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养猪生产中,断奶后仔猪腹泻的发病率高达到30%,病死率达10%~15%。发病后仔猪生长迟缓、死亡,给养猪生产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因分析
1.1 断奶后母仔分离应激
断奶后仔猪从分娩栏到保育栏,母仔分离,使仔猪失去了母猪的爱抚和保护,由依附母猪生活变成了独自生活,断奶后仔猪重新组群并窝,仔猪间相互争斗撕咬,再加上温度变化的应激而发生腹泻。
1.2 食物变化
断奶前仔猪主要以母乳为主,采食饲料为辅,而断奶后完全从饲料中吸取营养。由于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和易于消化的酪蛋白。碳水化合物是以乳糖为主,不含淀粉和纤维。而断奶后仔猪离开母乳,不能从母乳中获得蛋白质,而是依靠饲料中的植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淀粉和多糖为主,不含乳糖,脂肪含量低,并在饲料中含有仔猪几乎不能消化的粗纤维,因而导致仔猪腹泻。
1.3 消化机能不全
仔猪断奶进入保育期,从吃母乳变成了以饲料为主。加上断奶应激,降低了酶的水平。据资料表明,断奶后1星期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使本来就不足的酶含量更少,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因而导致腹泻。
断奶后,仔猪胃内由于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为小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乳酸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导致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
1.4 免疫功能低
由于精神、环境、饲料等一系列应激反应,在断奶后,使原本不健全的免疫系统又有所降低,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容易侵入,从而导致仔猪腹泻的发生。
2 诊断方法
2.1 流行特点
病毒性的传播迅速,病情严重,而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的传播速度较慢,腹泻逐渐加重;1~2月龄发病可能与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有关,而7日龄以后发病则可能是由球虫、轮状病毒、猪痢疾密螺旋体、沙门氏杆菌引起;猪传染性胃肠炎和伪狂犬病可侵害各种年龄的猪,并暴发急性严重的腹泻,而大肠杆菌性肠炎和轮状病毒侵害各种年龄的仔猪,无明显的发病时间,腹泻不太严重。
2.2 剖检特点
通过剖检肠系膜乳糜管,若里面无脂肪则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引起;肠浆膜表面发红者多为梭菌性肠炎,透明者为猪传染性冒肠炎,肠黏膜明显出血或有淤斑者为沙门氏菌病和梭菌性肠炎,有纤维蛋白性坏死者为球虫病。
2.3 粪便情况
仔猪排水便为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排血便为魏氏梭菌。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性肠炎粪便呈酸性,其他肠道腹泻,粪便呈碱性。
3 预防措施
3.1 加强饲养管理
在仔猪哺乳期间,应加强母仔猪的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温度条件,提高仔猪断奶重和仔猪的身体状况。仔猪出生3天,肌肉注射0,2%的亚硒酸钠各1毫升,7天开始用乳猪料诱食,使仔猪在断奶前胃肠消化系统得以加强和健全。
3.2 逐步断奶
断奶时母仔白天尽量分离,夜间合并,经过2~3天。形成逐步断奶的方式。断奶时,先将母猪赶走,仔猪在原分娩床内留养3~5天再进行混群饲养,可降低仔猪思母的精神应激和环境改变的应激。
3.3 配制断奶仔猪饲料
断奶仔猪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不能过高,粗蛋白质含量应控制在19%以内,改用生豌豆或大豆为熟豌豆或大豆,这样可减少仔猪腹泻而且还能提高仔猪的日增重和饲料报酬。在配制仔猪饲料时应添加一些微量元索和抗生索。
配制仔猪饲料应添加酸化剂,如约1%的乳酸、1.8%的延胡索酸或2%的柠檬酸,有助于维持仔猪胃内酸度和肠道的高酸环境,激活蛋白酶原,抑制病原微生物有害菌的繁殖,防止仔猪腹泻。
3.4 圈舍消毒
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前,必须对舍栏、饲槽等用具进行彻底清洗,再用3%烧碱溶液喷雾消毒,待1星期再转入断奶仔猪。保育舍内,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每星期至少进行1次消毒。对仔猪猪体消毒要选用对皮肤无刺激或刺激性较小的消毒药。
4 治疗方法
4.1 药物治疗
治疗要分清病因,对症治疗,因母猪产后感染和母猪隐性带毒而引起的仔猪腹泻,针对母猪治疗,母猪产前产后各肌肉注射1次“长效抗菌剂”(磺胺类)10毫升/次。因仔猪自身感染了细菌、病毒、球虫等可用。庆大霉毒10支(8万支)、黄连索(2支0.10克/支),黄芪多糖2支(0.10克/支)、“复方敌菌净”(二甲苄氨嘧啶)片100粒混合浸泡10分钟后搅拌均匀,仔猪每1千克体重喂服混合液2毫升,因球虫感染引起的用抗球虫药进行治疗,因消化不良引起腹泻的母猪,用小苏打60~80克分4次内服,酵母片50~100克分4次内服,仔猪可口服少量酵母片。因环境卫生、冷热应急引起腹泻的,除加强管理外,病重仔猪应适当应用黄连累进行治疗;因低血糖引起的,用50%的葡萄糖溶液5~10毫升/次口服或腹腔注射,脱水严重者应及时补液,可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300~500毫升、维生素C注射液10毫升、庆大霉素注射液10~15万单位混合1次静脉输入,每天1次,连用3天。在饲料中拌入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用量按说明),对缓解脱水和控制继发感染有较好作用。
4.2 补液治疗
对于腹泻时间较长的或已出现脱水症状的,可用10%葡萄糖盐水10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2毫升,10%维生索c溶液2毫升,加入适量抗生素进行腹腔注射;或用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加温水1000毫升等溶液进行口服补液。
