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艺术、科学:新闻作品形象美的三性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y4486815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存在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之中。而新闻作品也是人们对追求美好未来的审美描述成果。新闻作品是传播信息、记录社会、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表现,在媒介传播中处于优先主导地位。本文从新闻作品形象美的三个角度切入,以典型报刊类新闻作品为例,探究新闻作品的形象美在新闻创作过程中展现的作用及其影响。
  【关键词】新闻作品 形象美 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即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1949年10月创刊于广州,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旗舰媒体之一,在广东省报业一直担当龙头老大的角色。尤其是近10年以来,《南方日报》以其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确立了华南地区主流政经媒体地位。其拥有以行政人员、商务人士和专业人士为主体的读者群,成为广东省唯一主打高端读者群的大报。它以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在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处理上,有自己的独特见地,阐明自己权威的声音,对社会舆论产生主导和引领作用。在保持相当规模的市场占有份额的同时,有意识地抓住管理层、经营者这些各阶层、各行业的领导者,使其成为真正的“意见领袖”。通过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群,进而影响社会走向、政治走向、经济走向。在摒弃低俗内容的同时摒弃低端广告,吸引高端广告客户,使新闻信息传播的高层次与广告信息的高档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新闻既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对人们认识的升华。新闻作品本身就是美的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是有阅读震撼力、能贴近大众,有思想深度、能感染人的优秀艺术品。但新闻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特殊组成部分,传达着人类主要的信息、情感以及思想内容。优秀的新闻作品不断提供辨识、表达、创造的灵感,从而协助读者获取精神上的感动与满足,这也正是分析新闻作品形象美的真正内涵所在。
  美离不开形象。所谓形象就是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概括、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画面。它是按照美的规律衍生的,也总是由崇高而圣神的审美理想来阐释的。形象可以使我们得到美的享受,鲜明具体的形象性不仅是一切艺术品所共有的特征,也是新闻作品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事实最原本的状态。本文将以《南方周末》国庆节这一期刊物为例,从三个角度来探讨形象美在报纸类新闻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一、生活形象美
  1、何谓生活形象美
  生活中一切事物的存在都表现为具体的形象,美更是如此。凡是人们称之为美的东西,都必然以具体形象呈现在人们的感官世界里。一讲到彩虹的美,人们就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彩虹的外形,七彩的颜色。讲到一个人的美也是如此,我们所见到的一个具体的人,首先看到的是他的五官,身材,而不是人物的抽象概念。所说的这些都是物体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切美的形象,我们把他们称之为生活形象美。美的形象是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的,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一切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都可以发现出它的美。这就是需要我们合理运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探求生活中的美。
  2、生活形象美的体现:以小见大显现重点
  表现大好主题最好选取小角度,这是由新闻的特点决定的,任何新闻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具体到时间的一个片段或者剖析面。从这一期的报刊上我们不难看出,国庆节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是一个家家户户开心热闹的日子,在这一兴奋的时刻,怎么样去表现出这一主题,是一个关键。从报刊的头版靠上的部分我们不难看出,题为:“奋进在充满希望的中国道路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一文,是引用了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强烈有力的表现了国庆节这一主题。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不仅切合了大的主题,又没有长篇大论带来的枯燥之感。中间的部分是用了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小蛮腰”以及“13.4万人登白云山观灯赏月”一文以小见大表现出了国庆节热烈氛围的主题。从普通市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流露出来的是一种给人以凝聚力的爱。生活中以小见大细节无数,靠的是可以发现美抓住美的眼睛。生活中不处不在的美,通过细节强烈表达,给人一种很生活化的形象美感。
  二、艺术形象美
