。 必须承认,曼斯菲尔德在中国以及东亚事务上的经验和见解,对尼克松政府的一系列对华政策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由于美国国内总统政治的问题,美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被推迟到1979年才最终实现。而一直期待成为首任驻华大使的曼斯菲尔德于1977年从国会退休,并在同年被卡特总统提名为驻日大使。年近74岁的曼斯菲尔德几乎完美地完成着大使职责,后被里根续任而出使11年,成为美国历史上任期时间最长的驻日大使,而之前他已经是美国历史上任期时间最长的参议院多数党领袖。
从曼斯菲尔德到鲍卡斯
某种意义上讲,72岁的马克斯·鲍卡斯是一个典型的蒙大拿政治人物。出身于大农场主家庭,殷实的家底帮助其在斯坦福求学,继而获得了傲人的经济与法律专业的教育,从而使他更容易进入政治圈。
1975年,鲍卡斯当选国会众议员。当时蒙大拿州的两个国会众议员席位还未被削减成一个,所以鲍卡斯有幸与年长他17岁的本党同事约翰·梅尔切尔共事,后者基本充当了他的政治导师,而同州的国会参议员、曾任参议院民主党领袖的迈克·曼斯菲尔德则是令鲍卡斯高山仰止的“超级偶像”。仅仅三年之后,鲍卡斯就接过了曼斯菲尔德的衣钵,开启了长达35年有余的参议员之旅。
在整个华府生涯中,鲍卡斯始终是一位温和派民主党人。在财政议题上,他更多强调个人自由,正是从这个倾向出发他既是奥巴马全民医改立法的主要推手,也是如今批评医改实施不利的党内强音。在社会议题上,鲍卡斯则基本上与党内自由派格格不入,控枪、同性婚姻、堕胎等议题在他这里统统不会放行。正是由于其马赛克式的政治立场,鲍卡斯时常能与共和党实现某种妥协与合作。这些跨党合作,进一步保证了鲍卡斯持续在参议院攀升,并长期出任位高权重的财政委员会领袖。2013年4月,面对极化趋势日趋加剧的国会,鲍卡斯宣布不再谋求连任。不过,他却戏剧性地无法完成最后一个任期,被安排延续本州在东亚事务的传统优势,出使北京。
按照奥巴马在声明中的描述,鲍卡斯“在过去20多年里始终致力于加深中美关系”,于是也就“极为适合在两国关系中扮演新角色”。这位曾八次访华的资深议员的确在中国议题上有不少自己的看法,但这些看法又不乏矛盾之处。一方面,鲍卡斯是20世纪90年代首批主张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支持中国入世的国会议员。就在今年9月,鲍卡斯还邀请了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与其他国家的使节一道造访蒙大拿,谋求国际合作。另一方面,鲍卡斯却多次就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议题抨击中国:2002年、2012年以及2013年他曾多次致信时任总统,分别要求就人权、人民币汇率和知识产权问题向中国施压。这或意味着,这位新大使虽然会延续美国在对华政策中的长期“偏见”,但也并未全然强硬,甚至可能在一些彼此关切的核心议题上找到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鲍卡斯的使华,将引发联邦参议院至少四个委员会主席职位的变动,也算是不大不小的一次权力洗牌。更为关键的是,财政委员会新主席的最可能人选罗恩·怀登并不太赞同重启总统的“贸易促进权”,如果罗恩当选,预计TPP谈判的脚步也会随之放慢。
虽然将成为13年来首位不会说中文的最高龄大使,但鲍卡斯一定会对北京的新岗位满怀期待。他的使华,不但有完成曼斯菲尔德愿望之意,还会将曼氏视为榜样。与洪博培、骆家辉这前两任不同,鲍卡斯的北京之旅几乎就是其政治生涯的句号。这样看来,这位“长跑健将”应该更清楚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长跑”中两国更需要的是什么,而他又该如何处之。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