1 病因分析
1.1 断奶后母仔分离应激
断奶后仔猪从分娩栏到保育栏,母仔分离,使仔猪失去了母猪的爱抚和保护,由依附母猪生活变成了独自生活,断奶后仔猪重新组群并窝,仔猪间相互争斗撕咬,再加上温度变化的应激而发生腹泻。
1.2 食物变化
断奶前仔猪主要以母乳为主,采食饲料为辅,而断奶后完全从饲料中吸取营养。由于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和易于消化的酪蛋白。碳水化合物是以乳糖为主,不含淀粉和纤维。而断奶后仔猪离开母乳,不能从母乳中获得蛋白质,而是依靠饲料中的植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淀粉和多糖为主,不含乳糖,脂肪含量低,并在饲料中含有仔猪几乎不能消化的粗纤维,因而导致仔猪腹泻。
1.3 消化机能不全
仔猪断奶进入保育期,从吃母乳变成了以饲料为主。加上断奶应激,降低了酶的水平。据资料表明,断奶后1星期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使本来就不足的酶含量更少,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因而导致腹泻。
断奶后,仔猪胃内由于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为小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乳酸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导致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
1.4 免疫功能低
由于精神、环境、饲料等一系列应激反应,在断奶后,使原本不健全的免疫系统又有所降低,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容易侵入,从而导致仔猪腹泻的发生。
2 诊断方法
2.1 流行特点
病毒性的传播迅速,病情严重,而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的传播速度较慢,腹泻逐渐加重;1~2月龄发病可能与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有关,而7日龄以后发病则可能是由球虫、轮状病毒、猪痢疾密螺旋体、沙门氏杆菌引起;猪传染性胃肠炎和伪狂犬病可侵害各种年龄的猪,并暴发急性严重的腹泻,而大肠杆菌性肠炎和轮状病毒侵害各种年龄的仔猪,无明显的发病时间,腹泻不太严重。
2.2 剖检特点
通过剖检肠系膜乳糜管,若里面无脂肪则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引起;肠浆膜表面发红者多为梭菌性肠炎,透明者为猪传染性冒肠炎,肠黏膜明显出血或有淤斑者为沙门氏菌病和梭菌性肠炎,有纤维蛋白性坏死者为球虫病。
2.3 粪便情况
仔猪排水便为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排血便为魏氏梭菌。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性肠炎粪便呈酸性,其他肠道腹泻,粪便呈碱性。
3 预防措施
3.1 加强饲养管理
在仔猪哺乳期间,应加强母仔猪的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温度条件,提高仔猪断奶重和仔猪的身体状况。仔猪出生3天,肌肉注射0,2%的亚硒酸钠各1毫升,7天开始用乳猪料诱食,使仔猪在断奶前胃肠消化系统得以加强和健全。
3.2 逐步断奶
断奶时母仔白天尽量分离,夜间合并,经过2~3天。形成逐步断奶的方式。断奶时,先将母猪赶走,仔猪在原分娩床内留养3~5天再进行混群饲养,可降低仔猪思母的精神应激和环境改变的应激。
3.3 配制断奶仔猪饲料
断奶仔猪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不能过高,粗蛋白质含量应控制在19%以内,改用生豌豆或大豆为熟豌豆或大豆,这样可减少仔猪腹泻而且还能提高仔猪的日增重和饲料报酬。在配制仔猪饲料时应添加一些微量元索和抗生索。
配制仔猪饲料应添加酸化剂,如约1%的乳酸、1.8%的延胡索酸或2%的柠檬酸,有助于维持仔猪胃内酸度和肠道的高酸环境,激活蛋白酶原,抑制病原微生物有害菌的繁殖,防止仔猪腹泻。
3.4 圈舍消毒
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前,必须对舍栏、饲槽等用具进行彻底清洗,再用3%烧碱溶液喷雾消毒,待1星期再转入断奶仔猪。保育舍内,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每星期至少进行1次消毒。对仔猪猪体消毒要选用对皮肤无刺激或刺激性较小的消毒药。
4 治疗方法
4.1 药物治疗
治疗要分清病因,对症治疗,因母猪产后感染和母猪隐性带毒而引起的仔猪腹泻,针对母猪治疗,母猪产前产后各肌肉注射1次“长效抗菌剂”(磺胺类)10毫升/次。因仔猪自身感染了细菌、病毒、球虫等可用。庆大霉毒10支(8万支)、黄连索(2支0.10克/支),黄芪多糖2支(0.10克/支)、“复方敌菌净”(二甲苄氨嘧啶)片100粒混合浸泡10分钟后搅拌均匀,仔猪每1千克体重喂服混合液2毫升,因球虫感染引起的用抗球虫药进行治疗,因消化不良引起腹泻的母猪,用小苏打60~80克分4次内服,酵母片50~100克分4次内服,仔猪可口服少量酵母片。因环境卫生、冷热应急引起腹泻的,除加强管理外,病重仔猪应适当应用黄连累进行治疗;因低血糖引起的,用50%的葡萄糖溶液5~10毫升/次口服或腹腔注射,脱水严重者应及时补液,可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300~500毫升、维生素C注射液10毫升、庆大霉素注射液10~15万单位混合1次静脉输入,每天1次,连用3天。在饲料中拌入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用量按说明),对缓解脱水和控制继发感染有较好作用。
4.2 补液治疗
对于腹泻时间较长的或已出现脱水症状的,可用10%葡萄糖盐水10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2毫升,10%维生索c溶液2毫升,加入适量抗生素进行腹腔注射;或用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加温水1000毫升等溶液进行口服补液。