  1、新闻作品是真实的艺术品
  艺术是人类生活活动中具有审美属性的符号化活动,艺术作品作为这一活动的一般成果,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的属性。艺术美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虽然新闻作品不比艺术作品这般完美存在,但也有天然的艺术性在其本身。
  艺术形象既不同于生活形象,也不同于科学形象,它是通过艺术家加工改造而成的,是艺术家审美的结晶。但这并不代表新闻作品就没有艺术性可言,新闻作品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项真实的艺术品。它其中既包含新闻真实的生命,也包含了丰富的情感。真实,是新闻生命所在,也是美的所在,这不是说只要是真实的就是美的,而是一切美的新闻作品内容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或者说,任何虚假新闻作品,不论其内容何其生动,文笔何其精彩,都不会让人产生美感。新闻作品不允许半点高于生活的虚构,它是一种真实之美,美在真实,美在情感。如大量的抗洪救灾、抗震抢险中的新闻作品就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以及对众志成城的斗争的报道,鼓舞人心,振奋士气,使人民战胜灾难。这样一幅幅的画面定格成一个个真实的艺术品,可歌可泣,扣人心弦。
  2、艺术形象美的体现:图片来说话
  一幅优秀的新闻图片作品,不仅要求它的内容具有新闻价值,而且要求它的形式具有美学价值。在所表现的新闻事实真实,典型的前提下,新闻图片的形式越具有个性,它的生命力就越强,它的社会影响力就越大。有人认为,新闻图片有了美的存在和追求美的意识就是唯美主义,就不客观不具体了;还有的人认为,新闻图片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映现,是纪实性的,有美的存在就不是新闻图片了,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那些在新闻图片中,真正震撼人心灵的东西是什么,真正鼓舞人士气的东西又是什么。那就是在新闻拍摄实践活动中,能把握住最真实、最迅速、活生生的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像。是新闻图片和美学的天然结合。是一种艺术气质的强大体现。他们不是矛盾对立着的双方,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融合。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天然结合方式。正是这种强有力的融合了艺术的表现方式,才最真切的体现出新闻作品艺术形象美的内涵表达。   正如这期报纸头版的两幅图片,一是图片生动形象,左边用了代表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小蛮腰作为亮点,城市在五彩的建筑物照耀下显得格外赋有生机。右边则是用了两个面带笑容的可爱的小朋友作为代表。这样的图片及时而迅速地传达了信息,捉捕到了最真实的生命活动影像,展现出作者的初衷和本意。二是恰当的比例分配。一小一大的比例分配,不仅恰到好处地显现出了主题,而且还很好的诠释了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喜气之感。比例分配合理会让人感觉舒适,自然,生动而形象的表现出了它的灵性。
  三、科学形象美
  1、形象美的科学特征
  形象美是人们对新生事物一个完整的具体形象的认知。从某个方面来说它是简明扼要而科学具体的。爱因斯坦说过,一切科学的伟大目标是:“要从尽可能少的假说或公理出发,通过逻辑的演绎,概括尽可能多的事实。”科学家的本领就在于能用最简洁的语言道出意义最深远的科学理论。尽管科学的推论是复杂的,但是结论总是简单明了的。科学和形象美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一个事物要具有完全的形象美,科学性是不可缺少的。例如,一个报刊要看上去美得合理,美得合适,合理排版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报纸版面设计的美学所在。报纸的版面设计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艺术,是编辑们用心灵,用感觉,用清晰的思路和浓厚的情感演化而来的。通过对标题、正文、框线、照片、刊头、底纹等的排列,在有限的版面上表达出无限的版面风光。那么具体到如何留白,如何量取适当的长度宽度,如何选取图片和文字的比例,都是取得科学形象美的条件。合理的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布局报纸的版面,不仅可以合理利用版面的大小,而且还能营造出直接、美观、大气的画面。这即是形象美的科学特征所在。
  2、报刊设计的科学形象美
  报刊设计一是要做到合理编排和布局,从大体上看就是一种实体的美感,是版面变化与统一的结合。二是整个版面中每个图片和文字的配合。如标题中主题与副题的长短搭配,字号大小,标题的厚度与正文的厚度要适当,重要的新闻内容,则需要配上醒目的大号标题来吸引注意。配图片的稿件,要注意将图文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从这期报刊的头版上可以看到,整个设计非常具有科学性,上篇是个大主题,以简短的一小则报道概括出主旨,中篇是夺人眼球的图片,用省内代表性的标志来说明这个节日的喜气和热闹。下篇也说到了全国交通出行的一个总的状况。合理也不是说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在掌握一定的科学比例后,还是可以有一定的创新。可以根据每日内容的不同,相应地做出改变,要做到不断推陈出新,触类旁通,开阔视野,提高对设计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使版面设计更加符合时代前进的格调。
  新闻作品的形象美是其构成论的首要部分,如何使新闻作品做到真实客观,生动活泼,真切感人,还需要着力刻画新闻的细节描写。突出其感染力和说服力,深入生活,深入挖掘,不断捕捉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善于构思画面,巧于运用内容,合理安排结构,把每一个新闻作品的美落到实处,落到细致。不断突出它的思想政治意义和艺术感染力量,使新闻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①季水河:《美学理论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②刘叔成、夏之放:《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分别选取中美两国顶尖的新闻类杂志《时代》和《中国新闻周刊》作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1月发生的海地大地震为案例,对比这两份媒体在大灾难新闻报道中对新闻图片报道的拍摄和选择上的不同,以及在报道程序和报道角度上的不同,分析出中西方媒体面对灾难图片报道的意识差异,并提出值得我国媒体借鉴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海地地震 灾难新闻图片 文化意识  新闻图片报道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片
【摘 要】两岸关系决定了大陆和台湾的相互关注与重视,媒体如何呈现决定了两岸民众彼此的认知。分析《联合报》与《自由时报》对于2013年大陆“两会”的文字报道发现:两报政治立场不同导致在对待大陆议题的意见偏向上呈现出较大差异;进而在新闻采写业务上,也体现了不同的路径,《联合报》更注重信息的全面和均衡,《自由时报》则偏向于局部、片面信息的扩大,以及意见信息的表达。  【关键词】《联合报》 《自由时报》
据推算,郎平签约后仅几天给恒大所带来的广告效应,差不多相当于上亿元广告投入。    郎平回来了。8月12日,当郎平从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手中接过沉甸甸的聘书时,标志着她从此踏上一段全新的征程。很多人不解,作为“世界级名帅”,郎平为何要放弃欧美一流的执教环境、60万美元的年薪,转而选择了国内三流水平的排球俱乐部?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玄机?      商业推手,成功回归    对于郎平回归执教,有
【摘 要】《非遗传人·在中国》避开为“呈现”而“纪录”的常态表达,在呈现精彩“手艺”的基础上,赋予内容更多的是人物在“守艺”中的命运和情感。是一部充满人文礼赞的影视纪录作品,以影像的名义还原了纪录片对人文追溯的责任和力量。  【关键词】纪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文精神  自2011年起,百集纪录片《非遗传人·在中国》在面向全球华人观众的香港卫视以周播栏目形式连续两年播出,创造了该台纪录片栏目的最好收
精明的奢侈品商家开始了“为中国制造”(made for China)战略——西方跨国公司为迎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开始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产品,甚至为中国创造独有品。    讨好中国人    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奢侈品消费增速是全世界最快的,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奢侈品消费大国只是时间问题。与此同时,缺乏贵族、贫富差距严重以及奢侈品文化普及不够的先天不足,导致这个市场“只求量,不求质”的畸形发展,意味着一
【摘 要】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以动人故事、精湛技术和温暖风格在动漫界独树一帜,其成功与其各符号元素设定、叙事主线及策略密不可分。本文从符号学和叙事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宫崎骏系列动画进行归总对比,探析其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原因,以期为我国动画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宫崎骏 动画 叙事 符号 跨文化  跨文化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组织或群体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动画作为文化传播的重
【摘 要】上世纪80年代,由于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差异凸显,这不仅是因地域空间差异而造成的外在空间差异,而是因长期固有文化、思想的不同而造成的内在意识的冲突。这种冲突潜隐于情感、家庭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以电视剧《AA制生活》为例,探讨、阐释当下中国城乡意识冲突的存在态势。  【关键词】城乡差异 意识冲突 《AA制生活》 
Bernd M usa/Hilm ar Schm undt  很多人预言,数字书的出现将标志着图书馆的没落,但事实正好相反。近年来,众多漂亮的现代化图书馆在世界各地诞生,但是,重点已经不再是图书。  在日内瓦湖北岸,一幢建筑仿佛漂浮在空中。这是瑞士洛桑联邦技术学院的新图书馆。它的正式名字叫“劳力士学习中心”,综合了10个科系的图书馆。在入口处,它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已经非常明显。巨大的玻璃柜中展示了
植物几乎为人类提供了所需的一切化合物,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耐心地去发掘。    蚕豆症    植物不会动,遇到敌人不能逃跑。于是,它们只能依靠自身分泌的毒素来防身。  就拿蚕豆来说吧。蚕豆原产于地中海和北非地区,相传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它引进中国。古希腊人很早就认识到蚕豆有毒,而在地中海地区的传统文化里,蚕豆是死亡的象征。  现代医学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搞清了其中的秘密。朝鲜战争时期,为了防止感染疟疾
电鳗是一种以能短暂、强力放电而闻名的淡水鱼类。之前人们认为,电鳗的放电主要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因为电鳗要捕获其他鱼类和水生生物,放电就是其获取猎物的一种捕食手段。电鳗放电的行为不再是简单的生存需要,而是通过其发出的电流追踪猎物  美国范德堡大学的一位生物学家日前研究发现,电鳗放电的行为不再是简单的生存需要,而是通过其发出的电流追踪猎物。为了解答这一问题,负责此项研究的范德堡大学生物学教授肯尼斯·卡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